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西貝柳斯交響曲 (zt)

(2011-03-09 10:55:36) 下一個


Sibelius - Symphony No. 5 - III. Finale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Esa-Pekka Salonen

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在投身於交響曲的創作大獲成功之前,如同勃拉姆斯一樣,也曾旁惶猶豫過。1898年他開始創作《第一交響曲》時已32歲,當時他的管弦樂技巧已相當純熟,因為之前他已寫過兩首大規模的管弦曲——靈感均來自芬蘭史詩《卡列瓦拉》(Kalevala)。西貝柳斯的前兩首交響曲都是分量十足的四樂章作品,需要相當大的樂團與壯觀的效果。 

《а小調第四號交響曲》可說是西貝柳斯對於作曲理念及美學觀念延展的最典型作品。因此音樂的呈現內容表現變得極為內省,音樂的語法也變得更為精簡,調性及節奏與和聲都具有一種茫然幽玄的情調,並帶著冷峻的緊迫感與深邃的意境。西貝柳斯認為將“所有的動機間合理連接”是交響曲的真正本質,而此時的交響曲特質也已經舍棄浪漫的色彩與田園的情緒,其管弦樂過度鋪張的色彩幾乎排除開來,因而呈現著如同室內樂的純粹表現當中,展現出一種抽象性的,思索的情境。 
第四號交響曲就是如此地展現著一股如冰開水一般的風貌。此曲完成於1911年,這一時期的西貝柳斯受到了病魔纏身與死亡威脅的陰影,因此樂曲中帶著“陰鬱”和“嚴苛”氛圍。西貝柳斯此曲發表後,因為作曲手法的大膽,被認為是脫離浪漫樂派,跨進當代音樂行列的一大躍進。同時,在這首交響曲中,西貝柳斯又揚棄了富於表情的長句旋律,動機似地展開所使用的三全音(tritone)淩駕著一切音符,產生著綿密的音響效果,如此讓人印象深刻而驚惶不安,而曲調也頻用切分音,又盡量避免著利用管弦樂怒吼般地總奏,重視樂句與樂句之間如線條式地組合。纖細的管弦樂配器法,如同室內樂的風格加上三全音的頻繁使用,如此使調性的感覺變得稀薄,樂譜的結構緊湊,樂曲中也有尖銳奇突的和聲,極端的強弱奏,神奇怪異的旋律以及出色的打擊樂效果等,如此嶄新的作曲手法,在終樂章的表現最為顯著。因此,第四號交響曲像是一首刮皮去肉到僅剩骨架的管弦樂作品,一部純粹地隻剩下意念的藝術作品。 

《降Е大調第五號交響曲》首演於1915年12月8日,在他50歲生日的音樂會上,融合了看似分歧的方向於一部純粹美感精煉和堅定的作品中,此曲最能代表西貝柳斯成熟風格的作品。第一樂章有機的發展程序,從一團混濁的開端與迫人心弦、富麗宏偉的莊重主題的展現,經由具備諧謔曲一般的動力,生氣蓬勃、越來越輕快的音樂,到最後是興高采烈的活力,展現了西貝柳斯以單一曲思——樂曲開頭法國號主題的前四個音符——的動態發展為基礎來創造樂章的能力。西貝柳斯不是用調性間的關係來駕馭曲思的發展,而是長達401小節的“加速”,當速度越來越快時,這麽長的一段音樂時間就被戲劇化地壓縮,如此效果達到白熱化,從一團迷霧中,西貝柳斯以音樂塑造了一個燃燒的太陽,顯示了萬物創生的過程。全曲結尾的高潮以堂皇的緩慢音樂來帶出,和第一樂章所用的方法恰恰相反。曲子的最後部分展現出強而有力、神化的天鵝主題,置於六個單獨的有力和弦之上,如此緩慢的節奏似已剝除時間的架構,從晴空外被音樂召喚而來的世界,最後結束於一連串洪亮“阿門”呼聲之中。 
西貝柳斯的日記裏記載著《第五交響曲》“天鵝主題”的靈感來由:“大約是今天十點到十一點之間,我看見了十六隻天鵝。天啊!多麽美啊!它們環繞著我許久,在晴空中消失,化為一條銀帶。它們的鳴聲和鶴一樣有如木管,但是沒有顫音,也很近似小號……但音域較低,像小孩的哭泣聲,是自然的神秘色彩和生命的悲歌……” 

http://www.weamea.com/music/music.do?musicId=5d8bc61a1e86b628011e887dbb2503c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