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馬勒的妻子阿爾瑪
Alma Mahler-Werfel, photo 1909
飽嚐馬勒怒罵和譏諷的樂手們稱他是魔鬼,其中有些人甚至密謀要對他行凶。在那個時代,大多數人認為馬勒是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其他人則認為他隻 對自己的事業感興趣。有關馬勒熱愛運動、風趣幽默、很受女性歡迎的記載也甚多。他的妻子阿爾瑪則經常用虛弱、敏感、內向來形容他。
1860年馬勒出生在捷克和奧地利交界處的一個小鎮上。馬勒的父母都是猶太人,不過他們的婚姻並不幸福。馬勒用“水火不容”來形容他倆的關係。 馬勒在14個孩子中排行老二。馬勒的童年一直被死亡籠罩著,六個兄弟姐妹先後離開人世,家中棺柩頻繁進出。有人問5歲的馬勒長大想做什麽,他說:“烈 士。”事實上,馬勒的交響曲幾乎都有葬樂的元素。
15歲的馬勒原有機會去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但為生計考慮,他當起了指揮。他的指揮生涯始於奧地利一家夏季劇院。馬勒追求音樂的至臻至美, 認為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場盛事,每一晚都是首演,每一場都是節日,令觀眾如癡如醉。馬勒也要求觀眾尊重樂隊,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遲到者進場的指揮。竊竊私 語,甚至連翻動節目冊,都會遭遇馬勒從指揮台上投來的冷眼。馬勒的理念是作品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重生。因而,他認為做到最好還不夠,“樂隊必須多走一步, 挖掘潛力,使不可能變為可能,我會強迫他們這麽做。”
禁止遲到者進場的指揮 23歲時,馬勒去德國的卡塞爾發展。他蓄了須,為讓自己的外表看上去成熟些。不過,他在卡塞爾的職業生涯一路悲慘。 趁著名指揮家漢斯·馮·彪羅巡演的機會,馬勒想去其下榻的賓館拜訪,卻遭拒絕。馬勒又寫信給彪羅,懇求後者收他為徒。彪羅回信說:“不。”更糟糕的是,他 還把馬勒的信遞給了卡塞爾歌劇院院長。
馬勒轉而去了萊比錫歌劇院。那裏,他愛上了一個有夫之婦。“她如此美麗動人,我不得不幹出些傻事來。”他向朋友如此坦陳。馬勒後來說這段地下戀情激發了他創作《第一交響曲》的靈感。音樂講述了一個典型的英雄式故事:主人公一生飽受命運摧殘,凱旋勝利後又淒涼死去。
也就是在《第一交響曲》行將完成的時候,馬勒著手《第二交響曲》的創作。上一部的故事在此延續。馬勒把《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命名為“葬禮”, 即為《第一交響曲》中的英雄準備的。馬勒的手稿這樣寫道:“我們站在所愛之人的棺柩旁,他的一生,奮鬥、激情、痛苦還有成就都已離我們遠去。在這莊嚴的時 刻,一個冷冷的聲音傳來,叩問心靈: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麽?我們為什麽會來到世界?我們能戰勝死亡嗎?生和死真的有意義嗎?”
31歲時,馬勒被任命為德國漢堡歌劇院音樂總監,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距馬勒開始創作《第二交響曲》已經有三年了。這部作品完成後的第二 年的春天,馬勒在柏林親自指揮《第二交響曲》的首演,但是僅演出了前三個樂章。音樂會開始的一個月前,馬勒的弟弟奧托自殺了。馬勒到柏林準備開演後發現整 個音樂廳空著一半。樂評人們罵聲一片,唯獨一個樂評家讚揚了馬勒和他的音樂,稱讚他在音樂中加入了新的東西,並有其深層含義。馬勒給他寫了封信:“如果你 知道我十年來蒙受的排擠和恥辱,不得不把一件件作品鎖在抽屜裏。麻痹的翅膀終會墜落。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是第一個理解我並說出來的人。”
第二年的夏天,馬勒邀請了年輕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來到他的家。他給瓦爾特看了已完成的《第三交響曲》的譜子。當瓦爾特觀賞窗外山巒起伏的風景 時,馬勒說:“你沒必要看了,我都把它們寫進了我的交響曲裏了。”的確如此,馬勒認為他的《第三交響曲》是一部大自然的交響曲。
一年以後,馬勒等待的時刻來到了——維也納歌劇院在招募指揮(並非首席指揮)。但是馬勒在踏上維也納的指揮台前,麵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一 個猶太人是不可能得到這個位子的。馬勒的解決辦法是,迅速強迫自己皈依天主教。很快他就得到了指揮的任命。但他僅僅是幾個常任指揮中的一個。幾個月後,藝 術總監生病了,馬勒成為了歌劇院的首領。這樣,37歲的馬勒擁有了音樂界最高的職位。而他帶領歌劇院的10年普遍被認為是維也納的黃金時代。馬勒禁止遲到 觀眾入場,交頭接耳,當奧地利皇帝聽說馬勒立下的規矩後,驚訝地問:“音樂是這麽嚴肅的一件事情麽?我一直以為歌劇是用來取悅觀眾的。”
娶了維也納最漂亮的女人
