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電影 馬勒傳(全部)
馬勒傳 - 劇情
影片開始,馬勒夫婦乘坐在疾行的火車上回憶往事。馬勒生長在一個猶太家庭,從小酷愛音樂,苦心鑽研,終於成為作曲家。正當他躊躇滿誌的時候, — 位軍人闖入馬勒與妻子寧靜和諧的生活,他和妻子的感情出現裂痕,並且不斷加深。馬勒似乎患了恐懼症,不斷產生臆想,擔心妻子會離開他。但是,馬勒很忙,求曲者紛遝而來,他不得不埋頭創作應付。尾聲時,在逐漸減慢的火車上,馬勒突然犯病。同車的醫生診斷後,認為是無關緊要的小病 ...
本片是一部音樂傳記片,描寫了猶太音樂家古斯塔夫 · 馬勒的生平事跡。本片導演力求證明的是,是當時的環境和周圍的人物對馬勒起了很大的影響。主人公回憶往事:拜師求藝、娶妻生子、辛苦創作、功成名就,妻子涉嫌偷情而產生幻覺,各個階段都是因人成事。本片以馬勒的作品貫穿始終,而每一部作品都恰到好處地出現在相應的階段。觀眾由衷地同情主人公的遭遇。評論家認為本片可與盧奇諾 · 維斯康蒂的《魂斷威尼斯》媲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
導演: 肯 · 羅素
編劇 : 肯 · 羅素
主演 : 羅伯特 · 鮑威爾 / Georgina Hale / Lee Montague / Miriam Karlin / Gary Rich
類型 : 傳記 / 劇情 / 音樂
製片國家 / 地區 : 英國
語言 : 英語
上映日期 : 1974-10-24
片長 : 115 分鍾
http://movie.mtime.com/17371/
影評選:《 並非是人人皆宜的馬勒》 -Novich
電影是1974年拍的,小成本製作,影片的長度和故事延續的時間同步,都是兩個小時:馬勒臨死那年(1911年4月)因病中斷在美國的演出回到歐洲,從巴黎取道,坐列車回維也納,在上車前他已經得知罹患不治之症。一路上妻子阿爾瑪陪伴左右。隨著列車抵達終點,馬勒下車,走向死亡,劇終。
整個故事都是在一個封閉的列車車廂中發生的,但隨著一句交談、一個眼神、一幅窗外迅速移動的景物、一縷光線都催發出馬勒或是阿爾瑪對過去的回憶或夢魘,所以有評者指出這完全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片,大量沒有邏輯的閃回,跳躍的場景,都帶有狂想和分裂的性質。這也正是馬勒音樂的特征。
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簡直吃透馬勒的音樂,可以說所有跳躍場景的聯係線就是音樂!譬如火車站台上喧囂的軍樂傳來,影片立刻閃回到童年馬勒爬上家中陡峭的樓梯,偷窺到父親和女仆如同動物一般在交配,遠處軍營裏淒厲的鼓號,引發出馬勒交響曲中經常突然爆發的粗俗的進行曲片斷。肯羅素將音樂、畫麵、弗洛伊德對童年性心理的解讀融為一個極其流利的剪輯過程(蒙太奇)。怪不得這部電影獲的唯一重要獎項就是當年嘎納的技術剪輯獎。
這部電影爭議最大的是在影片中間出現的皈依場景,馬勒為了在維也納歌劇院有更大的成就,聽從科西瑪·瓦格納的勸告,皈依天主教。肯羅素在這裏模仿了早期默片的滑稽風格,用極其誇張的手法製造出間離效果:馬勒肩抗猶太星爬上各各它(骷髏山,基督受難之地),十字架下科西瑪頭戴納粹軍鋼盔,一身虐待狂的皮衣鎖鏈,監督馬勒將猶太星打造成《齊格弗裏德》中的諾通神劍,劍斬巨龍(象征古老的猶太教),最後以馬勒猛啃豬頭而結束整個皈依儀式。
這段場景當初在保守的美國曾慘遭刪節。說來也怪,這段和前後風格迥異的片斷被刪之後,似乎對整部電影前後的連貫影響甚微。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影評人就以這個理由斷定這是肯羅素的敗筆。我持相反觀點,這段恰恰是全片的中心和基礎。要知道肯羅素自己就是一個改宗者,我懷疑肯羅素之所以會去拍馬勒,主要原因就是這點。全片到處充滿對馬勒猶太身份的暗示,同車人對他意有所指的隱語,童年回憶中對猶太家庭貪婪氣氛的描畫,到摯友作曲家雨果·沃爾夫發瘋後脫下馬勒褲子察看包皮......
在肯羅素的解讀中,馬勒的痛苦、他音樂中的痛苦,來源之一就是猶太出身和改宗。這倒和猶太指揮家伯恩斯坦對馬勒音樂的解釋不謀而合:他音樂中的分裂源自其對血族身份的棄絕與懺悔。
影片結尾是上來一個莫名其妙的醫生,給馬勒檢查後,說他很健康,巴黎和美國的醫生說你得了絕症沒有道理,小毛小病,將養一陣就好了。於是,《馬勒》結尾居然是個亮色調,馬勒和夫人開開心心下了火車,定格,字幕。一個類似庫貝裏克的曖昧結局。不過熟悉馬勒的人曉得,他5月12日抵達維也納,5月18日午夜就去世了。
以前竟然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專拍音樂片的電影大師。粗粗查了一下,肯羅素在74以前還拍過The Music Lovers(Tchaikovsky), Bartok, Debussy, Elgar, Prokofiev等等,馬勒的水準如此之高,其它的應該不會差。
《馬勒》當中還有一段作曲家的自我音樂定論,印象深刻,在網上查到了腳本原文,引用一下:“我不想模仿自然,我要捕捉自然的精粹,倘若明日鳥獸在世上消遁,世界變為荒漠,人們能從我的音樂中認知——感受——真正的自然為何物。”沒錯,馬勒的預言實現了,我們現在正身處荒漠。
肯羅素給了我們一個他心目中的馬勒,網上的一句評語正中靶心:肯羅素的這部影片如同馬勒的音樂一樣,並非是人人皆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