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聿明評價林彪和粟裕

(2008-09-05 18:58:59) 下一個
林彪,仍是目前中國曆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林彪曾身居高位,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號人物,但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建國後為數不多的幾個沒有善終的高級領導人。說他沒有善終,是與劉少奇.彭德懷等相比,雖然劉、彭等比他更悲慘,但最後全都重新恢複了他們的本來地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隻有林彪,一直遭受了種種非議,貶多於藵。到了要拍<遼沈戰役>這部電影的時候,才就應該如果正確評價上遇到了問題。究竟怎麽處理林彪,也成了拍好這部電影的關鍵。

  據說,當時劇組領導請示了楊尚昆,楊讓他們去找陳雲,說陳雲同誌在東北與林彪共事多年,而且陳雲的政策水平和黨性原則都非常強,請他來評價和處理這個問題最有權威性。於是,劇組的同誌就給中辦打了個報告,要求陳雲同誌能就這個問給予指示,後來,報告遞到陳雲那裏,陳雲很快就接見了劇組,做了明確而又非常科學的結論。陳雲講,林彪雖然在以後的政治上犯了嚴重錯誤,但要把林彪的功過與錯誤分開,要把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後分開,要把軍事與政治分開。特別是在軍事上,林彪對中國革命人民的解放戰爭,做出過重大貢獻。今後在表現這方麵的題材時,一定要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功過是非分開,不要因為以後的政治錯誤就否定以前的曆史功績。陳雲在談到林彪時,對林彪在東北的作用,特別是在軍事上,有很高的評價。

  陳雲當時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而林彪隻是中央委員,陳在黨內的地位高於林彪,但當中央決定林彪任東北局書記時,我們看到,林彪表現出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不管是陳雲也好,還是高崗.李富春也好,資曆都不比林彪低,但林彪都能與他們很好合作,讓他們各持所長,各展所才。林彪雖然是黨政軍一把手,但除了打仗以外,從來不幹涉其他領導分管的工作,也從來沒有聽說他們之間有什麽恩恩怨怨,使這個班子表現出很強的凝聚力。不到二年就基本奪取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這種凝聚力當然要首先歸功於這個領導班子的班長--林彪。特別是陳雲,在黨內是非常具有獨立人格的,一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對林彪有這樣的評價,決不是出於個人感情做出的。

  林彪是從紅軍時期就開始顯露頭角,那時林彪很年輕,黃埔四期畢業,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眾多黃埔軍校同學中,顯得資曆很淺。但在很短的時間裏,林彪就成長為一個另人矚目的高級指揮員呢?而且他所帶的部隊是紅軍主力中的主力。這樣的崛起曾經讓後來很多人不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決不可能象有的人所說的,隻是靠毛澤東提拔的結果。當然,林彪確實是毛澤東提拔起來的,但不要忘記的是,林彪原來並不認識毛澤東,與朱德也非親非故,而當時又是非常嚴酷的戰爭時期,有什麽關係能讓林彪這麽快就當上一個主力軍團長?隻能是林彪自己的表現,,讓他從戰爭中脫穎而出,是林彪的軍事天才和統帥素質征服了毛澤東和朱德。

  凡與林彪共過事的領導人,從軍事上講,都對林彪有很高的評價,尤其是與林彪共事較長的聶榮臻,認為林彪“在軍事上很有一套“,特別是在戰術上,林彪確實有很多過人的敏感度。聶認為,林彪最大的特點是特別注意總結經驗.研究戰術。每當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林彪總是具有很強的戰術積極性,善於及時總結和改進戰術。聶榮臻特別提到,當紅軍到了西北以後,首先麵臨著“青寧五馬“的騎兵衝擊,由於紅軍從來沒有與這種機動性很強的部隊打過仗,表現的很不適應。林彪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據楊得誌回憶,林彪曾經專門發過有關指示,並親自找基層指戰員了解馬家騎兵的作戰特點和部隊“打馬“的經驗教訓及戰術成敗,使部隊很快的掌握了戰勝敵騎兵的方法。

