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藝術療傷] 法國影片《Les Uns et les autres 戰火浮生錄》(1980)-Claude Lelouche

(2011-03-25 03:40:09) 下一個






Extrait du film "Les uns et les autres" de Claude Lelouch.
le boléro de Ravel, chorégraphie de Maurice Béjart, dansé par Jorge Donn.


Scene from 1981 Claude Lelouch's Movie "Les uns et les autres". Song: Les uns et les autres. Composer: Pierre Barouh. Singer: Ginette Garcin
這段音樂舞蹈也很好看



電影簡介(zt)

"Les Uns et les autres (Bolero)"《戰火浮生錄》是法國著名導演克勞德‧雷路許
(Claude Lelouch)1981年的作品,用「波麗露」的巴舞劇做開場,也用「波麗露」的舞劇做結尾,電影中的舞者就是由俄羅斯出身中外貌絕美、身材俊美的舞者喬治唐主跳,隨著「波麗露」一再循環的音樂旋律,觀眾的情緒就好像被催眠般,實在令人難以忘懷。
此片的原始法文片名直譯為《這些人.那些人》,是部寫盡了二次大戰至1980年代人生悲歡離合的戰爭文藝片。


從一場聯合國紅十字會主辦的人道救援音樂會拉開序曲,帶出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分別俄、德、法美四個歐美音樂家與舞蹈家猶太人家庭長達半世紀的變遷,傳奇色彩甚濃,對亂世兒女情懷和人間滄桑有相當多精彩動人的刻劃描述。
《戰火浮生錄》從四段軸線開始:一心醉心於音樂的德國鋼琴家,但卻成為德軍進入巴黎時軍樂隊隊長。原本擁有美好新婚生活,但是音樂家丈夫卻戰死在冰封大地的俄國芭蕾舞者。原本是爵士樂隊團員,但誌願前往歐洲戰場勞軍的美國樂隊指揮。與丈夫與小孩被送入集中營,但隻有自己生還的法籍猶太女性小提琴家。在戰爭結束後多年,戰火的烙印依然存在他們的心中。對他們而言唯一的救贖機會就在於結合這些藝術家們演出一場「波麗露」音樂會
法國大導演克勞德‧雷路許在《戰火浮生錄》當中,以史詩般的風格來描述這些曾經是交戰國關係的藝術家們,如何浴火重生。雖然在人物上都是虛構的,但這些人物的遭遇卻在現實生活中真正上演過:例如:德國鋼琴家因為曾在希特勒麵前演奏過,當他在戰後前往美國演奏時受到音樂廳空無一人的抵製;俄國芭蕾舞蹈家在巴黎機場投奔自由等實際出現過的新聞都一一入鏡。
唯有「藝術」才能突破人類的成見與藩籬,這是《戰火浮生錄》全片的精神所在。特別是終場的「波烈路舞曲」音樂會,匯集了當時交戰雙方的所有藝術家,為人類的未來聯合演出,完全符合《戰火浮生錄》法文原片名:「這些人與那些人」的標題。當年電影在台灣上演時,每一場「波烈路舞曲」結束時,全場觀眾都起立鼓掌的熱情與感動,至今仍傳為佳話無法忘懷。

http://blog.sina.com.tw/kiddy1950/article.php?pbgid=20814&entryid=593354

[感想一下]

最初知道《Les Uns et les autres 》是為了想找法國音樂家,著名電影作曲家Michel Legrand 的音樂,他為很多經典電影譜寫過曲子,而且幾次獲奧斯卡獎, 他的音樂有些很有爵士詩情。 在尋找他的音樂中,看到了《Les Uns et les autres 》, 當時沒想過要看這部影片,最近偶然碰上了,借來看,剛開始覺得怎麽和一般的電影不一樣啊,故事很鬆散, 都是講幾位在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的生活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生活。

這幾位藝術家的相識都是很浪漫的,電眼一見鍾情,閃電結婚,也可能是電影的需要,沒時間講述他們各自的愛情故事,電影依舊鬆散的往前走...比如那對法國藝術家夫婦,一個是琴師,一位是小提琴演奏家, 兩人就在舞台上電眼意會微笑就走到一起,那對俄國舞蹈家,在舞蹈選拔比賽時,一位是評委,女孩參賽落選,卻讓他們走到一起, 

有幾個情節非常印象深刻,那對法國猶太夫婦被送往納粹集中營,懷中的小嬰兒哭得要命,一聽就是很渴很餓那種哭聲,導演真是的,讓孩子哭很久啊,小嬰兒哭得頭皮都發紅了, 最後孩子的父親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孩子從孩子媽懷裏抱來,裹上粗白布,放上一些首飾,寫了便條,就把孩子包裹好用繩子從列車上悄悄地放到鐵軌上,因為去集中營生死未仆,冒險為嬰兒開辟一條生路,小嬰兒最後被一騎單車路過的法國小年青帶回家...而嬰兒的母親無聲痛哭,痛不欲生...

