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教您的孩子如何欣賞交響樂 (ZT)- 風麗

(2010-07-30 15:05:23) 下一個
許多父母往往有這樣的一種要求:交響樂很難聽懂,最好你給我講講清楚,如何讓孩子明白,這裏到底是表現什麽?那兒又是表現什麽?

  音樂更多的是靠我們去想象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比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最後一段寫抗敵勝利,它的主題和馬蹄聲“噠噠啦、噠噠啦”的節奏很相似,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聯想:喔,這可能是軍隊,是騎兵隊在奔馳。音樂本身根本看不到馬,也看不到跑,隻是從節奏產生出聯想而已。而這種聯想的產生要有一個特定的條件,就是馬必須在跑。如果馬不跑,站在那裏,音樂就沒有辦法表現它了,
你怎麽知道它是馬還是牛?還是別的什麽?

  從這可以看出,音樂的描繪性敘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隻限於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運動中的事物。因為音樂是一種音響的、一種聽覺的藝術,它存在於音響的運動之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係的事務,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所以說,音樂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它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音樂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采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音樂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可以把它們的各種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我寫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一段采用戲曲的哭腔描寫痛苦。如果大家對戲曲的哭腔有點熟悉的話,能麽聽起來就會有聯想了。

  音樂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它的主觀性是很強的。而聽的人呢,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音樂創作跟其它藝術有些不一樣,文學寫出一部小說來,創作已經完成了。戲劇寫出一個劇本還不夠,還要演,這是二度創作。音樂呢?除了這個二度創作外,還有一個三度創作,就是聽眾如何來欣賞和理解這個作品,就是說聽眾也要投入到這個創作中間去,這樣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家長還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怎樣描寫外部世界?比方寫大海怎麽寫?這裏可以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作曲家是怎樣描寫大海的。

  一個是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其中第一章就描寫大海。這個樂章的引子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蘇丹王——沙赫裏亞爾,是個很粗暴的形象;另一個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這兩個主題後來都變成海的形象了。人怎麽會變成海呢?如果我們聽這段音樂就會發現:原來是音樂旋律的起伏使我們聯想到海浪的起伏。這說明交響音樂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節奏、和聲、配器的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天方夜譚”組曲是描寫舍赫拉查德講故事給那個蘇丹王聽,所以它就利用這兩個人物的主題來寫大海,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海、故事裏的大海。這裏人物主題變成大海,兩者有沒有什麽內在聯係呢?有的。譬如蘇丹王是很殘暴的,跟大海的洶湧可怕是可以聯係上的。至於那個“舍赫拉查德”主題是個很美的主題。我想作曲家寫的時候,可能就是考慮到要把它稍加改變變成浪花的主題的。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作曲家的本事來,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兩個主題材料千變萬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寫的一個“大海”。他的寫法又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叫作交響素描,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從破曉到中午的海”,是寫平靜的海、從薄霧中慢慢顯現的海。第二樂章是“浪的嬉戲”,寫頑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與風的對白”,這是咆哮的海。這個海跟剛才介紹的那個海性格上很不一樣:首先它的內容不一樣,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樣。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創作特征是著重於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和色彩的變化、景象的變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斷斷續續的,一會兒這樣幾個音、一會兒那樣幾個音,變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種變化無窮的色彩。 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響樂色彩配器的大師,但各有所長,因此他們寫出來的音樂也是截然不同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總結出三條:第一條是,即使描繪性的音樂也都不是純粹客觀地描寫外部世界,這些描寫是被音樂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個人寫大海,就會寫出一千個樣子。第二條,音樂形象是從聯想產生的,這個聯想是通過音樂對事物運動的形態及其發出的聲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的。第三條呢,作品描述什麽有時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否則不能準確判斷它在寫什麽。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裏米尼”中的一段描寫地獄裏的旋風。如果不講這是旋風,也可能以為是大海,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運動方式。所以確定音樂形象還要靠文字標題。同時也說明音樂的描繪隻能近似,不能逼真。

  標題音樂可幫助家長及孩子理解作品形象,那麽怎樣去理解無標題音樂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裏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音樂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麵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麵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還寫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筆,就是在勝利高潮的時候,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鬥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裏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麽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

  交響樂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給你很多想象的餘地,尤其是無標題交響曲更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沒有標題的約束,概括性很強,內涵非常豐富。即使聽一百遍還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這就是無標題交響樂的一個長處。

  麵對廣大家長們,最後我要講兩點結論:第一點,音樂的特長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繪。所以在欣賞它的時候主要在於它的情緒如何感染我們,不一定追究它在寫什麽。樂曲解釋隻是作為一種參考,主要還要發揮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第二點,欣賞交響樂首先要充分調動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7&postID=3166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