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孩子開始上中文學校後,年年上春晚演出,所以年年不缺席咱村的春晚。一開始隻是去給自己孩子照相,然後晉升為幫忙帶隊的,然後晉升為孩子王,現在眼巴巴望著能晉升為“台下拍手的”。
如此前仆後繼十年,兒子負笈他鄉;說再見的時候,我想他的Chinese Life算是結束了,不用再被老媽掐著脖子去參加那些晚會,還要表演,還要幫忙的各種認命。
然而情況跟我預想的不同。第一年,兒子發來一堆燈會照片,說是慶祝中國燈節,整條路布置了各色燈籠,很漂亮。然後問我為什麽我們村不慶祝元宵?那個……嗯……剛慶祝完春節,讓大家休息一下好不?
今年,兒子給我發來三張照片:
他說除夕那天大家包餃子,從麵粉開始到最後成品,全部自己搞定,我想應該有人在電話後麵指導,至少他們的擀麵棍是某人從家裏拿來的。我為什麽知道泥?因為開學幫兒子搬完家後,陪兒子去逛學校附近的超市,隻見他在賣烘培工具的地方逛來逛去,最後忍不住:馬麻,這裏怎麽找不到你用的那種棍子。
當然找不到,我的棍子是在紅地婆買的。
我問他們怎麽想要包餃子啊?哦,中國新年啊!很多讀研的留學生當他們是美國人,不懂中國文化。偏是遇到一群從小被掐著脖子參加春晚的孩紙,誰說不懂?就是懂!春節吃餃子,元宵吃湯圓,龍船節吃粽子(還好放暑假了,粽子可不是那麽好折騰的),中秋吃月餅(還好月餅很難做),對吧?!果然是吃的民族,基因就在那裏,改也改不了。
逢春節的那個星期六,一群人浩浩蕩蕩去中國街吃飯,說是團圓飯(這個必須糾正一下)。大家努力回憶爹媽點過的極品菜色,比如幹炒牛河,比如幹鍋大腸。晚上,一群人又浩浩蕩蕩去參加當地的春節晚會,熱熱鬧鬧的過個大節。然後趕緊回家做作業。
鼻子小小酸一把,這比當年他拿到全國冠軍還值得我四處吹噓,曾經以為春節會成為他們的曆史名詞,沒想這群ABC在離家遠去時,中國新年依然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的節日,而不是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