  林彪帶兵,一個很大的特點是非常注重對部隊進行戰術教育。對部隊作戰中的戰術經驗進行通俗.簡潔的歸納和總結,變成非常形象易懂的戰士語言,這對我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層指戰員來說,很容易掌握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一點兩麵“.“三三製“.三種情況的三種打法等等,在東北野戰軍中非常普及,幾乎每個戰士都能耳熟能詳,打起仗來了能夠融會貫通,部隊戰術素質明顯較高。在林彪的影響下,東野的部隊也普遍注重戰術教育,每次戰役前,除了戰役指示以外,還專門要下達戰術指示;戰役結束,師以上機關部隊,都要向東總寫出戰役戰術總結,不管是勝仗敗仗,都要對經驗教訓進行專題小結。據說,林彪講話言簡意賅,但林彪講戰術問題時,從來不厭其煩。林彪自己也要求指揮員,講戰術就要有個“婆婆嘴“,才能使部隊很快理解並掌握這些不斷變化的戰術。因此,四野的部隊戰術意識普遍較強,這為部隊真正的成長為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一個真正的軍事家,不僅應該是個戰略家,更要是個戰術家,也隻有這樣的統帥,才能帶出高素質的隊伍。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開始時,鄧華提出在下發戰役指示的同時,還要對全軍下發戰術指示。當時彭總覺得挺意外,因為除了在紅軍時期,特別是在比較高級的戰役指揮層麵上,已經很少使用這種方式指導作戰了。就問鄧華,你們過去在四野,每次戰役都發這樣的指示嗎?鄧華說,是的!彭總為此十分感慨,也非常欣賞,在鄧華起草了戰術指示後立即批示發全軍貫徹執行。戰役結束,鄧華又提出在進行戰役總結的同時,也進行戰術總結,並親自下部隊調查研究。筆者在軍校讀書時,看過鄧華寫的幾個戰役的總結和戰術指示,非常有創意,有觀點,有提煉,顯示出很高的戰術素養和水平,為誌願軍能夠在與強敵作戰中,不斷進步和強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據有些史料記載,彭總在回國主待軍委工作以後,在關於誰做誌願軍代司令的問題上,曾向毛主席建議要鄧華來當,毛主席采納了彭的建議,將陳賡調回國,讓鄧華做了誌願軍代司令、代政委,後來做了誌願軍的第二任司令員。當時誌願軍的幾個兵團司令都與鄧資曆差不多,象宋時輪.楊得誌等,都與鄧華是同期戰友。這當然也不能說明林彪怎麽樣,但正是在軍委商議組建東北邊防軍時,由林彪提出讓鄧華取代黃永勝出任十三兵團司令的,說明林彪對鄧的知人善任。

  東北野戰軍在全軍是首創戰鬥要報和戰鬥詳報製度,並首創敗仗通報製度的。以後這些製度被軍委列為軍隊的一項重要製度,至今仍是我軍司令部的一項基本製度。這項製度的創立,是東北野戰軍在進行戰役戰鬥總結時,一種非常認真求實的態度表現。最主要的是林彪對部隊要求很嚴格,從不諱過飾非。對自己部隊的不良戰例也時常進行通報,並向中央軍委報告,還由軍委轉發全軍引以為戒。林彪還主動給其他野戰軍的首長打電報,向他們求教戰役戰術上的好經驗和好方法,表現出很強的開放性和進取心。這些良好的作風和做法,有力的推進了四野的部隊戰鬥力迅速提高。

  林彪的另一個特點是帶兵能力特別強。說來也奇怪,林彪與我軍一般曆史上的將領的特點有明顯不同,本人資曆也很淺。據許多老將軍們回憶,林彪從不罵人,也不講粗話,更不會搞關係,但林彪和部下的關係卻非常好。雖然林彪平時不善言談,也不大善與人交際,但是對部隊卻非常關心,非常了解,能體諒部隊的疾苦和難處,從來不給部隊下達完不成的任務,在部隊中有很高的威信。四野當時自發的流傳著這樣的口頭文學,“林總的命令往下傳,部隊一定打勝仗“。指戰員經常說,跟著林總打仗,仗仗打的明白,勝的輝煌,對林彪有一種非常信任的感覺。而林彪對會打仗的將領也非常器重,並不在意這些人跟自己的關係有多深,是不是自己山頭的人。在四野中,你決不會聽到哪個將領對林彪不服氣,更不會聽誰在背後貶低林彪,因為林彪從來不會與部下爭功,打勝仗時,林彪一定把功勞記在下級指揮員和部隊的身上,打敗仗的時候,林彪一定會首先從自己指揮上找原因,然後才是對部隊進行總結。在林彪手下,不管是過去一方麵軍的,還是其他方麵軍的,都能以軍功立身,以才華出人頭地。二縱司令劉震.三縱司令韓先楚,六縱司令洪學智.九縱司令詹才芳,原來都是四方麵軍的,但在這些將領後來的回憶錄裏,都表現出對林的敬佩之情。據說,後來韓先楚看到有人寫文章說林彪不會打仗,非常氣憤,斥之為荒唐和無恥。說一個不會打仗的統帥,怎麽會帶出一支虎狼之師呢?

