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從光音天來
對於人類的起源學者有進化論的解釋,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記載。但是佛教中對於人類的起源有不同的講述。讀者自己比較,兼聽則明。
在《長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講述了人類的起源(白話翻譯):
===========================================================
在上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最後,人們命終都生到光音天。那裏的生命都是自然化生的。以念為飲食,不必食用真正的食物。身體都有光明,能夠飛行自在。想去那裏就到那裏。從那之後,這個婆娑世界的土地都變成了水,沒有日月星辰之光。也沒有年月歲日,隻有一片黑暗。光音天的人命終之後又轉生到人間,雖然來到人間,但是仍然以念為食,能夠神足飛行,身體有光明照耀。在這個世界上的壽命很長。都自稱眾生。 後來大地湧出了一種甘泉,就如同酥蜜一樣。那些性情輕浮的人就覺得可以嚐嚐看,吃後覺得味道很好,於是以手抄接,隨意飲食。逐漸貪戀其美味,沒有滿足。其他的眾生也效仿之。這樣吃的時間一長,身體逐漸粗重,肌肉堅實,失去了天人的美妙容貌。也不再有飛行自在的神足能力,身上的光明自然消失,天地間一片黑暗。
天地自然的道理,黑暗之後必有日月星辰出現在虛空,然後就會有晝夜明暗,年月流轉。這時眾生食用地味時間一長,吃的多的人麵貌逐漸粗重醜陋,吃的少的人容顏光潤。就出現了美醜之分。端正的人就出生矯慢之心,看不起醜陋者,醜陋者生嫉妒心,憎恨容貌端正的人。眾生之間就起了諍執仇恨。這時甘泉自然枯竭。大地長出一種自然地肥,色味美妙,芳香清潔,大家就取食地味。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吃的多的人容顏更加醜陋,吃的少的的人,麵色依然很好,容貌端正。這些人就產生矯慢心,看不起醜陋者,醜陋者更加嫉妒憎恨容貌端正的人。眾生諍訟逐漸加重,地肥也不再生長。
大地生長出的是一種粗厚地肥,雖然也很芳香可口,但是不如以前的地肥。眾生繼續取食。一樣的情景再次上演。人們的差異更加明顯,相互的諍訟也愈加嚴厲。粗厚地肥最後也沒有了。後來大地生出的是自然的粳米,沒有糠皮,色味香潔,可以直接食用。於是大家取食粳米。這樣一段時間後,便分出男女,相互之間有了情欲,相互親近。其他的眾生看到後,就說:你們的作為是不好的,不好的。排斥驅趕其人。過三月後,才允許回來。
佛告訴婆悉吒,從前認為不對的,現在則認為理所當然。那時眾生縱情恣欲,沒有節製,但是以慚愧心的緣故,建造房舍。浸淫其中使情欲逐漸增長。於是便有了胞胎,不淨生子。那時自然粳米隨取隨生,沒有窮盡。這時有眾生比較懶惰的則覺得隨吃隨取很是麻煩,於是就一起取來一天的糧食。其他的伴侶呼喚其一起取米的時候,他說,我已經取了一天的糧食,你們自己去取吧。其他人覺得這個人有點智慧,能夠提前積聚糧食。我們也應當提前積攢,而且要積攢三天的糧食。於是大家都儲存了三天的糧食。後來有其他的眾生也逐漸效仿,並且積存的糧食數量逐漸上升。 三日、五日,如此不已。
大家都競相積攢糧食,粳米荒蕪,轉而生出帶有麩糠的穀物。大家見到這樣的現象都很不高興,憂慮迷惑。心想: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以念為食,能夠神足飛行,身光顯赫,世間長了,地生甘泉,香美如蜜,飲用日久,顏色差別出現,食用少的色澤光潤,食用多的醜陋。因為飲食的緣故導致了我們容顏的差異。眾生於是各懷是非,憎恨嫉妒心生起,甘泉自然枯竭。以後大地生出地肥,也是香美的很,食用之後更加增大相互之間的差異,如此這般,又生粗厚地肥,粗厚地肥沒有了,又生長粳米。後來由於懶惰,競相積存糧食,現在粳米也沒有了,轉而生長帶有麩糠的穀物。現在該怎麽辦呢?於是大家認為應當把土地分給個人,豎立標誌。決定後即實行。
因為這個因緣,這個世界上才會有田地歸屬。那時的眾生各自分封土地,建立疆界。於是漸漸有人生起偷盜的心。盜竊他人田地中的莊稼,其他眾生看到了都說:你作的不對,不對。自己有自己的田地,卻偷取他人的莊稼。但是有的眾生依然盜竊不停。於是其他眾生更加嚴厲譴責。甚至動手製止。告訴大家,這個人自有田地,卻偷盜他人之物。而偷盜者卻說,這人動手打我。眾人見到兩人互相諍執,都憂愁不樂。十分懊惱,世風日下,世間有這樣不善的事情,才會產生這麽多汙穢不潔之物。這些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煩惱苦報對墮落到三惡道。因為有田地所以有諍訟,現在隻有擁立一人為主,治理國家,該保護的保護,該責罰的責罰。於是大家商量各自拿出一部分糧食,供給擁立的國主。讓他治理各種諍訟官司。
大家推選一個體形高大,顏貌端正,有威德的長者。對他說:我們現在推選您作我們的公正的國主,該保護的保護,該責罰的責罰。我們會一起供給您糧食。這樣推選出的人聽聞大家的申訴,判斷受理大家的諍訟官司。大家各自供給一部分糧食與他。此人又以善言安慰大家。眾人聽後,皆大歡喜,一起稱誦,太好了,大王。於是世間才有了國王的名稱。以正法統治民眾,所以稱為刹利種姓。這樣世間才有刹利的名稱。
這時眾人中有人這樣想:家實在是很大的負累和有毒的芒刺。我寧肯舍棄居家,獨自住在山林之中。於是舍家隱居。靜默思維。到時候手持器皿外出進入村落乞食。眾人看到,都很願意供養,並且稱讚:這人能夠舍家隱居,獨住山林,靜默修道,舍離眾惡。於是世間才有婆羅門的名字。後來又有的婆羅門不喜歡閑靜坐禪思維,於是回到人間,誦念習詠為職業,又自稱,我不是修行禪定的人。於是世人稱其為不修禪定的婆羅門,因為他們住於人間城市,所以稱為人間婆羅門。這樣才有婆羅門種姓。眾生中又有人喜好經營產業,積攢財寶。眾人稱為居士。又有人喜愛技巧工匠,造作器物,世間才有首陀羅工匠的名字。由此劃分出不同的種性、社會階層。
from:
http://kootinlok.com/share3.X/viewtopic.php?f=5&t=2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