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麽翻譯 n'import quoi, 法語原意是:無論什麽,無意義,甚至:什麽名堂, 亂七八糟, 因為法語有一句話是:Tu fais n'import quoi !你搞什麽名堂, 你在搞什麽,亂七八糟
而這裏 《Le grand n'important quoi 》是一本書名,是法國著名電影演員Jean Pierre Marielle 寫的, 寫他自己的一生,自嘲自己是一個《 巨 亂七八糟?巨無意義?》 按現在的時髦語言是:浮雲,巨浮雲?
喜歡這位電影演員還是從他在電影《Tous les matins du mond 日出時讓悲傷結束》開始的, 他在電影中扮演一位法國十七世紀的一位古琴大師,音樂大師桑德•哥倫布(Jean-Pierre Marielle 飾)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他帶著兩個女兒遠離喧囂,過著隱居的生活,每當他演奏手中的維奧爾琴時,妻子的倩影便會出現在他的麵前。他沉默孤傲, 就連皇宮的邀請也不予理睬,好在是發生在法國,法國皇帝再至高無上,還是敬畏上帝,不敢為所欲為,如果這事發生在封建中國,什麽古琴大師,幾個頭都得落地,誰敢違抗天子之命? Jean-Pierre Marielle 在這部電影裏的表演,話不多,把角色的大發雷霆,哀聲歎氣,最後木木無奈的神情表演得很到位,眼神,身體語言細膩感人, 讓我感受到幾百年前那位為音樂生為愛情活那位孤獨老人的心境,這是我最喜歡的法國電影之一。
昨天在法國電視3台《la Vie privee私生活》對他和他近年新婚妻子的采訪時, 我看到的是一位很淡泊開朗逆大眾思維的老人,當記者問他你的榮耀的職業生涯, 他馬上反問:什麽職業生涯,職業生涯對警察,軍人還說得通,對演員職業是n'import quoi, 在他眼裏什麽都是浮雲, 什麽都不是那麽重要。
西方文化,特別是法蘭西文化反叛的成分還是很重,從小孩到老人都有那麽點,我在想是不是他們很重視哲學教育,法國中學生無論文理科都得考哲學,法蘭西大革命也造就了法國人感想敢幹,鼓勵大眾叛逆 反思嚐試犯錯,犯法沒問題啊,那就坐牢吧,我不懂隻是猜法國監獄的飯菜應該比麥當勞好吃吧,因為法國人最愛嘮叨人權,吃權....。
看到法國人這樣的大膽反思,很開心,自己來自另一個文化背景,是另一個極端, 法國是放,我們的文化是收, 前者外鬆內緊,後者好像總是緊的,從古到今,從小到大, 養成了我們以自律為榮,老法是以叛逆為榮,好像整個民族總是在青春叛逆期一樣的,就算他們這麽放,這麽逆,好像還是抱怨重重,看來人就是很難徹底開心滿足的,無底洞, 如果讓法國人試試過過無酒無肉無奶酪的佛教徒生活,可能很多人會喊瓜瓜了,說不定第二次法國大革命都會再起,不過在法國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其他信仰, 有不少佛教徒, 我知道的就有一個朋友的法國妻子,他們很有組織,定期小組討論開會的。
無論是放還是收,人來到世界免不了與錯誤相隨,還不如讓孩子們從小就感知這一點, 對自己有收有放,寬容別人也久不久來點寬容自己,快樂人生,不要像我們熬了這麽久才開始有點相通, 給自己鬆綁,但總比跟天鬥地鬥跟自己傻鬥,直到人生最後一天在病床上猛醒想捶胸頓足手沒力腿軟麻力想打自己一頓也木力後悔要好, 是不是?
不同的文化,民族,不同的人生觀和視角,不同的活法, 在一個世界可能是黑,到另一個世界可能又是白了
越說越遠,這本書我沒讀,隻是看到書名引發的感想,讚歎老法這種大膽自嘲, 一般來說到老年,職業生涯的盡頭,多數人都想留下英名,完美的句號,感歎號,而這位法國電影演員卻自嘲自己的:巨亂七八糟,書的封麵他嘴裏叼著煙,帶著了禮帽,穿這大衣不扣扣子,抬頭仰望天空,整一個老反叛,讓人同聲大笑+掌聲!如果在另一種文化裏他這付樣子可能會被罵成老不正經了。我想這本書可能作者想說的可能還是:人生不是那麽直線型,需要點快樂的曲線, 需要嚐試,也需要放棄,人生最後留下的還是那顆心伴隨自己終生的,其他都是浮雲?不論信仰如何,人生到最後都把自己掏空了, 再快樂地遠去...回歸自然, 人天地合一, 誰都逃不過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