  有的人說,林彪帶到東北的部隊都是山東和蘇北八路軍一一五師的主力,戰鬥力很強,而留下來的部隊比那要差,但林彪沒有關內的部隊打得好。說這樣的話的人,如果不是缺乏曆史和軍事常識,就是別有用心。首先是這沒有什麽可比性,其次是這些人沒有看到,雖然部隊是主力,但經過幾個月數千裏的長途行軍,到東北的時候,部隊衣衫破爛不堪,幾乎就是一群叫花子。而且走之前,因聽說東北有日軍留下的大批武器,他們把自己的重武器幾乎都留在了山東和蘇北,有的部隊一個班才隻有一枝槍。可到了東北後才發現,由於蘇聯改變外交政策,將原來準備移交給我軍的日軍武器全部要回去了,而我軍一到東北,馬上麵臨著由杜聿明所率的,國民黨最精銳的美械裝備的駐印緬遠征軍的進攻。這些國民黨軍隊曾長期在東南亞與日軍作戰,不僅裝備好,戰鬥力也是國民黨中最強的,其中蔣介石黃埔係的五大主力王牌軍,到東北的就有二個。而剛到東北的我軍,不僅部隊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更沒有根據地,吃飯.補給.傷員安置都非常困難,這決不是其它位於根據地裏內線作戰的解放區部隊所能體會到的。特別是在國共兩黨達成了停戰協議後,全國其它解放區都已停戰休整,等待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時候,東北卻始終沒有停火。蔣表示,東北不是我軍創立的解放區,不承認東北我軍的地位,因此始終沒有放棄對東北的進攻。這就是“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曆史。

  進軍到東北的部隊幾乎是一天也沒有得到過休整,天天打仗,天天減員,戰鬥力直線下降。有的團隻有幾百人,就是戰鬥力最強的山東1.2.6.7師和新四軍三師的7.8.10旅,最多的兵力不過7000人,所謂十萬進東北的部隊,隻是理論上的數字,真正能打仗的部隊並沒有那麽多。就是以當時全軍120萬人的數字看,東北10萬部隊也僅占我全軍總兵力的十二分之一。而他所抗擊的國民黨主力卻達30萬人之多,占當時國民黨軍隊用於包圍和進攻我軍一線總兵力200萬人的七分之一還??區。就東北當時的總兵力來講,不僅少於華東野戰軍的20萬人,也少於晉冀魯豫野戰軍的15萬人和華北野戰軍的12萬人,僅比西北野戰軍和中原我軍的6萬人略多。

  另外,當時整個東北(不包括以後劃歸東北的冀熱遼地區)諾大的一個地區,人口隻有3000多萬,大概隻相當於華東一個省的人口。由於人口少,東北的群眾支持戰爭的負擔明顯較重,當時要動員農民參軍就非常困難。隻是因為東北資源比較豐富,鐵路通車裏程和工業水平明顯高於關內,才使我軍得以支持戰爭。可就是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1945年10月林彪到東北開始,到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入關,前後三年整,林彪已經統有野戰軍主力12個步兵縱隊48個師(東野當時每個縱隊4個師,其中一個獨立師),一個特種兵縱隊和一個鐵道兵縱隊,總兵力70多萬,火炮1000多門,坦克100多輛。不論是兵力數量.質量還是武器裝備的數質量,均居全國之冠。以至於在進入華北以後,東野一個縱隊就可以殲滅國民黨一個軍。

  這樣的發展結果,當然不能全歸功於林彪。但用鄧小平的話講,發展就是硬道理!林彪作為東北黨政軍的一把手,其關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林彪不僅打仗是好手,在建軍和根據地建議方麵也有過人之處。特別是東北我軍所創立的特種兵.空軍,後來都成為我軍發展現代化軍兵種的種子和骨幹。

  如果說東北的經濟基礎比關內好,那也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而東北的經濟是在戰爭中建設的.就初到東北的我軍來看,當時不僅條件比關內差,而且因為人口少,冬天部隊行軍打仗宿營,想找個民房都很困難。部隊是在一邊打仗,一邊進行建設根據地的,這與關內老解放區完全不同。而且東北由於受日本統治十四年,開始老百姓對八路軍並不認同,認為不是“正統”。但也僅用了三年時間,東北我軍就把東北建設成為全國最鞏固最強大的根據地。這樣的結果,不能不反映出一種雄才大略。

