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韻樓

閑斟龍井尋詩讀, 醉折梅花抱月眠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韻書小考

(2008-01-14 23:02:18) 下一個



門前每天流過不同的河水。 語言也是一條河, 市井裏每天翻滾著不同的語言。體現漢語音響效果的是文字的聲韻。由於漢字聲韻上的特點,就產生了詩歌這種文學形式。由於有了詩歌這種文學形式, 雖然沒有錄音機, 幾千年以前漢字的聲韻特點得以流傳下來。記錄文字聲韻特點的著作是韻書。韻書是文字學家按圖索驥, 對前人詩歌用韻規律的記錄。先有詩歌再有韻書, 韻書能指導詩歌寫作。為了便利詩歌寫作,曆代詩人也常常修改韻書。

專門研究聲韻的人和著作肯定是有的, 可惜我輩一時不得識荊。 坐著等不如做著等。阿夏就手頭資料,做了一點功課,無非抄錄拚湊。 別人看了如何說不知道,自己覺得也理出了一點韻書的來龍去脈,未必有多少參考價值,或能聊勝於無罷。茲整理如下:

1, 韻書始萌芽於魏李登《聲類》。 積三百餘年至隋, 有陸法言著《切韻》。 陸名詞, 以字行。自《切韻》出,六朝諸家韻書漸亡。陸氏就其時之語言音讀,參校異同, 往往有意求密,強生區別。《切韻》共分一百九十三韻: 平聲五十四, 上聲五十一, 去聲五十六, 入聲三十二。陸著以洛陽音為主, 酌收古音和其他方言。 原書早佚。

2, 唐初士人依《切韻》作律詩, 苦其苛細, 遂有許敬宗等奏請 把字數多的韻繼續獨用, 字數少的韻允許數韻同用。天寶年間人孫愐撰《唐韻》五卷,修訂《切韻》, 增字加注。孫氏主張對詩韻鬆綁, 他說“若細分其目,則令韻部繁碎, 徒拘桎於文辭耳。”顯然,唐人對詩韻鬆了一回綁。但是, 鬆綁之後,仍有人繼續恪守舊韻,如杜甫、韓愈。據雲依《切韻》, “之”, “支”、“脂”分列三部,工部集中用五支韻的近體詩二十九首, 一個“脂”韻字也沒有混進來。

3, 宋陳彭年等人奉詔重修韻書,再次 增補《切韻》, 得二百零六韻: 上平聲二十八, 下平聲二十九(因平聲字多, 故分上下兩部),上聲五十五, 去聲六十,入聲三十四。這就是《廣韻》, 全稱《大宋重修廣韻》。

4,南宋平水人劉淵編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把唐時允許同用之韻明文合並為一韻,有些唐時未議合之韻也妄合之。得一百零七韻。劉書今佚。 流傳的有金人王文鬱編《平水新刊韻略》, 共一百零六部。後來通行的平水韻便由此而來。由於唐時允許數韻同用的依據是字數太少, 故合並之後, 把原來《切韻》分韻的今古音源流依據都湮沒了。 據平水韻無以討古音之源, 所以段玉裁說劉淵“其不學無術甚矣”。

5, 此外, 宋鄭庠分古韻為六部, 清人顧炎武分古韻十部, 江永又分十三部。 段玉裁著《六書音均表》分十七部。都是研究古韻的。據段說, 鄭氏的分法隻合於漢魏及唐之杜甫韓愈, 於周秦未能合也。顧氏較鄭為密, 江氏較顧氏益密而仍於三百篇有未 合者。段氏補三家之不足。

6, 1965年上海出了《詩韻新編》, 1978年修訂重版。新編詩韻以現代語音為主要依據, 兼顧了舊韻書的程式,如保留了入聲。 同韻字平仄合在一部, 分十八部。十八部中又有部份可以通押,如 :“支”,“齊”,“ 兒”通; “歌”,“波”通; “魚”“模”通; “東”,“庚”通。《詩韻新編》無疑是現代最適用, 最合理的韻書, 但是依照它寫詩的人並不多。因為詩韻的通行畢竟不靠理論的界定,而靠作品的力量。 舊詩韻挾幾千年幾十萬首詩的洪波大浪而來, 眾多的現代詩作者寧願隨前人之大流,有水流歸海, 樹大乘蔭之感, 而不屑或不敢貿然標榜新韻,也怕站不住腳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