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弓尒: 【英雄蒙難絕命詩章】-- 千古絕唱~!

(2012-06-07 10:13:57) 下一個

此頭須向國門懸

去留肝膽兩昆侖


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拒絕逃命東瀛 凜然入獄 慷慨題壁 絕命詩 :


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 (1865年3月10日- 1898年9月28日) 字 複生, 號 壯飛, 湖南長沙瀏陽人

據說此詩由逃遁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在日本公布,時日人將其譜成樂章傳唱。

戊戌六君子


有曰 以上譚詞同的 絕命詩 是梁啟超的改作或偽作

而 譚的原詩 是: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

1910年3月,27歲的汪精衛 謀炸 清攝政王 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

被逮口占(其一)(北京獄中所作)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 字 季新, 號 精衛,以號為 筆名, 人稱 汪精衛

獄中雜感 (其四)

瞻烏不盡林宗恨,賦鵩知傷賈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少年頭 國門懸

王詩可見 譚之 俠義豪浪 之影

==========

陳毅詩:梅嶺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餘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

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這是35歲的陳毅 在死神臨門前的詩篇 也是令小生最感動的陳毅詩文。

陳毅 (1901~1972)

1934年 紅軍被迫長征(實為戰略逃逸),當時的中央首腦 決定留下毛澤東留守江西根據地,實則是將毛澤東和留守紅軍作為砧板之魚 留給蔣軍斬殺,後來因王稼祥等力主 長征才帶上了毛澤東跟隊(非領導)。但 陳毅 因重傷未愈,與項英 被留守江西,未能參加長征。

著名作曲家 傅庚辰說:《梅嶺三章》,我覺得可以說這首詩是他寫的絕命詩,他當時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吃的東西都沒有,吃野菜、野果、動物、樹皮、草根,然後部隊減員,有的叛變了、有的走了,他帶了很少的一部分人。而這天他的部隊下去搞東西,就帶了一個人,結果那個人也死了,結果敵人那時候放火燒山,他以為他活不了。十多年的征戰、奮鬥,很多人都犧牲了,就是我陳毅死了,到了陰曹地府也要跟反對派幹到底,所以多麽堅貞的信念。“此頭須向國門懸”,所以這是一個絕命詩,也是抒發共產黨人感情的詩。  陳毅同誌後來當了軍委副主席,元帥,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但是我認為最光輝的就是他三年贛南遊擊戰,是不容易的,三年不是一天兩天的。

【陳毅 未能參加長征 :http://www.iowaluv.com/physicssell324635.shtml

汪精衛(1910)和 陳毅(1936)的詩中都有 這一句:

此頭須向國門懸

有人說 陳 套用了 汪句

時間上看來如此, 但 汪詩當年是否發表或流傳,陳毅有否得知 另當別論

況且 此句的出源 一般認為是 來自 另一位大英雄 戰國時的 伍子胥

此頭須向國門懸 典出《史記·伍子胥列傳》。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楚人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後來吳王夫差舉兵攻齊,子胥認為吳的敵人是越,而不是齊,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國報仇。夫差聽信讒言,疑子胥謀反,逼他自殺。

伍子胥臨死時,對身邊的人說: “抉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後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

====================

林覺民先烈致父訣別書

林覺民的兩封遺書。一封是寫給父親林可珊的

《稟父書》:

“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

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覺民(1887年-1911年)卒年24歲


另一封即是寫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

林覺民 與妻書 (1911年)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嚐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 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複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 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誌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誌為誌,則吾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嚐以吾所誌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溝人,中國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這是抗日名將 吉鴻昌 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時年39歲。

無題 · 魯迅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1931年2月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

魯迅先生在舉家避難期間的一個深夜裏,在思念和悲憤之中,

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 無題(慣於長夜過春時)》

=====================

譚嗣同留存至今的詩作共二百餘首,但詞卻是孤篇絕唱,僅《望海潮·自題小照》一闋,

錄於他的《石菊影廬筆識,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第四種·思篇》。

譚己曰: “性不喜詞,以其靡也。憶十八歲作《望海潮》自題小照雲……尚覺微有氣骨。”

《望海潮》· 譚嗣同 18歲作

曾經滄海,又來沙漠,四千裏外關河。骨相空談,腸輪自轉,回頭十八年過。

春夢醒來波,對春帆細雨,獨自吟哦,惟有瓶花數枝,相伴不須多。

寒江才脫漁蓑,剩風塵舊貌,自看如何。鑒不因人,形還問影,豈緣酒後顏酡。

拔劍欲高歌,有幾根俠骨,禁得揉搓?忽說此人是我,睜眼細瞧科。

戊戌六君子 最感人的是 譚嗣同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戊戌年),譚嗣同在京師,大刀王五曾和他說到可以多多結交燕趙遊俠。

不僅改良派要結納遊俠,遊俠也希望借改良派而實現抱負。譚嗣同在瀏陽會館時,胡七等人組織了秘密團體“十八兄弟”,他們立誌行俠仗義,打盡天下不平,每個人都有一套絕技,隻是缺少一位帶頭大哥。於是,十八兄弟就讓胡七和王五出麵教譚嗣同武功,希望譚嗣同在學成武功後出來當帶頭大哥,而其餘16人暗中追隨。

1896年9月20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

譚嗣同和王五密謀救出光緒,希望在23日晚上能夠扭轉乾坤,再建新政。由守衛瀛台的六名太監為內應,王五帶十幾位武林高手撲宮。這些武林高手,平時飛簷走壁,十分厲害,但麵對皇宮禁苑,卻一開始就遭受了重大挫折,在進入大前門、正陽門、宣武門時傷亡慘重,到半夜隻剩下三五人,而最後隻有王五一人進入內苑。王五等到戌時再次開始行動,不消半個時辰就翻過了南苑宮牆,到了南海邊上。但在這個時候,他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把中南海地圖弄丟了,隻記得瀛台在南海中央,於是開始尋找一個四麵環水的樓台。而就在此時,幾名內應太監等得心焦,也沉不住氣了,半夜起來,悄悄叫醒皇帝,放下吊橋,企圖逃出瀛台,結果全部被值宿禁衛拿獲。正在尋找瀛台的王五,聽到人聲喧嘩,燈火齊明,知道大事已去,無奈之中抱恨逃出宮來。

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不僅拒絕了梁啟超和日本公使勸他前往日本的建議,也拒絕了王五等江湖遊俠保護他去南方以圖重整天下的厚意,決意以一死來喚醒天下。後來,大刀王五和胡七等人又準備在臨刑之日劫法場,也未能成功。康有為後來作《六哀詩》中感歎:“奇計仗義俠,惜哉皆不成!”

1899年,譚嗣同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英靈得以安息。

辛亥革命勝利後,人們對譚嗣同更加懷念和敬仰。1914年,在他的故鄉瀏陽縣城西門外新建了“譚烈士專祠”,

當年的密友、時任財政總長的梁啟超親筆題寫了 “為民先覺” 四個大字。

康有為派人送來挽聯多幅,其中一幅寫道:複生不複生矣,有為安有為哉!

新中國成立後,譚嗣同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受到全國人民的景仰,

它被譽為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啟蒙思想家。

【小生 撰製 2012 - 06 素材來自網絡】


http://bbs.wenxuecity.com/music/65046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