由孝順說起4 ----孝順和我們的社會心理有何聯係?
(2008-02-23 20:05:40)
下一個
古人說孝,集大成者恐怕是《孝經》了。《孝經》裏說:“夫孝,德之本也。天之經也。地之意也。民之行也。”大意是說孝有如天地存在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原則。或者說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守則。這樣說不免大得無邊且太含糊,讓人覺得恐慌。“孝順”的含義實在是太廣,為了簡單易懂,我在這裏嚐試把它具體化和細化為這麽幾點:
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具體的地說就是經濟的供養。當兒女有經濟能力時,應該在經濟上對父母有所回報。另外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兒女應該按照父母的意願和指示生活,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也是非常重要的。
聽從父母的指教。所有的行為都應遵守父母的指示。父母反對的,兒女堅決不讚成。父母讚成的,兒女堅決不反對。
敬愛父母。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除了尊從他們的意誌之外,還應該愛他們,體貼他們。要知道和了解父母的心意,也要盡最大努力滿足父母的願望。
兒女和父母作為一個整體,每有任何決定要做,需優先考慮父母的利益,兒女的利益必須服從父母的利益。
當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兒女要像父母當初照顧自己一樣照顧和服侍父母。無論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為父母去憂解難,或是為他們做一些細小的事,例如端茶送水等,都是非常應該的。
當父母有做的不當的時候,兒女應該體諒父母的不察,不可以批評父母的錯誤,隻可以用自己的行為為父母彌補過失。
當父母離開人世時,兒女不應該很快的就忘了父母,而是應該常常地思念父母。不然的話就是忘恩負義,不配為人子女。
幾千年來,社會和統治者,都以是否“孝順”作為衡量個人道德的基本準則。於是千百年來,“孝順與否”,已成為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行為指標,被用來衡量個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和行為的偏差與否。雖然今天的社會中,真正在實行“孝順”的,或者是部分實行孝順的人口,也許已經大大的減少了許多。但受“孝順”這一觀念所影響的人們,絕對仍然是現今社會的絕大多數。這裏想要探討的就是,究竟“孝順”這一文化傳統,給我們的社會和個人心理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不想在此對這些影響做進一步的評價,那將是另外一篇博客的內容。我隻是把它們羅列出來,看各位是否讚同。
負罪和內疚感。來自於我們相信父母為我們犧牲了許多,而作為兒女一定要有回報給予父母。往往現實中的回報和理念中的回報是有巨大的差別的,所以許多中國人都總是有著莫名其妙的內疚和負罪感。但他們卻又拒絕承認這一點,所以你會發現他們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做一番詳細的解釋,表示“我沒有做錯什麽。隻是客觀存在如何如何而已。”
缺乏獨立判斷和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來自於我們的成長過程,由於總是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指示,獨立和自我沒有合適地得到發展和鼓勵。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總是以他人為參照係統的思維慣勢,許多人甚至無法鑒別和標識自我。
服從被推崇為美德,而反叛被視為缺陷。服從成為慣性行為,即使在不應該服從的時候,也習慣地表示服從。
喪失和模糊對是非的判斷。因為孝順的宗旨告訴我們,是非與否和恰當與否的判斷取決於家庭地位尊卑和高低,而無關事實和判斷。很自然地,當人們麵臨是非的判斷時,習慣性地尋求或依賴地位尊貴的他人。
喪失感覺真實的能力。因為“孝順”將如何對待父母變成一種強加於兒女的指令,而不需要做兒女的有自己的體驗和判斷。這樣一來,變成當兒女長大成人時,他們仍然需要有具體的指示教他們如何去對待他人,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該如何相信自我的感覺。
羅列下來,幾乎都是反對和負麵的影響。“孝順”對於今天社會到底有無正麵意義,本人實在是不敢認同。倒是對於如何去處這一傳統帶給我們的負麵影響,深感憂慮。
下文將要探討的是,我們有必要“去孝順”嗎?還是應該為“孝順”改頭換麵呢?
愛是要從心底出來的,隻是責任性的回報,沒意思。
孩子愛父母也是人間的自然情感,愛是一種奉獻,一種無保留的反饋。
我們移民海外,有了很好的老保環境,有底氣說:不給孩子們添負擔。隻要孩子們生活的好就是我們修來的福。
始終認為孝道是我們民族中的精華部分,所以看到別人拿她以糟粕的立場來批判是感覺特別不好。由於自身見識和水平的限製,無法寫下更有邏輯的文字,有的隻是心裏的感覺。
不過還是感謝樓主寫下這樣的文字讓大家討論。很好的話題。
Well, thanks for your concern and argument.
