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我一向將拉威爾看作是與拉莫和德彪西齊名的法國最偉大的音樂藝術家,是世界上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羅曼·羅蘭
1899年,年滿24歲的拉威爾開始譜寫鋼琴曲《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消息傳出,立刻在巴黎音樂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的名字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這首鋼琴曲沒有聽眾習慣的、拉威爾其他作品中嘲諷和懷疑之意,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的純真和自由表白的特點。音樂充滿了熱情,直抒胸臆的味道極濃,寬廣、均勻、令人沉醉而愉悅的旋律給每一個聽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每次音樂會結束之後,聽眾都會產生“餘音繞梁”之感。
在很大程度上,拉威爾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與福雷(GabrielFauré)的同名作品比較接近,同樣是如此簡單,但與此同時,旋律極具表現力;和聲語言同樣十分柔和、均勻、簡潔而精煉。比如,拉威爾在和聲方麵的創新(九和弦中的模進)充分表明,作曲家早已熟知德彪西的音樂創作風格。作品中的鋼琴結構相對簡單,不會給鋼琴演奏家帶來太大的困難。或許,這就是“那些演奏水平一般的女孩們喜歡《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原因?!
對19世紀末青年時期的拉威爾,他的同齡人之一、法國鋼琴家和指揮家科爾托(AlfredCortot)曾有這樣的描寫:“拉威爾是一個喜歡嘲笑他人的青年,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但是他的性格有時帶幾分內向。喜歡閱讀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的詩集,還經常光顧薩蒂(ErikSatie)的音樂俱樂部……”在那一時期,拉威爾總是努力躲避其他作曲家對自己的影響,首先是擺脫瓦格納的影響,力爭走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音樂藝術創作之路。事實的確如此,19世紀末,法國音樂界曾廣泛流傳這樣一句口號:“做不像其他任何人的音樂家。”在這一方麵,拉威爾不總能隨時擺脫羅曼·羅蘭筆下的那些法國音樂家的感染:“不惜任何代價,創新、創新!他們在他人已經‘做到的事情’麵前顯得畏首畏尾,其恐懼甚至到了病態的程度,有些天賦最好的作曲家最終也被此‘病’摧毀了。他們的做法隨時使人感到,他們在總是帶著恐懼的心情審視自我,往往將自己寫好的作品付之一炬,他們在痛苦中不時地自問:‘啊,我的上帝,我好像在哪聽過類似的作品?’”19世紀90年代的很多法國作曲家都是如此,拉威爾也不例外。事實上,拉威爾在他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當中,的確已經有所創新,這些新特點後來都成為他非常獨特的音樂特征。然而,很快又發生的一個事件,大大改變了他這個青年作曲家的自然發展和創作之路,一切變化都始於他聽了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後》之後。
1901年,拉威爾開始創作鋼琴曲《水之嬉戲》,這是他創作的最佳作品之一,標誌著他的音樂創作已臻於成熟。建立在嫻熟指法技術基礎上的鋼琴結構豐富多彩,充滿了想象力。即使是向來不喜歡印象派創新的法國作曲家福雷,也被拉威爾這部作品的精美和新穎所動容。鋼琴曲《水之嬉戲》的成功甚至超過了拉威爾本人的預料,同時也證明了那一時期法國聽眾對印象派藝術越來越濃的興趣。
在《水之嬉戲》當中,聲音的畫麵效果和巧奪天工的音色具有獨立意義,旋律中突出了“描繪性”。如果有人要問,誰是鋼琴曲《水之嬉戲》的“先輩”?答案是李斯特。難怪每當有人問拉威爾如何演奏《水之嬉戲》時,他總是簡短地回答說:“就像演奏李斯特的鋼琴曲那樣。”
1905年,法國著名出版商正式出版發行了拉威爾創作於1903年的一首《小奏鳴曲》,這首作品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聽眾對他這首小奏鳴曲的熱衷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年對《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那股衝動和熱情。《小奏鳴曲》的藝術價值是不容懷疑的,盡管作品中沒有像拉威爾晚期作品那樣的雄偉氣勢、奔放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心理描寫等特點,但是作曲家全麵展示了他獨特的旋律創作天賦,這也正是該曲贏得聽眾喜愛、被納入教學曲目並成為法國鋼琴家音樂實踐曲目的緣故。《小奏鳴曲》的正主題洋溢著拉威爾由衷的創作靈感:小心翼翼的愛撫和靈活的旋律仿佛正在不可遏製地衝向天空……作曲家隻使用了準確的幾筆,便生動而清晰地描繪了副主題的輪廓。
在這首《小奏鳴曲》中,采用古典奏鳴曲式的對比原則,譜寫了使兩個對立主題形象相互並列的呈示部、不超出音樂基本素材範圍的展開部、帶有同一大調(Fis-dur)副部的再現部,所有這些都是作曲家按照傳統的奏鳴曲式精心設計的結果。值得一提的還有小奏鳴曲異常精美的第二樂章,即被稱為“莫紮特式”小步舞曲,聽起來輕盈、華美,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同時散發著和聲花朵的芳香,而這些特點正是法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音樂固有的特點。《小奏鳴曲》的終曲同樣蘊涵著渦流運動,其主題風格與第一樂章明顯地彼此呼應。
與這首《小奏鳴曲》同年(1905)問世的還有鋼琴套曲《鏡子》,拉威爾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的這麵《鏡子》是鋼琴套曲,其和聲展開特點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結果引起了早已習慣了我譜曲手法的許多音樂家的質疑和幹預。”事實上,豐富多彩的和聲手法是拉威爾的《鏡子》的第一大特點。除此之外,如果他的《小奏鳴曲》突出了音樂的彈性和力度,好像是被固定的“奏鳴曲式”所束縛,那麽,他的《鏡子》卻體現出他本人在曲式方麵的不斷探索,通過旋律再現的平靜海麵泛起的聲音、神秘而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凝固的、充滿理想和憂傷的美妙聲音等,所有這些必然要求作曲家具有自如和反複多次的“白描”實踐。拉威爾將《鏡子》中的五首作品分別獻給了自己的五個朋友,五首作品實際上是五幅精美的水彩畫,而且這些水彩畫都是出自善於采用最完善的技法和手段達到高超藝術表現力的大師之手。
作品中的色彩及其獨特意義同樣是毋庸置疑的。在最大限度地拓寬鋼琴發聲範圍的同時,作曲家善於發現和選擇他所需要的色調,有時是鮮豔奪目的、令人目眩的光芒;有時卻是陰暗的、混濁的和漸漸消失的色彩。在《鏡子》的創作過程中,拉威爾非常自然地運用了李斯特、肖邦、巴拉基列夫、和德彪西等人創造的一係列複雜的鋼琴技法和表現手法:玲瓏剔透的快速組合與譜曲方麵的“大手筆”、跳進和突變、作曲家慣用的反複、雙音滑奏和最豐富的踏板技巧等,最終使套曲突出了豐富而令人驚歎的鋼琴音樂結構特點。或許正因為如此,能夠演奏好《鏡子》的隻有達到大師級水平的少數鋼琴家。對於絕大多數鋼琴演奏家而言,《鏡子》的主要難點在於作品極其獨特的節奏,任性的、難以捕捉的、非固定的和反複變化的節奏特點。
《鏡子》的第一個演奏者是拉威爾的校友裏卡多·維恩,與《小奏鳴曲》一樣,這部作品也曾使青年作曲家拉威爾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http://www.lifeweek.com.cn/2011/1214/36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