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 很像個童話故事的標題。其實我們要討論的是詩詞的聲調。 古漢語有四聲,哪四聲?答曰: 天子聖哲。 現代漢語也有四聲,那就是: 妖魔鬼怪。
此話怎講? 原來“天子聖哲”,正好分別讀作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代表了古漢語的四聲。古人就用“天子聖哲”代表平上去入。這不是我的發明, 古已有之。 普通話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要找一個詞兒概括一下,首先從我腦子裏蹦出來的竟是:妖魔鬼怪。
在妖魔鬼怪出現之前, 詩詞世界在聲調問題上兩千年來大體上風調雨順(也有變革,容後述)。平聲是一個大部落, 包括陰平陽平。平聲以外, 上、去、入都是仄聲。平仄兩大陣營壁壘分明。一定規則的平仄組合會給文字帶來音調的特有屬性:優美,昂揚,急促,低沉。。。。。。在詩歌領域,這種日常時久, 約定俗成的組合, 就形成了詩詞格律。在一個詩詞作者眼裏, 文字不光有讀音, 含義, 還有個聲調的歸屬: 平還是仄?一首格律詩詞中每個位置上的字, 都麵臨三種選擇:該平, 該仄?或可平可仄。
我們把普通話的“陰陽上去”和古時候的“平上去入”做個比較: 今天的陰平,陽平和古時的平聲等同; 上聲去聲也相對應。 做個減法, 以古減今:“天子聖哲”減去“妖魔鬼怪”, 多出來的就是一個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 但是入聲的那些字還在, 都被重新劃分成分,分別歸化到其他四聲中去了。這樣, 當今人繼承舊的傳統進行詩詞創作時,就麵臨著兩條道路的抉擇: “天子聖哲”還是“妖魔鬼怪”?
差不多所有稍認真於詩詞創作的人, 包括魯迅、毛澤東, 都照“天子聖哲”的章程。不排除將來會有改革, 但是改革也得在現存的基礎上。詩詞界至今還是“天子聖哲”的一統天下。個別嚐試以普通話的平仄寫詩詞的也有, 都不成氣候。結果, 平日說普通話盡管字正腔圓, 寫詩詞還得把入聲複辟。 事實上,入聲本來也沒有真正消失, 它們依然頑強地存活在許多方言裏。入聲在詩詞中有非凡的,不可替代的表現力。 特別是作韻腳的時候 , 長於表現悲愴,淒惻,壯烈的情調。嶽飛的滿江紅,毛的憶秦娥, 東坡大江東去, 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尋尋覓覓都是入聲韻。以後說韻時再作討論。
入聲字一般發音促狹,急迫(促狹,急迫四字本身也是入聲。 )。安徽往南,江浙, 湖廣,雲貴川的方言對入聲大概都能鑒別。識別入聲字, 最好能找到感覺, 把那幾百個入聲字帶上來, “嚴刑逼供”,盯著瞧, 看能否瞅出點共同點來。前人作品見得多了, 對入聲字也會耳熟能詳。最後一招就是死記了。實踐多了, 死記的也會活起來吧。一般說, 找到了入聲的感覺, 於詩詞的平仄問題可說是天塹變通途了。平上去聲比較容易找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