  另外,由於東北的氣候異常寒冷,而人口又很少,所以東北我軍麵臨的困難也是異常艱苦的。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部隊在冰天雪地裏作戰,風餐露宿,往往凍傷多於戰傷,所承受的艱苦也是關內任何一個解放區都無法想象的。也正是這樣一種艱難困苦的曆史和自然條件,造就了東北野戰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氣質,部隊也特別有個性。每一個縱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的戰術優長,戰鬥力非常強悍。這種強大的戰鬥力,不僅表現在東北戰場上,在以後的解放和進軍全國的戰爭中,在抵禦外敵的戰爭中,更是表現出四野部隊的英勇善戰,作風頑強和勇猛過人,有一種真正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舍我其誰的霸氣,越是在打大仗.惡仗.硬仗的時候,越是看出這種強大戰鬥力。特別是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朝鮮戰爭中,四野的部隊顯示出了超常的戰鬥力。因此,四野的部隊在我軍不斷的裁軍過程中,保留下來的部隊也最多。在全軍重點建設部隊中,38、39、54三支機械化集團軍均來自四野。都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過輝煌戰績的光榮部隊。有的部隊本身就是人民解放軍全部曆史的縮影。而這樣的曆史地位在林彪政治上倒了以後仍能保持,足以說明四野部隊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仍留在我軍序列中的 40、41、42、47集團軍等四野部隊,許多部隊的曆史並不太長,有的部隊也是由地方部隊升級或者是後來組建的。特別是由於東北人口少,為了擴軍,東北我軍早從1946年就開創了以俘虜為部隊兵員基本來源的做法。為了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和基本素質,林彪特別注重部隊的作風建設和戰術教育。雖然林彪自己文質彬彬,不會罵人、訓人,但林彪對部隊的作風建設卻異常重視,認為作風是部隊戰鬥力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因此林彪對部隊在戰役戰鬥中的主動性,能動性非常鼓勵,特別提倡部隊有個性,有霸氣,對部隊中的傾向性問題看的很準,知道什麽該抓,什麽該放。因此,一些後組建、升級的部隊,放在林彪手裏,很快都被打造成了強大的主力部隊。這些部隊不光在林彪手下能征善戰,在其他統帥手下,同樣打的出色,打的輝煌,從另一個側麵也說明了林彪帶兵,真正從打牢部隊的好作風和戰術素養上下功夫,帶出的部隊戰鬥力基礎非常牢固。

  林彪帶兵的另一個特點是部隊內部非常團結。在四野內部,一方麵是一.二.六縱等主力之間的互相競爭,另一方麵是其它縱隊與這幾個縱隊之間的主力與非主力競爭。遇到戰鬥任務和主攻之類的事情,往往各不相讓。這樣的競爭,正是林彪所刻意建設和提倡的一種良好氛圍。林彪認為,部隊之間有競爭性,反映了部隊爭強好勝的好作風和好心態,有利於部隊成長和發展。但林彪對所有部隊一視同仁,從來不搞親誰疏誰,更不搞山頭主義。因此四野的部隊之間,沒聽說過內部有什麽不和,打仗的時候,部隊不管是誰歸誰指揮,都非常配合,主動協同。建國以後,四野的部隊各自東西,但隻要是聽說四野老部隊的有人來了,不管是否認識,都是熱情招待。

  如果說,在我們自己軍隊內部評論誰高誰低很難令別人服氣。那麽也許敵人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了。杜聿明是先後在東北和華東與林彪和粟裕二個對手打過仗的國民黨統帥,在遼沈戰役結束後,當時既是東北剿總又是徐州剿總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義請杜吃飯,席間,傅問杜對東北和全國時局的看法。杜在被蔣帶往東北之前,正在徐州任剿總副懷念,正率領部隊與粟裕指揮的華野作戰,杜對傅說:“東北共軍近百萬,不久將南下關內作戰,其武器裝備和戰術水平,遠遠超過關內共軍,共產黨將在一年內統一中國“。

  在美陸軍的第八集團軍戰史中,對我誌願軍部隊是這樣評價的,“中共軍隊善於夜戰近戰,善於進行縱深實施迂回和攻擊,有較強的單兵和分隊作戰能力,尤以第四野戰軍之第十三兵團諸軍,戰術水平更高,戰鬥力最強。
  第四野戰軍是我人民解放軍曆史上一支英雄的部隊,它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它的光榮與傳統,將永遠載入青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