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年了,春節的記憶陌生得恍如隔世 ? 從記事起一直和爸媽住在外婆家對麵,窗戶正對著外婆家樓上的窗戶,那裏住著我的大表妹小紅,隻比我小三個月。那時外公,外婆以及舅舅,舅媽,小姨,表弟,表妹們都住在漢口三民路的一幢老式的房子裏,房子很大,有三層,門牌號是“青蓮三巷二號”。 說起過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外麵巷子裏就有人支起鍋替人炒瓜子,蠶豆,花生,米泡,用的是一個好象掃帚把那樣的東西在鍋裏攪和,最神奇的是炒年糕和米泡,小小的一把放下去,扒拉幾下立刻就變成白花花的一堆。炒好後會倒進一個鐵篩子裏,另一個人用力地來回篩幾下,這一鍋就算好了。吆喝聲和香味不時飄過來,吸引著我饒有興趣地站在那裏看著,恨不得去幫他們收錢才好,(好像是一毛錢炒一鍋)。而家裏的人往往會大聲地把我叫回來,覺得我不應該和那些人為伍。回到家裏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人聲嘈雜步履紛亂的堂屋裏,被扭斷脖子還在掙紮的雞,抖落一地的羽毛,開膛破肚後的魚還在上下翻動,空氣裏交織著炸丸子,炸豬排,炸藕夾的香味和外公在那裏揮毫寫著對聯紅紙上的墨香。我總是坐在那裏懵懵懂懂地感受這一切,無憂的童年就從長輩們奔忙的腳步間流逝著...... | |
那時我很小,卻想幫大人幹活,但總是聽到的是:"去,那邊去,這裏是油鍋,危險",再有就是:"幫外公扶著紙,好好學學怎麽寫毛筆字!”據大人說,隻要認真地幫會寫字的人扶著紙,長大了字就會寫得好。但是我就是堅持不了幾分鍾,就是想去湊熱鬧,偶爾遇到有那發善心讓我幫個忙拿把剪刀什麽的,也是千叮嚀著“小心別割破手!” 總算得到個雞毛令箭,趕快找到剪刀,有刀的那部分拿在自己手裏,剪刀把的部分遞給大人,他們總是誇張地誇獎"這孩子真是長大了,能幫大忙了,去吧,去吧,一邊玩去!" 又把我給打發了!這次是到了爐灶旁炸丸子的姥姥(外婆的母親)身邊,我知道姥姥是最疼我的,總是好脾氣的留我在一旁看著,我會靠在她身上說東說西,還討好地搬來一把板凳給姥姥坐,她感動得濕了眼睛,坐在那矮小的板凳上,在齊眉的鍋邊費力地揚手操作,我知道她是不想辜負我的好意,向我證明我的孝心是有價值的。 終於等到年三十晚上,我和表弟,表妹們會迫不及待地去換新衣服。我媽是個十分要好的人,據說我穿的衣服從還沒滿月時都是在武漢最有名的童裝店定做的,每年過年的行頭更是不能馬虎。待換好衣服跑到正廳,外公,外婆誇個不停,我卻著急他們沒看見我的新鞋子,連連提醒道:“看下麵呀......!" ”喲,還是皮鞋呢,修了,修了...."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他們說的修了是“變修了”那會不是有蘇修,美帝這麽一說嗎?外公這時一定會逮著我說:“來看看爹爹的胡子刮得幹不幹淨”?我早知道他想趁機紮我,於是敷衍地在他臉上貼一下就跑,邊跑邊說:幹淨,幹淨,幹淨...... 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們全家的長輩們坐在堂屋的正廳,我和表弟妹這些小不點被安排圍坐在偏室的小桌子小椅子上,一道菜吃光了的時候,總是孩子中最小的一個被遣到正堂去添菜。這是我的鬼點子,最小的孩子最招人疼嘛!其實大人們知道哪樣菜我們最愛吃,他們都會省著給我們。 | |
別看我們這一桌小不點,從那時就能看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俗話說:“三歲知老”,這話一點不假!我是及時享樂型的,好吃的先吃,所以碗裏總是隻看得到米飯,我弟弟是典型的先苦後甜型的,先吃飯,把自己認為好吃的東西留到最後,結果最後往往還被我瓜分掉一半;而我的大表妹是貪得無厭又狡猾型的,(其實我們兩個最好,我們一起上小學,中學,上大學時才分開)她總是把菜埋在飯的下麵,(俗稱為挖地道)其實她是既想留著慢慢享用還等著過來巡視的大人給她添菜的機會。最讓我歎服的是我那才六歲的小表妹,有條不紊型的,吃一口飯就必須喝一口湯,絕對不能把順序搞錯! 我最小的小表弟是不識好歹型的,他覺得他努力地把飯菜吃幹淨了,別人就得表揚他,如有人不慎給他碗裏添菜的時候,他會懊惱地抱怨:"哎呀呀,我好不容易才把菜吃光,怎麽又...給我呀?" | |
還有更精彩的在後頭,杯盤狼藉時,外麵鞭炮煙花的聲音已經響成一片,甚至可以感覺到地在腳下震動,這個時候我們會拿出各種各樣的煙花爆竹蜂擁到外麵,迎著開門時那破門而入,震耳欲聾的爆鳴聲忘形尖叫。女孩子更喜歡煙花,那種虛幻的,眩目的,噴薄而出,近乎奢侈的美麗,卻是在那一瞬間幻滅,曾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一種震撼,那般年幼的我居然會隱隱的感到這樣燃燒的美麗一輩子哪怕隻經曆一次便也無悔了 。 那樣的日子是漸行漸遠了,逝去的事能在文章裏再現,那些逝去的人卻不能夠再 複活......但那煙花般絢爛的兒時記憶卻不時閃耀在我平淡的歲月裏,那些忽隱忽現,跳動著的是我永遠不變,總是那麽年輕的外公,外婆的臉 ...... 我和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