從《第五交響曲》開始,馬勒完成了三部純器樂的交響曲:沒有獨唱,沒有合唱。歌詞和溫暖的和聲被誇張的複調音樂取代。此時的馬勒正經曆著人生的 另一大變化,因為他遇到了阿爾瑪·辛德勒。阿爾瑪是奧地利最有名的風景畫家的女兒,自己也是一名作曲家,被稱為“維也納最漂亮的女人”。她才21歲,充滿 生命力,性感而輕浮。她和馬勒的關係始於一場晚宴,42歲的馬勒瘋狂地愛上了她。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給阿爾瑪寫了一封20頁的信,描述了他的條件:她 必須停止作曲。“難道我的音樂就不能成為你的音樂嗎?”他問。剩下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你從今以後隻有一項工作:取悅我。”
阿爾瑪哭泣了一整夜,同意了。但是,她的憤恨持續了一生。結婚兩個月後,阿爾瑪懷孕了。他們生了兩個女兒。 1907年,馬勒開始受到 宿命的三個重大打擊。首先,他丟掉了維也納歌劇院的總監地位。其次,他5歲的女兒得了猩紅熱和白喉,夭折了。最後,他自己被診斷出有嚴重的心髒問題。這第 三個重大打擊將在4年後奪走他的生命。這時候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院長海因裏希·康賴德出現了。他給了馬勒無法拒絕的一份邀約:三個月的工作就能收到 15000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30萬美元),是他維也納全年工資的三倍。對於馬勒來說,更多的錢就意味著他有更多的時間用來作曲。 馬勒向他的好朋 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尋求建議。施特勞斯一直很愛錢,他曾經說過如果給個好價錢,他能讓啤酒上的泡沫唱歌。馬勒很擔心他會不會在美國遭到誤解,施特勞 斯訓斥他“還是個無知的孩子”。
最後,馬勒貼了一封告別信在樂團的公告板上。1907年12月9日,維也納的馬勒時代走到了終點。200多個馬勒的崇拜者一大早在火車站向他告別。馬勒去了紐約。
自由女神讓他無法呼吸 當輪船出發,馬勒開始期待一個全新的開始。但阿爾瑪事後說,是紐約殺死了馬勒。
當船停在了紐約港,自由女神像讓馬勒無法呼吸。他和阿爾瑪住在能看見中央公園的女王飯店的11樓。他的大都會首演是在1908年的元旦,馬勒選 擇的劇目是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依索爾德》,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馬勒回到了歐洲,渴望回到作曲工作,但和他女兒的回憶讓他太過痛苦,他搬到意大利托布萊 徹,現名多比亞科的一個大農莊。他開始變得迷信。《第八交響曲》創作完以後,馬勒很害怕將下一部命名為《第九交響曲》。貝多芬、舒伯特和布魯克納都是創作 《第九交響曲》時或是完成後就辭世的。
為了避開宿命,他將自己的下一步作品稱為“歌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新作品是基於當時剛出版的一本書籍《中國魔笛》,是38位中國詩人的83首詩的德譯版。馬勒挑選了7首詩,其中最有名的詩人是李白。
1910年的夏天到來了,這是馬勒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個夏天。馬勒回到了歐洲的農莊,開始寫作《第十交響曲》。阿爾瑪去了一個溫泉療養院休息。她 認識了另一位病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他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建築師和包豪斯學院的創始人)。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產生了。隨後,格羅皮烏斯寫了一封信給馬勒, 公開了他與阿爾瑪的戀情。
在馬勒陷入抑鬱的幾周後,7月17日,馬勒50歲了。阿爾瑪發現馬勒躺在他的作曲小屋內哭泣。馬勒在創作完《第十交響曲》前就被死亡帶走。而這 首情歌是獻給阿爾瑪的。她的背叛從未讓馬勒的愛減少半分。他曾經對阿爾瑪說如果她離開了,他“就像一支燃燒的火炬失去了空氣一般迅速熄滅”。
馬勒對阿爾瑪感到絕望,怎麽辦呢?這時候他決定去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弗洛伊德。結論是非常弗洛伊德式的:馬勒有戀母情結,而阿爾瑪則尋求父親的影子。
經曆了這個荒誕不經的夏天後,在11月馬勒又渡過大西洋回到紐約,在海上時,他身體出了問題,體溫升到40攝氏度。診斷結果是:亞急性心內膜細 菌感染。1911年5月18日,古斯塔夫·馬勒逝世了。馬勒還是沒有破解《第九交響曲》的詛咒。他還沒完成《第十交響曲》。他甚至還沒親耳聽過《第九交響 曲》或者是《大地之歌》。
馬勒的葬禮在維也納北部小鎮格林津的公墓舉行。馬勒的墓碑是由維也納最著名的設計師約瑟夫·霍夫曼設計的。遵照馬勒的意願,墓碑上的字隻有“古斯塔夫·馬勒”。“來看我的人。”馬勒說,“知道我是誰,而剩下的不必知道。”
(作者係美國業餘指揮家、馬勒研究專家。早報記者周雲編譯整理)
http://www.sin80.cn/class/zong/201105/05181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