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穴位

(2009-11-24 05:33:15) 下一個

全身穴道按摩主治病痛 - 附全身穴位圖、腳底穴位圖暨詳解

2008/08/23 03:50

 



文章摘自:按摩穴道 2/3 - 穴位圖


身體穴道說明
B1打隔、咳嗽、喉嚨痛
B2酸痛疲勞
B3消化不良、減輕壓力、頭痛
B4暈船、增進食慾
B5舒緩焦慮
B6失眠
B7舒緩手腕酸痛
B8膝蓋酸痛、風濕痛
B9胃不舒服
B10舒緩膝蓋問題、水腫
B11眼睛疲勞、宿醉
臉部穴道說明
F1舒緩頭痛、使眼睛明亮
F2解決青春痘、粉刺問題
F3減輕鼻塞、
眼睛容易流淚症狀
F4舒緩抽筋、暈眩
手部穴道說明
D1鼻竇D6腰部
D2耳朵D7直腸
D3肩膀D8眼瞼
D4肝臟D9
D5D10脖子
包括手的背部

 

以下腳底按摩穴道點選圖片會自動另開連結放大圖片。祝大家身體健康喔 


1.大腦 16.十二指腸 32.肛門
2.額竇 17.胰臟 33.心臟
3.小腦 18.肝 34.脾臟
4.腦下垂體 19.膽囊 35.膝
5.太陽穴 20.太陽神經節 36.睪丸、卵巢
6.鼻 21.腎上腺 37.作骨神經
7.頸 22.腎臟 38.臀部
8.眼 23.輸尿管 39.支氣管
9.耳 24.膀胱 40.腦下線
10.肩 25.小腸 41.腰、背
11.僧帽肌 26.盲腸 42.骨盆
12.甲狀線 28.上結腸 43.手肘
13.副甲狀線 29.橫筋結腸 44.大腿
14.肺支氣管 30.下結腸
15.胃 31.直腸

//
穴位 主要功能
百會==>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裏(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呼吸係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次?==>治坐骨神經痛有特效,兼治生理異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瘡。
長強==>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裏==>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穀==>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裏==>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麵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穀==>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更年期綜合症、泌尿係統疾病、生殖係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係統病。
足心==>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PS.下麵這段資料以前蕃茄發表過,請點選連結詳看(還有圖片喔):
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由內而外散發的健康最美麗,記得每天按此穴位- 

//

同場加映,有關於「合穀」穴的介紹。 參考本BLOG按摩穴道 3/3 - 精選3大速效穴點~
 

穴位: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偏食指靠中間的部位。

主治:
頭痛、齒痛、耳聾、眼睛酸痛、肩胛神經痛、皮膚搔癢、呼吸困難、失眠、神經衰弱等。

本穴特色:

  「長壽穴」之一,因為本穴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十二經絡中每一條經絡都有一個「原穴」,脈之所過稱為「原」,就像是水的發源地一樣,合穀穴即是屬於大腸經的「原穴」。所以說它可以增強身體自然痊癒能力的要穴。
本穴又稱「四總穴」之一。古人將身體可以粗分為「肚腹」、「腰背」、「頭頸」、「顏麵」四大部位,各部位各有一個總開關,合穀是負責顏麵部分,因此有所謂「顏麵合穀收」的說法。 點穴功夫中,我們則把此穴當作全身的總開關。這個開關打開之後,我們才開始修理其他的穴道。合穀穴特別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
所以,刺激本穴除有利於便便,同時還具美容或緩和牙痛、頭痛及神經衰弱等效果,夠神了吧?

刺激方式:

  本穴的穴位與按壓方式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我們看到一般的刺激方式是以拇指按壓在食指與拇指間的肌肉上,而本篇建議如附圖所示,將施力手掌的四指置於被按摩手的手背,這樣才是讓你真正「狠狠」地抓住「合穀」穴!

  關於本穴的穴位,一說是食指側靠一、二掌骨交接端,一說是位於食指側掌骨的中點。不過,無所謂,隻要用圖三的方式,您可以輕易的沿著第二掌骨「亂槍打鳥」,有好沒壞。也是可以對應全身反射點的有效部位之一。

  不管當您開會、搭車、看電視,或者是感覺昏沉、焦躁、情緒低落或腸胃稍有不適時,花個30秒左右,相信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看完以上文章,感謝您的支持!蕃茄
推薦您其他相關的幾篇文章:
(都是很基本的知識,還有很清楚的圖片解說,一定要看喔!)

養生之道? -破除養生的11個迷思-
按摩穴道 - 過敏性鼻炎 
腳底按摩穴道圖 -穴位主要功能解說-
24小時人體器官排毒運作表-十二經絡養身常識-
      -有圖片看得比較清楚唷-
健康操縱在您的手中-五臟六腑與神經反射分配於左右手掌及全身的161個部位解說-
-各種體質特徵詳細解說-瞭解自己的體質,健康或美容保養才能對症下藥...功效加倍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