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蓮

人生在世,以誠相待足矣。 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但隨遇而安
個人資料
正文

梁曉聲:我寫《人世間》是不想倒退到那十年

(2022-03-11 08:48:15) 下一個
對現在不滿就想回到過去
那就是二百五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問題多多的社會,不過還有救;但是80年代以前,不能找出任何一種救中國的方法和依據。
 
我們都曾記得,80年代初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把一尊神像從神壇上請了下來,結束了一個神化的時代。現在我感覺到又有一種思潮,似乎要重新把這尊神送回到原來的神壇上。如果十年之後的中國真的再回到當初那個樣子的話,那我要麽移民,要麽自殺。
 
無論我對現實做了何種批判,都不意味著我認為80年代以前的中國反而更好。
 
我寫的是:如果我的學生卷入今天的極左思潮,我將和他結束師生關係;如果是我的朋友,我將與他結束我們之間的友誼;如果是同事的話,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是愛人的話,我將收回我之所愛。
 
我不能忍受的是,經曆過那段時期的人說出“還不如回到那個時代”這種話。
 

如果說從前的我對中國是悲觀的話,今天的我對中國是樂觀的。我們一方麵看到網絡上這種鬱悶和憤懣在增長,而在這種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理性的聲音也得到了成長。以前我們叫“老百姓”,現在我們是具有公民意識的“公民”,這都是進步。這種公民意識迫使各級政府改變從前的思維方式,從不情願的順應到習慣性的適應,這兩個狀態在對衝中不是相互消減的,而是共同上升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是極度悲觀的,粉碎“四人幫”如果晚兩年的話,我估計也會撐不下去的。
 
在網絡產生之後,我才漸漸樂觀起來。準確地說,是從2000年以後。我不用上網,看電視就能知道網絡的力量。很多電視新聞節目都會引用網絡上的東西,我雖然對很多網上的東西不感興趣,但是我非常肯定它的力量。
 
任何事情都要用最基本的人性常識去判斷,現代社會最可怕的觀點是“反正沒發生在我身上”。你們說從前很不好,但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你們說今天比以前進步了,但是我覺得今天不好。如果一個人是這樣的話,這個國家該怎麽辦。現在的這種回潮似乎越來越強勢。
 
對現在不滿就想回到過去的話,那就是二百五,過去難道不比現在更苦嗎?對今天不滿的話,就去改造今天,而不能是回到過去。
 
我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即使刀擱在脖子上,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我也不能像有些人那樣去說西方的自由、民主、博愛、平等都是虛偽的。

當你對現代的社會有情緒的時候,很可能就跟著別人說從前好了。但是我們經曆過那個時代,我們不去說,誰去說?那個時代不是理想國,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我要做這個事情。

如果讓我選擇一段最該被現代人記住的曆史,我會選擇——父輩們的奮鬥史。
人人都不會忘記抗日戰爭先烈的犧牲,但上山下鄉、大三線建設、國企改革等滿載心血和汗水的故事中,卻有許多直擊人心的感動,因時代巨變而模糊。

一代人到底是經過怎樣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鬥,才造就今天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和我們的吃飽穿暖,安居樂業?

(以下為讀者所寫)

這時,有一位作家站出來說:
 
“我想講一個故事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從前的中國是什麽樣子,這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

這位作家叫梁曉聲,他以近70歲高齡,花八年時間一筆一筆寫出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長篇小說《人世間》。


小說麵世不到兩年,就以最高票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有人說,《人世間》是繼《平凡的世界》之後又一部素樸、真誠而包含悲憫之心的作品。
 
也有人說,梁曉聲的文字就像一把手術刀,把中國社會的五髒六腑解剖給你看。還告訴你針對哪個問題,吃些什麽藥緩解比較好。
 
梁曉聲自己則說:

 

“就是想將近5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直觀地告訴人們。隻有從那個年代梳理過來,才能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
 

如果不看這本書,我根本無法想象,原來父輩們是那樣苦過,愛過,恨過,哭過,笑過......這種真實的時代記憶,給我震撼,也給我提醒,讓我反思今天的生活。

小說以一座北方城市為背景,講述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周誌剛一家三個孩子的奮鬥和選擇。
 
從一個小家庭的角度,看近50年社會發展變遷與個人命運的共振
 
包括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知青返城、恢複高考、出國潮、下海、走穴、國企改革、工人下崗、個體經營、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動向。
有偉大曆史進程中的光榮與夢想,也沒回避改革開放初期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曆的陣痛。
普通城市老百姓在大時代中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故,梁曉聲盡數收於筆下,他說:

 

“了解父母那一代人在那樣特殊的時代,怎麽走過來,怎麽看待利益、友情、親情的關係,有助於緩解年輕人的現實焦慮,找準人生方向。”
 
讀者們這樣評價這本書:
“小說語言誠摯動人,真實而不做作,是了解那個時期曆史人文和民情的絕佳參考資料。”
 
“感謝作家的真實記錄,這種時代的記憶會提醒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麵對生活。”
 

“作者筆下的人物平凡而偉大,讓我又愛又心疼,仿佛看到了父輩們的一生,那漫長的一生也有我的記憶。”

 

