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全球化,口味也全球化?
(2010-11-26 10:27:50)
下一個
前天孩子說想吃草莓,我就去超市買,冬天草莓是貴一點,看上去遠看很漂亮,近看草莓好像是擦了一層胭脂似的,不紅不白的,沒什麽精神,這還不算,嚐了一顆, 平淡無味,很可能是從另一個國家運來,生的時候就摘下來了,噴了催熟劑,好運輸, 草莓還是生的, 沒有足夠的糖分, 沒味,難怪當地的草莓味道總是甜一些, 但貴一些。
現在我們吃的東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國外的, 而且都是幾個大超市操縱了我們的買菜藍, 因為方便, 在超市什麽都賣了,有時還有促銷,省時省錢?也不一定,有時為了買一瓶水,或者買什麽紙,卻買回一大車東西,因為《買一送一》等誘惑,把不急需的東西也買回來了
世界上每家的主婦每周買的東西很可能越來越相近,聽起來很令人激動,其實也令人擔心,因為這中間的運輸, 我們不知要吃多少防腐劑,
剛才看了德法合資公營電視台的討論食物的節目,正值感恩節,法國美食家就是美國人的感恩節又在大發議論了, 邀請的嘉賓裏有一位食物曆史學家, 是一位美國人,其他幾位是法國人,他們是營養學家,美食家,一起向這位老美開火,其中一位說:你看看,我們的孩子現在都吃些什麽,都不是什麽好食物,都是在吃《牌子》, 《可口可樂》呀,急凍pizza啊... 這老美的法語說得慢一點,好像說不過這群法國人,但現實中法國,這個以美食為驕傲的美食王國也在漸漸被這種食物全球化一點點地被侵蝕, 不是好多法國農民經常抗議,常有在公路是賭著不讓西班牙農民的農產品入境,他們寧可把自己一年年辛苦種的高質量的農產品扔了, 也不願意屈服超市的壓價。
在世界大都市,食物越來越一體化,而口味是這麽容易全球化的嗎?我們這一代的口味可是我們的親身父母一手調教出來的, 慈母每日精心烹調,就是以前食物匱乏的年代,一點點東西,母親也可以做的很美味, 豆腐變著花樣做,以致今天豆腐總是我喜歡的食物和選擇,而到孩子這一代,雖然我們也算盡心做菜,因為自己還算好吃的,我覺得在調教孩子味口上自己還是盡職的,因為自己的好奇和好吃,也在中國菜法國菜裏變著花樣做,買了很多菜譜書,曾經自己非常喜歡做菜,和好友電話寶粥是很多時候都在交流做菜心得秘方,現在做菜變化不大,基本是以前積攢的經驗,做來做去都不知道吃什麽了,一是不想吃那麽多,也不想吃肉,特別是一想到現在的牛羊豬不知它們吃些什麽長大的,到處都是汙染,我也不敢吃它們了,怕呀!當然也懶了, 不想花那麽多時間在搞吃的,有時也買成品回來了,
得了, 到自己的孩子他們會調教他們的孩子胃口嗎?她們現在的口味很多時候也是受同學影響,在家還好,一到外麵就和同學一體化了
食物全球化是越來越明顯了,口味一體化也開始了,我們也沒辦法, 個體的力量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