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經典唱片] 巴赫 Bach -《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Richter(zt)

(2011-01-19 03:54:53) 下一個
1719—1721年,應勃蘭登堡侯爵之約,巴赫創作了一套六首題為“為幾件樂器而寫的協奏曲”曲集,這套曲集後來被稱為《勃蘭登堡協奏曲》。
這六首大協奏曲是巴赫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傑作,也是他自由發揮其技能的最佳範例之一,被後人稱為是所有合奏協奏曲中最優秀的作品和巴羅克協奏曲的典範。這個時期正是巴赫創作的頂峰,作品豐富而優秀。在這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練技巧展開動機,而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並無其它任何意圖。巴赫動員了當時所有可能的樂器編製,同時更借助了巧妙的樂思應用。
大協奏曲是17世紀中期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其特點為器樂的“分組對抗”,即沒有突出的獨奏樂器,而是一小組樂器(通常由3-4把提琴組成)與大協奏組(由大提琴和低音通奏組成)旋律進行競爭和對位。這六首曲子大部分采用了三個樂章快—慢—快的常見協奏曲形式,而第三首例外,沒有慢板樂章,采用了大中小提琴各三把、管樂和低音通奏,分成三組進行協奏,從樂風中可以聽出巴赫深受當時風靡歐洲的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特別是維瓦爾迪的影響。) 
六首協奏曲的風格迥異,不僅樂器組合彼此不同,而且協奏方式也各異。第一、三、六首中沒有獨奏樂器組顯現,協奏關係表現在樂隊分與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內交響樂的風格。第二首是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號的四重協奏曲,高音小號和第一協奏曲中高音小提琴的音色,在現代的樂隊中是很難聽到的。第四首是小提琴和兩支長笛的三重協奏曲。第五首是羽管鍵琴、小提琴和長笛的三重協奏曲。值得注意的是,該首協奏曲在第一樂章結束前的那一大段的羽管鍵琴獨奏,或許正是現代協奏曲中華彩樂段的鼻祖。
  六首協奏曲都采用意大利式的快——慢——快三樂章的結構布局,這也是今天獨奏協奏曲所延續的主要樂章布局。略有不同的是,第一協奏曲在第三樂章之後接上了一首小步舞曲樂章,添了一隻大尾巴。而第三協奏曲則反之,將中間的慢樂章省略了,代之以兩個柔板和弦過度,引入另一個快樂章。這兩首協奏曲雖有不同變化,但仍保留著三樂章的構架。由此可見,巴赫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和創新的精神。
  這六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都是以活潑明快的氣氛開始。這是一種典型的社交音樂,體麵、歡樂、有點趾高氣揚,是當時這類音樂的標簽,適用於任何儀式、慶典、宴會等場麵。整個樂章隻建立在一個單一的主題之上。巴赫在創作上堅持著每次隻做一件事的古老原則,在一個音樂內核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能。這或許會被認為是一種單調的音樂,因為它不象現代的協奏曲,對比的主題形象,產生二元的戲劇效果,戲劇效果產生故事。我們已經習慣了聽故事,一旦沒有聽到所期望的戲劇效果,便會感覺音樂平淡。其實,我們應該學會每次尋聽一種情感,多數的人生不也是在平淡中走過的嗎?
  第二樂章都是抒情的慢板樂章。這裏即有沉思、憂傷情緒又有充滿詩意田園畫卷。聆聽這一樂章,不求在音樂中得到什麽,隻需放鬆身心,享受緩緩流過的音樂時光。
  傳統的熱情又回到第三樂章。巴赫在這裏向我們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第二、四、五首以賦格體結束。巴赫將這種對位音樂的最高形式發展到了頂峰,後麵再也不曾有人超越這位巨人。一個音樂主題飛翔(拉丁文Fuga意為飛翔)在樂隊的各個聲部之間,變化多端、穿梭往來。賦格曲就象延綿起伏的山脈、海浪一樣,錯落有致,樂隊中每個聲部的個性都能被聽到。第一、三、六首采用民間舞曲體裁,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正適合套曲的結束。
  巴赫的音樂猶如美麗的建築,從細節到整體都和諧完美。欣賞巴赫的音樂,不要期望會給你講故事,也不要指望他的音樂會帶給你過度的感情宣泄或令人震撼的效果。音樂在這裏僅僅提供最基本的情緒元素,讓你在平靜中感覺音樂在心中流過,感覺這一磚一石建起來的音樂殿堂。

《勃蘭登堡協奏曲》在巴赫一生浩如煙海的作品目錄中並不醒目,但卻是管弦樂作品中的典範之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大樂團的保留曲目。

為小提琴和雙簧管而作的協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C小調,BWV1060,可能是為一場咖啡館音樂會而作,作於1730年,在一個星期五晚8時至10時之間。現存的這首協奏曲,被認為是巴赫為以前寫的雙小提琴或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的改編曲,配器除兩件獨奏樂器外,協奏為弦樂隊,快-慢-快的3個樂章是:1.快板,2.慢板,這個樂章其實是兩件樂器優美的二重奏,弦樂謹慎地退居於背景地位,3.快板。

雙簧管協奏曲:(Oboe Concertos)
現在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巴赫雙簧管協奏曲有3首:BWV1053、BWV1055、BWV1059,原都是大鍵琴協奏曲,據音樂學家考證,它們的原型都是雙簧管協奏曲,故雙簧管演奏家以恢複它們的原型而演奏


卡爾·李希特與他指揮的慕尼黑巴赫樂團堪稱巴赫作品的最佳詮釋組合之一,也被譽為最富有德國氣質的巴赫作品演奏專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這個經典錄音中,正處自己藝術生涯巔峰時期的李希特為我們展現出正是這樣一種風格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不過這或許並不是人人喜愛的,在以往舊版的《企鵝指南》上這張唱片甚至僅僅獲得一星的拙劣評價。但我們必須知道,《企鵝》是英國人所著,他們對於以德國傳統方式演奏的巴赫作品“帶著有色眼鏡”來評判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有更多的人鍾情於李希特的這個版本,因此它被評選為《音樂聖經》中《勃蘭登堡協奏曲》的首選版本,《日本唱片藝術》“名曲300首”它則占據了第一名的寶座。李希特的演繹舒緩平穩,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層麵他卻具有與巴赫最為貼近的氣質,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戲劇性與魅力,充滿對現世的否定和對彼岸的向往。這套唱片雖然是60年代的錄音,但是效果卻非常出色,音響效果頗佳。 

http://tieba.baidu.com/f?kz=4721863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