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48)
2013 (2)
2014 (1)
詩是一種非常講究形式的文體, 但是畢竟內容更加重要。今日下班車中忽然想起遙
遠的過去有一支遙遠的歌, 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之歌》, 歌詞很簡單, 是這樣
的:
同誌們加入我們的小隊,
我們攀登高高的山頂。
那裏有我們,駐地和營房,
我們是, 遊擊隊之鷹。
這不就是一首絕句嗎? 親切自豪,幹淨自然。 足夠一首絕句的內涵。 再想到歌曲,
開頭兩句是同樣的曲調, 我覺得比較適宜來唱首聯對仗的絕句。 三句轉而四句收,
真是無懈可擊了。熟悉這首歌的人不妨試唱下麵的詩, 或許能體會絕句內容的奧
妙: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微吟兄好。難得有朋友來, 不勝鼓舞。仔細想了想,照兄之思路, 我覺得還是要把“我們是, 遊擊隊之鷹。”放到最後比較順。因為這句是明顯的收合。
我們攀登高高的山頂,
那裏有我們,駐地和營房。
同誌們加入我們的小隊,
我們是, 遊擊隊之鷹。
但是, 我原來的感想其實主要是衝內容來的。網上詩詞依我看, 越來越沒有內容, 空洞到叫人無法忍受。所以偶爾想到這首歌詞,覺得內容充實而不黏連, 幹幹淨淨,一句轉一個層次, 真是一個絕句的材料。軍旗獵獵從駐地和營房來,化到軍旗, 覺得比較容易入詩啊。
憶江南那樣唱真是笑話了。
有空常來。
阿夏
又來看看。讀了這則和兄擬作的七絕那則,有點感想。
絕句起承轉合,有時候起承渾為一體,界限不大明顯,但轉合一般比較明確,例如兄所舉的唐詩。而這首阿爾巴尼亞歌詞不能說是典型的七絕體。第三句好像是第二句的話沒說完接著說。拿七絕套路衡量,腰軟了些。看兄擬作,第三句填充上軍旗獵獵什麽的,分明是原第三句沒啥可擬麽。如果把原詞次序調整一下,就可能符合七絕套路了:
我們攀登高高的山頂,
那裏有我們,駐地和營房。
我們是, 遊擊隊之鷹,
同誌們加入我們的小隊!
這樣,起承區分不大明顯,無傷,轉合有勁就好了。
當然也可以看出,這樣改,不如原歌詞天然隨性、有號召力。這可能說明另一個問題,就是七絕的套路有其局限。
另外,很多這類短小歌曲,四句式的,確實很像七絕思路。通常都是第三句以不穩定音結,等於是轉,到第四句歸主音,合。最近聽到一盤為古詩詞譜曲的CD,裏麵那個為白居易《江南好》譜的曲,就鬧了個笑話。其用典型的“七絕式”的四句旋律,第三句不穩定收,用錯了!因為江南好詞牌不是奇絕套路: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裏二、三句是對仗自成一統的。“紅勝火”不能小結,“綠如藍”才是意義上的小結,不能當作“轉”去單挑引導下句。我換了典型的七絕“楊柳青青江水平”去唱那個旋律,反而比原歌詞好聽。
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