Actually, I liked this topic. I didn't realize you didn't like debate when I try to argue with you.
One thing I would like make it clear it is not you that made me want to argue.
On the other hand, I think this argument is very interesting.
There are a few people who can only trust people around and never trust people who don't know.
I thought it is a human nature before and now I thought our tradition should take some blames here.
Well, 不是你讓我痛苦,也不是這個話題讓我痛苦,而是辯論這件事情本身讓我痛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辯論,也不是每個人都Enjoy辯論。是我個人的原因,和大家沒有關係的。
像Tender說的,我們其實都說的挺好的。:)
祝大家健康快樂,見者有份。特別是黃鸝,早日康複。我自己也是剛剛從重感冒中逃出來。
謝謝Tender,謝謝各位!
話說回來,我覺得什麽事情都是一個平衡。任何人,任何事情,孝順也好,獨立也好,走過了都會有問題的。
最難的是,怎樣把握這個平衡。
It is my bad. sorry to argue with you.
I had a bad cold and I was just out of mind.
Have a good day!
就此打住了。謝謝黃鸝,風鶼滄月和樓主!
這個成語解釋充分說明,作者的原解釋是符合語法和曆史的。
另外一個非常可笑的就是,《孝經》這段話其實是從左傳偷過來的。
不過是把禮改成了孝。
當然,為古人諱的話,我們不說偷,說借,說生吞活剝的創新,哈哈
成語:天經地義
【解釋】: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曆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示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每個學生~的事。
【近義詞】: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反義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
這次你盡力說出了你的理解,我不能說你的說法一點沒有道理。
但是另一方麵我必須不客氣地指出, 本質上你不過背了一段書, 並沒有指出天經地義跟愚孝之間有什麽區別。
我想大家都知道, “天經地義”這個成語,隻不過強調這個事情是所有人必須服從,並沒有解釋我們必須服從什麽。
換句話說,你無法說樓主的解釋是錯誤的,因為她/他的解釋是符合“天經地義”的解釋的。
如果你要改變天經地義的解釋,那你實際上已經違背了孔孟之道了。
不好意思,借著摟主的地盤說了這麽多,多多包涵。
樓主關於孝的解釋之一,是“父母反對的,兒女堅決不讚成。父母讚成的,兒女堅決不反對。”這是站不住腳的。
其二,樓主把“當父母有做的不當的時候,兒女應該體諒父母的不察,不可以批評父母的錯誤,隻可以用自己的行為為父母彌補過失”解讀為孝。我的看法多有不同。而且在《孝經》上,這恰恰是不孝的表現。
這裏拋開別的不談,單以《孝經》為本。《孝經》對孝之內涵的闡述,比後世曆朝曆代對《孝經》中觀念的解讀,要深刻全麵得多。“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才是《孝經》的基本觀點,也是整篇《孝經》的Cornerstone。兒女對父母的孝順隻是《孝經》的一小部分,後世對《孝經》的解讀,卻有意無意中忽略了《孝經》的精髓和價值,愚孝的成分越添越多越加越重。這讓我們對“孝”的拋棄來得更自如更便當也更理直氣壯。
激發和壓製在某種意義上說並沒有區別。
譬如說,激發(驅動)某人走向刑場,就等於說壓製這個人的生命。
換句話說,你其實已經認識到了孝的愚昧,但是你不敢說出你得困惑。因為傳統壓製了你這樣做。
之所以關心這個話題,是因為家壇前一陣曾熱議這個話題來著。我個人是讚同孝順的,但不讚同愚孝。但心裏跟明鏡似的,嘴裏和筆下卻說不清楚,是個一直都拙於論說和推理的人。
孝順給人的是激發和激勵,愚孝給人的是壓製和驅迫。目前我能想到的就這一點。如有更多的想法,會再回來。:)
謝謝分享!
然後給你一個建議,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是一隻半解,不要輕信他們的結論。
孝和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紅樓夢就可以看出。
賈寶玉說,難道我連親疏都不懂了?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講,孝影響一個人對別人的愛,因為他首先要考慮親疏。
義才考慮兼愛。 換句話說, 不存在愚孝的概念,所有的孝都是愚孝。
不過,在現在文明社會,要在親親和義之間選擇一個適合的平衡點。
其次,覺得你對孝順的解讀是偏頗的。你總結的那幾點,至多能算個“愚孝”,很多的問題都會由此引發。
當然,你的敘述還在半中央,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