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味',道

(2013-08-14 05:25:01) 下一個
          味道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它可以是滋味,可以是氣味,還可以是感受、興趣。它會很自然的讓人們自覺不自覺中把記憶中的很多東西鏈接在一起,會觸及心靈中很細致的一些東西,影響人的情緒。

          辛曉琪有一首歌叫《味道》,姚謙作詞,黃國倫作曲,纏綿的音樂娓娓道出思念的感覺,從愛人的外套、襪子、親吻,甚至手指上淡淡的煙味,筆筆細膩勾畫出親密愛人的感受,簡單的文字,清晰的畫麵感,人們通過嗅覺感知的味道。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味道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這是由於所有動物都分泌一種叫費洛蒙的物質(Pheromone),這種物質由一個個體分泌到體外,被同物種的其他個體通過嗅覺感官察覺,使後者表現出某種行為、情緒、心理或生理機製改變,是生物體分泌的交換訊息的微量化學物質。和朋友們聊天時,大家會時不時提及某種味道,提及最多的是吃,但也有些特殊的偏愛讓人匪夷所思,例如有人喜歡煤油的味道,有人喜歡汽車尾氣的味道......。前者我有經驗,年齡如我或長我幾歲的人會有煤油爐記憶,那個年代用的都是煤爐,沒有天然氣爐,煤氣爐,更沒有電爐,中午為了節省時間,很多小家庭會用煤油爐。我的記憶就是煤油爐掛麵,白白的掛麵,臥著一個荷包蛋,綠油油的青菜,加上一點豬油或三兩滴香油,拌著點淡淡的煤油的味道,於我算是美味,這種獨特的煤油爐掛麵因為我回祖父家極快結束,但這種溫暖延續至今。後者也同樣烙著深深的時代記憶,80年代前汽車與普通人的關係並不密切,因為車不多的緣故,有很長一段時間司機就成了倍受人羨慕的職業,因此在很多小男孩的心裏,車成了一種渴望,而汽車尾氣的味道也成了他們喜歡的味道,盡管我們知道這是空氣汙染和有害氣體排放的源頭之一,更會被很多環保人士所詬病,但對於感受和回憶而言,理性似乎顯得有些矯情......。 因此對於嗅覺而言,除了瞬間的生理感應是科學理性的,更多地是感性的,味道連接的是霎那間的場景,這一點與視覺和聽覺感受多少有些類似:人們通過視覺產生聯想因此感受味道,猶如李安的《花樣年華》,旗袍、外灘的石板路、音樂,再加上濃鬱的上海獨特的色調構成了老上海的味道。

         感觸味道更直接的應該是味覺,最直接的莫過於對食物的感受。我是個吃貨,對於氣味的敏感是與生俱來的,去朋友家串門,如果朋友家剛用過餐,收拾完碗筷,我能很清晰地說出他家當時的菜肴的名稱和原料,準確率通常在90%以上。細想想截止到目前為止的短短的一生裏也吃過不少各種美食,留在記憶最深處的卻不是什麽奢華豪宴,更多地是特色小吃和風味地方飯食,透過美食,能感受更多美食以外的東西:遊曆西北時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揪麵片的場景,大大地一個鍋擱置在中間,一圈,甚至兩圈人環繞在鍋的周圍同時往一個大鍋裏扔麵片,內圈比較直接,而外圈的卻極有藝術特色,雪白的麵片雪花般的越過前排的頭頂飛到鍋裏,人們表情嚴肅、手腳利索重複著如此簡單的動作,當然有一個人在不停的往碗裏撈,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再澆上新潑的辣子,加上幾根綠油油的青菜,少許的醋汁,形成一種美味。不奢華,但真誠、踏實、質樸——西北的味道,很難細數西北的每一種麵食,與我吃是享受,看同樣是享受。遊南京時,最難忘的是煙雨中雞鳴寺的素齋,微雨的三月,略有陰沉的天氣,遊客不多,寺廟佛塔上的鈴鐺玎鐺作響,紅燒魚、糖醋裏脊、小青豆、小蔥豆腐,兩三好友,極是享受,原以為紅燒魚和糖醋裏脊會有些失望,沒想到運用土豆泥和豆皮製作的素齋版,不但外形足以以假亂真,味道也比葷菜版更為可口,而隨後我吃過無數次這兩道菜肴的葷菜版,沒有一次超過這裏的素齋版,我也品嚐過一些其他地方的素齋,也從未超越過這次的感受,而這種味道也深深紮根於我的內心了。如果說中餐的美味勝在豐富多彩的食材搭配、佐料配合以及火候掌握,那麽西餐更多地側重於食材本身的味道與不同材料的搭配與造型修飾。同樣的食材,不同的處理,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和追求,就像東方人的細膩、內斂;西方人的直接、外向。“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味有酸、甜、苦、辣,不同配比,調出萬千味道,不同感受;人生亦如此,風風雨雨、浮浮沉沉,既無法預計、也無法設計,唯有豁達開朗、博采眾長、外行於勤、內修於心,才能坦然從容。味雖小,道無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