在文學作品流行挖掘人的劣根性的年代,《人世間》反其道而行,主要寫人的“好”。
 
善良、正直、擔當、誠信。即使生活艱辛,也互幫互助、自立自強。
因為梁曉聲相信,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我們越需要這樣的“好人文化”,來讓大家向善、向上、向美。
這段城市變遷史,同代作家裏,隻有梁曉聲能寫。
 
作為生於1949年的共和國之子,他自小生活在城市,有足夠的生活閱曆,記錄被我們錯過的真實。
作為創作過兩千多萬字作品的文壇常青樹,他又有足夠的筆力,呈現出仿佛讓人身臨其境的細節。

作為有良知有擔當的作家,他有足夠的情懷,讓故事給人積極的能量,銘記過去,望向未來。

如果你出生於80、90、00年代,那你能看到父輩、祖輩們曾經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前半生。
如果你出生於70年代,能看到自己的年輕時的記憶。如果你曾親曆那段曆史,一定會覺得這本書非常親切,記錄的也許就是你的人生。
那段總被忽略的奮鬥史,值得被我們永遠記住。

 

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動蕩時代中閃光的底層小人物
 
梁曉聲很早就有一個心願:寫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
 
直到六十多歲,他終於覺得自己準備充足,可以動筆,也必須動筆了。
當一位與共和國同歲的老作家,回首往事時,他最想記住的,不光是恢弘的曆史,曲折的故事,還有中國人的有情有義、善良正直。

《人世間》從一個小家庭出發,講中國改革開放左右至今天的變化和發展。

周父是老一輩建築工人。為了國家建設,常年在外奔走,內心一直洋溢著國家主人公、社會建設者的豪邁和激情。
長子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變知青。恢複高考後考上北大,多年後成為正廳級幹部。快退休時,回到家鄉,幫普通百姓蓋房子,實施棚戶區改造,卻遭人誣陷,證明清白後,無怨無悔地離開人世。
長女周蓉是一個“不自由,毋寧死”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熱愛學習,勇敢追求愛情。認清過生活真相,但依舊積極麵對人生。
小兒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為工人一份子。但性格中助人為樂的品質,卻並沒有被底層瑣碎的生活磨滅。幫助死刑犯的女友、工友、朋友度過困境。

四個人的經曆各不相同,剛好涵蓋動蕩時代的變化。
 
在書中,我們能讀到家族的衰敗與延續,讀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
也能讀到每個人的身上散發出人性的光輝,為父者深明大義,為官者清廉正直,女性不被傳統拘束......
在艱難生活中,他們沒有放棄對美好的追去和守護,讓人感歎再三。
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說:
 
“《人世間》將人性的善、人心的單純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讓我驚訝、震動、喜歡。它就像一條小溪,緩慢地沁入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運的巨變。”
 
把百姓生活放進近50年的時間長河裏去浸潤、磨洗,這確實需要膽識和勇氣。
 梁曉聲以他的悲憫情懷,展示出一幅錯落有致的世間百姓群像圖,讀者可以跟隨他的筆,汲取到戰勝困難的力量。

用樸實的文字揭示深刻人性
細節生動,讀到停不下來
 
作為一本有115萬字的小說,《人世間》並不讓人畏懼,因為它不難讀。有讀者說,讀到這本書的第三頁就知道自己一定會把它看完
我一度沉迷在生動的細節中無法自拔,明明是沒經曆過的時代,卻在梁曉聲樸實又精確的描寫,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比如對北方城市夜晚的比喻和描述:“北方冬季城市的夜晚,沒有哪一座不像鬼城。”

一副動態畫麵就呈現在眼前,仿佛在看電視劇一樣。

而書中對人性、人情關係的描寫,又鞭辟入裏,讓人豁然開朗。
“也許對於大多數普通人,所謂人生,原本便是一個怎麽辦接著一個怎麽辦無休止的過程。隻能以自覺的孤獨對抗人際關係造成的孤獨。”
 
“幾乎所有的底層人家,都希望能與一戶有權力的人家攀成親戚,即使八竿子打不戰,能哈著往近了走動走動也是種慰藉。即使從不麻煩被對方,但確實有那麽一種關係存在的話,那也足以增加幾許生活的穩定感。”
最神奇的是,他雖然寫好人,但並不寫“老好人”。
 周秉昆樂於助人,但他在看到死刑犯的漂亮遺孀鄭娟時,內心還是有想要立馬占有她的狂野衝動。
但好就好在,他能看清自己,知道這是一種“惡”:“誰都希望看清別人,希望自己看清自己的人卻不是太多。真實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自己內心裏的醜惡,也許比自己一向以為的別內心裏的醜惡更甚。”快七十歲的老人筆下,人性的複雜不必深挖,隻需呈現。
這些需要我們品味多年的道理,在梁曉聲來看,則如隔岸觀火般清晰。
 讀《人世間》,也是讀一本人性之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簡翎' 的評論 :
那是他寫時的初衷。
看完改編成主旋律的電視劇,梁先生肯定有話講,不過現在想講也無法講吧。
還是讀書吧。
簡翎 回複 悄悄話 梁先生過於樂觀了,我覺得沒救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