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Human, All Too Human] Nietzsche 尼采

(2012-04-12 01:45:01) 下一個






尼采(原名: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 --- 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早年生活

1844年10月15日,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采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尼也就是在這裏出生的。尼采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麵,鑄成了他憂鬱內傾的性格。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裏。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歲時尼采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複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係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

尼采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製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誌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裏。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淩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為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裏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采在藝術和理智方麵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

教授時期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裏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鬥。”

《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為了"德意誌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

第二篇《論曆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曆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第三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第四篇《瓦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瓦格納音樂辯護,視為現代藝術的對立麵,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瓦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瓦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創作時期

1878年1月,瓦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變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瓦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瓦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采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係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誌”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係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係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一氣嗬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晚年

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嗬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饑挨餓,沉思冥想。

去世

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於肺炎,妹妹伊麗莎白將他與父親的墳墓並列安葬。他的朋友加斯特在葬禮上致哀悼詞道:“願你神聖之名受所有後代彰顯。”

在尼采死後不久,妹妹伊麗莎白將他留下的一些筆記整理為《權力意誌》一書出版。由於這本書是由他妹妹邊匯的,學者一般認為這本書並沒有反應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學者Mazzino Montinari便說《權力意誌》一書“根本是假的”。伊麗莎白竄改和刪除了許多尼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書的第35節中,伊麗莎白便刪去了尼采為了諷刺聖經而寫下的一個段落。

尼采 - 感情經曆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采到羅馬旅行。在那裏,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及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盧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

但是,羞怯的性格使尼采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隻能保持著友好的接觸。然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身為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對尼采思想的研究卻可能是在當代哲學界最缺乏一定共識的領域了。人們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這些概念背後的真正涵義、以及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後都是相當具有爭議的。尼采曾知名的提出“上帝已死”的主張,而這種上帝之死不是為了形塑成激進的觀點主義,便是迫使讀者接受“真相”永遠是具有既定觀點的主張。尼采也區分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主人的道德是來自於對生命的頌揚,而奴隸的道德卻是來自於對前者的憤恨。這種區分方式直接指出了“好與壞”與“善與惡”兩種道德標準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卻在奴隸道德中被視為是“惡”。

道德倫理引發的各種爭議也因此可以被歸屬為心理學的領域,尼采提出的觀點主義可能減少了知識論在心理學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概念之一便是“權力意誌”,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張意誌的力量在解釋人類行為上要比柏拉圖學派的愛欲概念、叔本華的“生存的意誌”、或是功利主義的道德主張都要來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從這個概念進一步延伸,尼采的涵義究竟為何則仍然有所爭議。

許多尼采的哲學思想都帶有批判性的風格,尼采最常受到的批評之一便是他“缺乏一套建設性的體係”。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認為哲學本身可以建構一套思想體係,在《善惡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許多以教條原則建構哲學體係的思想家帶有的往往隻是普遍的偏見罷了(例如靈魂的概念)。不過尼采也有一些帶有建設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說以及永恒輪回,尼采認為超人是一個人類以及個人們可以靠著自己力量達成的目標。

尼采 - 主要著作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1872年,The Birth of Tragedy)通譯《悲劇的誕生》

Philosophy in the Tragic Age   通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1873—1876年Thought out of Season) 通譯《不合時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衛·斯特勞斯》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部: 《曆史之用途與濫用》淦克超譯,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版。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三部:《教育家的叔本華》楊白萍譯,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年版;

《尼采論叔本華》,蔡英文譯,台北龍天出版社1979年版。

《古修辭學描述》, 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01日版。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部:《瓦格納在拜洛伊特》

Menschliches, All zu Menschliches (1878年,Human ALL-to-Human)《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啟示藝術家和文學家之靈魂》,胡宏述譯,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版。

Morgenröte (1881年,The Deun of Day)通譯《朝霞》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2年,The Joyful Wisdom)其中第五部分於1886年年續寫

通譯《快樂的知識》徐梵澄譯,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年再版

《樂觀的智慧》,餘鴻榮譯,台北誌文出版社1982年版。

《敵基督者》 Antichrist 大陸未有中文譯版

通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1886年,Bevond Good and Evil)《善與惡的超越》一譯 《善惡的彼岸》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1887年,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道德的譜係》,陳芳鬱譯,台北水牛出版社1975年版

Der Fall Wagner (1888年,The Case of Wagner)通譯《瓦格納事件》

Götzen-Dammerung (1889年,Twilight of the Idols)通譯《偶像的黃昏》

Der Antichrist (1895年 The Antichrist)通譯《上帝之死》

Ecco Homo (1908年)通譯《上帝死了》

《尼采自傳》,徐梵澄譯,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版。

《看哪!這人》,高寒1933年譯,貴陽交通書局1947年版。  

《瞧這個人》劉崎譯,台北誌文出版社1969年版。

《尼采自傳》,王琬芬譯,台北正文書局1971年版。

《尼采的人生》,鄭捷生譯,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72年版。

《看那個人!》張念生,淩素心譯,收入《權力意誌》一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Der Wiue Zur Macht (1901. The Will to Power)通譯《權力意誌——重估一切價值的嚐試》

《尼采詩抄》,馮玉譯,載《文學》8卷,上海生活書局

《尼采詩選》,錢春綺譯,廣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快樂的智慧》,王雨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我妹妹與我》,陳蒼多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

尼采 - 影響

尼采對20世紀的哲學留下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歐陸哲學,雖然以分析哲學為主的英美國家要到20世紀後半期才開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他企圖揭發社會的既有價值觀的本質,尼采指出人的動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類行為上扮演的角色這一點,也大為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爾·榮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學說中重視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權力意誌說的影響。

尼采不僅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存在主義,他的影響所及還到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釋學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義的中心論點:若沒有上帝,那麽就沒有必然的價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沒有沒有必然的價值或道德律,那人類應該如何自處的問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尼采的思想開始被人與納粹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相連結,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妹妹伊麗莎白對於他作品的竄改所造成的,伊麗莎白甚至主動與納粹人士合作,選擇性地解釋尼采的理論以正當化對其他人種及國家的戰爭和侵略,盡管尼采本人曾明確反對反猶太主義。

尼采 - 名言語錄

1)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麵來風,駕舟而行。

2)許多東西被我拋卻,故而被諸君視為傲慢;若從外溢的酒杯裏豪飲,難免灑落許多佳釀,故不要懷疑酒的質量。 

3) 哪裏有統治,哪裏就有群眾;哪裏有群眾,哪裏就需要奴性;哪裏有奴性,哪裏就少有獨立的個人;而且,這少有的個人還具備那反對個體的群體直覺和良知呢。

4)人要麽永不做夢,要麽夢得有趣;人也必須學會清醒:要麽永不清醒,要麽清醒得有趣。

5)鄙薄自己的人,卻因此而作為鄙薄者,尊重自己。

6)較為相同,較為普遍的人,一向總是占有優勢,較為傑出的,較為高雅的較為獨特的和難於理解的人,則往往孑然獨立;他們常常在孤獨中死於偶然事件,很少能繁衍下去。

7)我們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對於我們就越是變得興味索然。

8)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9)致孤獨者。——如果我們在我們一個人獨處時不能像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10)生活是一麵鏡子,我們夢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

尼采 - 評價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尼采的評價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他譴責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為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庸人,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以及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觀戰鬥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是權力意誌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發揮權力,擴張自我。

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才是曆史的創造者,他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隻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誌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甚至譴責醫生拯救病人是一種犯罪。主張藝術是權力意誌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就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

http://www.hudong.com/wiki/%E5%B0%BC%E9%87%8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