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近影巴黎

(2018-02-27 09:17:58) 下一個

(-) 巴黎近影- Joy: 周末觀摩學習,都兼顧一下,東方的和西方的,其中包括吃的,中午和老友吃飯,紅酒燉牛肉配蘆筍胡蘿卜,紅酒已化學分解了牛油,肉酥軟而不膩,發現吃法餐各自選甜點時,有點像打牌/抽簽/打賭什麽一樣,都希望能好吃,最後一道甜點能完美洗涮味覺,對前麵的進行一下溫和調和般的小結,三位老朋友名選各的"牌"(甜點),小打賭一下,誰知烤菠蘿吃極了!南國有菠蘿的樂土,但很少烤菠蘿吃,天熱都希望菠蘿涼爽入口,就幾塊烤菠蘿,法國人像給畫裝鏡框一樣非用大盤裝,造成一種 "聚光燈"似的舞台效應,I think, 晚上自己又找回幾周前吃的那家越南粉店,No1 !粉新鮮有韌勁,上菜又快,中午法國餐廳那個上菜真慢,他們真會照顧自己的,吃飯慢慢聞慢慢吃慢聊,最大地享受大地饋贈的果實,又儀式般地裝盤美化讚美一下,餐桌慢條斯裏閑聊,讓一天的節奏鬆馳一下。夜訪盧浮宮,突然覺維納絲的神情中帶有些緘默憂慮,淡淡地如夏日的微風...是因為夜晩嗎?

{二)巴黎近影-轉:去唐代附近學習一天,快馬加鞭再回巴黎,巳是傍晚時分,對麵街的景色驚豔般:夕陽已瀑布般落在這座城市,毫無猶豫地灑在那些奧斯曼建築石頭上,金燦燦的,與藍天背景絕配,陽光的愛撫,石頭泛出柔和的輕唱...這歌聲,也在當年奧斯曼的設計中嗎? 夜又漸漸靠近,吃貨們正在決定今晚去哪,還是海鮮吧,吃貨們說,然後再去趕一場戲,計劃中的隨意,夜,是沉澱的,也是誘惑的,鐵塔亮燈無言

(三) 巴黎近影 - 拉丁 周曰早上,晴朗的天空,太陽很明媚,空氣寒冷刺骨,而拉丁區什麽季節都差不多,都是書香這裏有古老的拉丁學院,索邦大學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12世紀中曾是法蘭西,諾曼底,英格蘭年輕人求學之地...一路上見到的街邊雕塑多是詩人,哲學家,詩歌和哲學是這裏的四季,拉丁區有不少小書店,擺的書盡是哲學藝術的花種,記得初來巴黎時,自己常去小王子街那兒的一家書店,拉丁區有不少時裝店,當然還有咖啡館,買杯咖啡 可以坐看巴黎街景 ,當年自己在巴黎大學讀書,每天都匆匆路過時裝店咖啡館,記得那條深深的巷子有家 Sonia Rykiel, 紅與黑 和飄逸感是我對"櫥窗"內容的印象,美的沉層,還是設計者對生命人性的理解,對曆史的回顧和致意,拉丁語給人理性和感性的雙重訓練,其實我們的古漢語也是很營養的,兩千多年前歐亞大陸的語言,現在都是精典古董,對了,蒙田的,鞋子真牛!

另外我這幾天在想:什麽 是"拉丁精神 "? 還沒有”漢人精神"?如果有的話

(四)巴黎近影4 - 幾何 繼續"拉丁",路經醫學院區,巴黎第五大學,也叫笛卡爾大學,陽光下各種幾何喚醒,堅實而古典建築讓光線變得有趣,UCG 電影院依然《活著》,張藝謀的電影在那演過,影院前雕像是 喬治 雅克 丹敦,以前都沒注意,這位激進的革命黨人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命運捉弄, 丹敦他自己也不久被革命同夥送上斷頭台,暴力革命的無情,人類的悲哀。 法國大革命給法國社會未留傷痕嗎? 再去Delacroix 的故居,他的"自由領導人民"在盧森堡宮,好幾次都沒踫上。他的故居正有個小展,有關"東方"風情色彩,更多是北非,,那些色彩曾是浪漫主義的火種,曾經,幾何

(五)法國近影5 - 細節 在巴黎去看一對老朋友,忘年交,本來自己很想多去幾個地方看,但都要一切都得放下來,要去看他們,他們沒有孩子,年邁了,隻有他們自己互相照顧。和兩位老人一起去餐館吃飯,點菜聽他們的就是了,跟他們點都沒錯,特別是老先生,很會做菜的,

餐前就烤扇貝,我還以為今天就海鮮,"Mais Non ! " 老先生說,自己早上就喝了杯茶就出門,中午肚子開始餓了,有牛排炸土豆條 正好,等要點甜點時,我開始選自己的"牌"啦,錯了就錯吃,老先生見我點了個當日主廚推薦的甜點,他給老伴遞個眼色,說他也要換成和我一樣的甜點,是吧,和上次說的一樣吧,吃法餐時,每個人點甜點時大家都和幼兒園小朋友一樣了,天下大事都忘了,就是想和孩子一樣盡情吃好甜點,就幾分鍾,可這幾分鍾甜美享受可以供好幾年回憶分享,因為這是很簡單的快樂,也因為還是和好友在一起享受的。

真的,法國人能寫出"生活是玫瑰的La Vie en Rose "這首歌,我覺得或許並不是他們比別的民族更會戀愛,還是他們的感性世界一直不像有的文化被理性強烈壓製,他們被各種"料理"開發滋養:美酒 咖啡 甜點,海風,還有充分領取音樂文學 藝術公糧的地方,文化中的理性成份也不少,有感覺才有好的歌詞詩句。這是一個很小的餐館,人坐得滿滿的,一掃小餐館,每個人都吃的很開心,神采飛揚的樣子。

回他們家後,一起打開話匣子,他們又興高烈說起他們三次去中國的經曆,認識的朋友,他們拿出他們做的中國之行專輯,我看到,他們甚至把在中國吃的菜單都有記錄(第6 第7張照),什麽紫蘇螺絲都有,那是一個多麽不起眼的細節,當時不覺得什麽,幾十年後再看都快成珍貴的文物了。

總以為我們的味覺細胞,和胃會幫我們記一輩子,可是不,它們會越活越蒙,隻有文字可以永久記載,現在開始明白人類發明文字的重要性了,也是從這一對法國老夫婦身上,感受細微之美,生活因為有細節,而滋生很多愉悅和幸福,我對他們說,你們去中國訪問比英女王還早 ,他們是80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1986第一次訪華的,估計這對老夫婦朋友他們上輩子是中國人!

今天我在看為什麽明代的絲綢針織比清代的更耐看些呢?是否是每個時代細節習慣不一,觀察世界的細微不一,其中還受到價值觀等文化影響,世界之美之迷都是這麽針線般細微的集成,每個時代茯得一些新東西,會退色一些東西,包括人的一些機能,像愛默生說的,總體來說:世界還是不會進步,有進有退,打平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