還有就是那位德國鋼琴家,因為演出完後與希特勒握手, 又擔任過納粹軍樂隊指揮, 剛到紐約演出非常自豪自負,可演出前他的妻子驚慌地發現並告知他,碩大的音樂廳空空就兩人(可能就是他的經理人?),猶太人得知演出消息,包買全場,最後無人出席,他很悲情,很心慌意亂地依然按計劃指揮完原定曲目, 這也正是他心靈反省的機會。

故事仍在繼續....(中間我有點邊看電影邊幹別的事,錯過一些情節), 讓人感覺真是:人生如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不同的故事發生。 

讓我吃驚和喜歡的是影片的結尾:寬恕和大團圓, 為了紅十字人道主義救援, 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下,著名的人權廣場(Place de Tocadero)(好像是舞台布景的):舉行的一場演出,影片中各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都匯集在一起, 指揮竟是那位曾經和希特勒握過手,擔任過納粹軍樂隊指揮的, 在美國演出被猶太觀眾全場抵製的指揮, 這次他心情很好很放鬆, 很美的是拉威爾的Bolero音樂裏這次還有人聲伴唱, 音樂,指揮,舞蹈, 人聲, 台下的觀眾,還有未能出席的躺在床上聽收音機, 在看電視的,所有的畫麵很聲音 更渲染了這種人道主義的藝術氣氛。

音樂藝術,人道主義,讓大家超越一切地放下過去,而不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時我想到常在耳邊回響的那句話《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 真希望我們的世界還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但可以有永遠的朋友》更好些吧。  

音樂藝術, 這種無形強大的力量在我們充滿悲歡離合的人類地球村裏, 把不同信仰的人們吸引在一起,讓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溝通交流。

說到這裏,我也想說說最近看到聽到的一些事:最近去了倫敦Mansion House 參觀, Mansion House是倫敦金融城市長辦公居住的豪宅, 倫敦大火後建的,有250多年曆史, 裏麵有一套非常珍貴的油畫珍藏;Harold Samuel Collection 是84幅17世紀荷蘭不同油畫大師的珍品,猶太富商Harold Samuel 是一位很迷戀藝術的商人,生前遺囑要將家人在他死後把這84畫全部捐贈給倫敦,非常罕見的大型藝術捐贈, 他也慷慨作了巨大的其他捐贈。  

另外昨日我在報紙上讀到:英國富商之女Dame Vivien 是曆史上少有的捐贈者,32年前從父親那繼承遺產,一共為社會捐贈了4億英鎊,她是一位對自己很小氣,對社會很慷慨的人,最近她又捐贈8千萬英鎊給英國的藝術組織和博物館, 其中包括莎士比亞戲劇演出劇團,Tate Morden藝術博物館,這對經濟危機後英國文化藝術機構受到的財政緊縮無疑是雪中送炭。 Dame Vivien 她是這樣解釋自己的舉動,她說最近她聽收音機有關英國二戰時的首相Winston Churchill的節目,知道丘介爾本人說:藝術和油畫是唯一讓他走出憂鬱痛苦的辦法(Arts and Paiting  was the one thing that lifted him out of depression) , 她繼續說如果你看到藝術對那些失業者,患癡呆,孤獨自閉症的患者的療效, 你就會相信藝術療傷的力量, 藝術文化應該是在孩子們的學習中占中心地位。她也指出:在英國很多慈善組織,慷慨地普通人為之付出很多,倒是那些新貴,特別是新移民中的富商不是很慷慨。她目前正在思考是否讓她家族的基金會成為日落基金會Sunset Foundation, 即在她活著的時候把所有的財產捐贈給社會。


人們常道猶太人對政府政策決策的影響, 卻忽略了他們為藝術作出的巨大貢獻和捐贈, 本片導演Claude Lelouch 本人也是出生在來自北非阿爾及利亞的一個猶太家庭, 他導演的電影多是藝術經典,讓人回味無窮, 我也特別喜歡他對這部影片結尾的處理:超越戰爭,信仰等一切的藝術和人道主義完美大團圓。

還是那句老話:生命是短暫的, 藝術是永久的。 可能也是因為藝術可以載著全人類對未來夢想和期盼走向那遙遠未知的未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