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人道主義, 人本主義, 人文主義

(2013-07-06 10:29:52) 下一個

人道主義,是重視人類的價值特別是關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狀況的思想,關注人的幸福,強調人類之間的互助、關愛。與重視人類的價值,相對的,另有重視神類、重視自然類或者重視動物類等的思想主張。

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源遠流長,在周代時,已有“惟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人命關天”、“仁者莫大於愛人”等等思想。

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有密切關係。而在西方,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甚至用同一個名詞來表示(英語中為Humanitarianism)。

在西方,人道主義起源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針對基督教教會統治社會的神道主義而形成的一種思潮。該主義的核心是重視人的幸福。後來也延伸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

 

人道主義因為不講階級性,中國大陸在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政府統治的時代,曾受到批判

***************************************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哲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麵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起源

不少治療師如羅哲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麵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主要理論

神學觀點

如同“演化論”脫離“創造論”沒有客觀的探討生物進化、退化的機製與生成原因(甚至直接標榜為進化論),就造成諸如“種族”、“競爭”、“軍國主義”等人類社會災難一般,人本主義如今也被廣泛地濫用到“人性主宰一切”、“人定勝天”的災難中。

以基督教神學觀點而言人本主義是脫離神的愛(賦予人自由意誌並且以死來挽回人性的黑暗)的一個開啟詭辯“自由意誌”的術語。人遇到親人離棄會造成對人格(性)極大的傷害,特別是在兒童心智成長階段,即說明“自我實現”在現實情境中,特別是社會遭遇戰亂、經濟動蕩時,即會變得脆弱不堪,人際間也常是疏離的、焦慮、空虛的。

甚至常被雙親關愛的兒童成長後的人格也比處於雙親冷漠中成長的孩童較具自我實現能力。

是以在父母給予豐厚的關愛下成長的小孩,才能較一般人更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更滿意。但不是每個人都生來好運,但都有共同的課題,領受神(天父公義永恒)的愛,則可使處於逆境或順境中的人,回到平安喜樂的“自我實現”之餘,尚能重視到其他人的“自我實現”。

*********************************

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仁慈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1]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於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之義。

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除了一般無宗教的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裏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人文主義注重人的精神心靈,顯然不同於唯物主義;另一方麵,人文主義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義者認為和理性精神相違背的神靈崇拜的宗教精神並不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思想的曆史

先例

中國

中國人文主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商周之際,原來神靈崇拜風氣濃厚的殷商宗教社會在周代逐漸產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惟命不於常”乃至“天不可信”等觀念,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敬天愛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等思想,這些便是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雛形。到了春秋時期,自然天道觀進一步發展,孔子的“仁”、“智”、“泛愛眾”、“君子和而不同”等等思想,進一步奠定了人文主義思想。

古希臘

古希臘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也提出了一些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觀點。

文藝複興時期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係——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 (參見《外國美術簡史》,第62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二版)

文藝複興至現代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時級的主要精神,由中古時代“以神為中心”,轉為重視“人的尊嚴”,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歐洲思想文藝複興運動,發揚光大則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這也間接導致西元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作為概念的人文主義的曆史

歐洲曆史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曆史學家將這段時間裏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複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這一詞匯傳到東方時,在日本譯為“人文主義”,後來中國采用了日語的說法。

定義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古代中國孔子時代或者古希臘的時候一些思想被認為是很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新教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也有聲稱是人文主義的派別。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裏德裏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曆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複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代表著作

wik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