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貨'理論

(2013-06-20 06:52:44) 下一個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您瞧“吃”字:四平八穩,“吃”得怡然,“吃”得享受。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美食家》的小說,是著名作家陸文夫先生“小巷文學”的代表作,盡管那時候隻是一個少年,好奇心極重的我從不會放棄每一個滿足自己欲望的機會。因為姑姑是個愛讀小說的文學青年,她每隔幾天都會從她工作的醫院圖書館借小說讀,她上班的空檔就是我偷拿她枕頭下小說貪讀的最重要的時間,同時,不留痕跡地放回成了我的一大秘密。那個時期是文革後中國文學好作品井噴的時期,我常常是不分題材、來者不拒地閱讀,盡管似懂非懂,說不出所以然,但小說中的許多描述至今還曆曆在目,雖然十分的片斷,文字於我猶如玩具。《美食家》借“吃”這個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審視人物不同時期的行為和心理。因為我兒時曾經生活在水鄉的外婆家,很貼近小說主人公生活的蘇州,於是其中的風土人情,園林風景、吳越遺跡、風味小吃、吳儂軟語、石板小巷、小橋流水……樣樣沁我心脾,也由此奠定了我“吃貨”一枚的追求,即便是被人調笑成“沒落的紈絝子弟”,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吃”是小行為,卻有大情懷。就如陸先生的《美食家》,小說跨越年代將“吃”融進生活,融進文化,人間冷暖在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不同的人通過對“吃”的態度、“吃”的表現,再加上時代際遇,勾畫出獨一無二、異常鮮活的各種人物百態。有多少起伏跌宕、芸芸眾生的市井生活,站在曆史的高度,猶如塵沙顯得異常渺小。但作為生命的個體,各有各的境界,同樣偉大,就像我在讀龍應台女士的《大江大河1949》的感覺,人們被曆史裹挾著身不由己,小人物同樣有故事,同樣應該得到尊重。一滴水盡管渺小,但它同樣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吃”是簡單的行為,“美食”沒人能拒絕,但是人們對於“美”的定義卻各有標準,“美”在每個人眼裏會呈現不同感覺,與貴賤無關。“美”能讓人獲得愉悅,這份愉悅能夠疏解心靈。至於談到“家”,自然是有一定境界的,小說主人公在不同時期依憑對美食的執著追求,完成了人生的“自我陶冶”、“自我迷醉”,從而擁有藝術家的氣質與境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了。

         由於這本小說,讓小小的我立誌成為“吃貨”找到了理論依據。最有趣的是身為畫家的祖父,是一個極講“吃”,極會“吃”的人,盡管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不會有太多的機會出去尋“吃”,但他老人家偶爾的小露身手,也足以讓我有更多機會成為“吃貨”(和同齡人相比),因為他是完全學院派的“吃”家,他是劉海粟美術專科學校的學生,而那時的美術學校有一門課叫勞作課,內容之一就是烹飪。祖父好“吃”、多才,但從不讀小說,當他發現我讀的《美食家》後,居然破天荒地讀了,而且後來逢人就說,“美食家,不錯!……”於是後來無論到哪裏,我的第一任務永遠都是“吃”,為了“吃”會不辭辛苦,樂此不疲。無論是大餐還是小吃我都十分享受;興致所至,也會和“吃貨”們一起探討做法,回家小試。來到蒙特利爾,琳琅滿目的各色餐館更是充滿風情,數不勝數,常常令我流連陶醉……
          如此“貪吃”也許被人取笑“趣味”不高,但是否有趣全在每個人的標準之間,我愉悅、我欣喜也就足矣!能吃、會吃、懂吃、品吃,也自然有無限滋味在其中,至少是愛美食是愛生活的一種表現吧!將“吃貨”進行到底,並不隻是在此時此刻,而是蔓延在我人生的每時每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