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嘉宏

汽車、運動、遊玩、文學創作、攝影詩詞……
個人資料
正文

心平氣和談美車和日車

(2008-06-18 11:03:07) 下一個

一談日美車比較,大夥兒多不能心平氣和(我也一樣)。偏見隨即而生。今天我想撇開政治因素來談談日,美車。有意見歡迎指正,最好不要拍磚,否則又不能心平氣和了。
1。思維的慣性問題
“美國車費油”,“美國車不可靠”,“日本車像易拉罐不安全”,...等等論調不僅在此壇上隨處可見,而且朋友間也是這樣在傳說。這並非無中生有,這些論點在特定的條件下都是對的,可時代進步了,不少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1965年(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日本人用一知半解和偷師學藝造出來的嬌車以低價登陸美國市場,由於質量太爛,隻好全部招回,5年之內不見日車蹤影。這5年日本人痛定思痛,下苦功夫全麵改進(確實令人佩服)。1970年左右,日車反攻美國市場,開始還是沒人敢買(因5年前的壞名猶存)。後來有敢吃螃蟹的,一下嚐到了鮮既可靠又省油(1點幾升與3~5升的美大車比,那時美國幾乎沒有小引擎的車,那時美車的可靠性差)再加上石油危機推波助瀾,美國車開始一敗塗地。80年代的Mustang居然有4缸2.3L的小引擎。Taurus生於1986年,當時還有4缸2.5L的自拍檔。以美車的自重來看這些配置很不合理,由此可見當時美國廠家倉促應戰和無可奈何的情形。三大汽車巨頭分分告急,瀕臨破產。這下該美國人痛定思痛了。美國廠商開始虛心學習,廣泛開展FordMazda,GMTOYOTA等的合作。生產出一批不能不類的產品:GEO Prism, Ford Probe等等。這些產品最終還是占不住腳而被淘汰。
2。風水輪著轉
石油危機一過,經濟好轉,美國人還是想開大車。Taurus曾經是90~95的family car冠軍。這下日本人被迫適應美國市場,轎車是越做越大,近年的Corolla和Civic比10多年前的Camry和Accord看起來還大。Nissan 的Altima就更不用說了。
3。本土化帶來的問題。
日本人被迫在被美國設廠後,整車質量雖然有提高,但遠不如日本本土原裝產品。近些年在美國已經幾乎沒有日本原裝車了。美國車的質量逐年穩步提高,與日車質量已經相差無幾。美車內飾略粗糙,小毛病多一些,但大毛病少見。目前Camry燒機油和Honda V6變速箱問題,CRV起火等這類設計上的硬傷,難免讓頭腦冷靜的日車迷們望而卻步。
4。日本車不再省油,易拉罐言之有過。
同類型的車,日本車不再省油。CamryV6和Taurus同重量,大日車也不再是易拉罐。美國人不放棄小車市場,Ford在經過Tempo和Contour的失敗後,Escort基本成功,Focus終於占了小車的席之地。
5。消費者該怎麽辦?
首先要避免設計上有嚴重缺陷的車型。大大小小的recall幾乎每款車都有,這很正常。有的recall保修一次以後就不會再出問題,而另外一些則會卷土重來,或者像殘疾人一樣要終身特別維護,對後者必須近而遠之。好在IT的發達,謀謀車的recall隨手可查。因此買車前先研究一下recall報道實為上策。
關於保值問題也是爭論的一大焦點。我讚同一位網友的說法,那就是年使用成本=(買入價-修車價--賣出價)/使用年數。

日舊車買入價,修車價和賣出價都高,美就車這三樣都低,另外,同樣的價你可以買到同檔次新3~5年的美車,相對可靠性高,維修成本降低。當然如果你隻想買一新車開兩三年後買掉,日車應該比較合算,因為有保修,而且正常保養下前三年沒什麽可修的。反過來買兩三年新的美車就非常合算。
美車為何不保值?出了思維的慣性問題外,每年從租車公司退役的一兩年新的舊車使美舊車市場供大於求是主要的客觀原因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