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CD.1
1. 第1樂章
CD.2
1. 第2樂章
2. 第3樂章
3. 第4樂章
4-10. 第5樂章
http://www.verycd.com/topics/79955/
怎樣欣賞馬勒的第二《複活》交響曲(肖劍)
馬勒的第二《複活》交響曲是除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外,演出機會和錄音均最多的一首,單是錄音的版本,估計最少已有三十多個。
馬勒完成第一交響曲後,即動手寫作第二《複活》交響曲(2nd SYMPHONY IN C MINOR, “AUFERSTEHUNG”/RESURRECTION),費了六年,到一八九四年七月廿五日完成,時年三十四歲。一八九五年五月四日,在理察史特勞斯指揮下,於柏林首演了前三個樂章,但反應不佳,樂評幾乎全是抨擊和謾罵。十二月十三日,才由馬勒親自指揮下演奏全曲五個樂章,這次演出票房極差,不少樂評人亦拒不出席,馬勒演出當天又不適,演出後便暈倒,但反應卻很成功。
全曲重點在前後兩個樂章
第二交響曲中,馬勒最初題有暗示性的解說。第一樂章是表現第一交響曲的英雄的葬禮:“我願意把第一樂章題為送葬曲,把他運到墓地後,曾反思:他為何而生,為何而苦惱?……在終章中,給出了答案。”
事實上,馬勒費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為終章尋找適當的歌詞,思考它的音樂和結構,他曾博覽群書,細讀整本聖經,後來他祟拜的指揮家畢羅去世,馬勒前往漢堡參加葬禮,在安息禮拜中聆聽到克羅斯托克(KLOPSTOCK)作詞的《複活頌歌》(AUFERSTEHEN/RESURRECTION ODE),深受感動,並決定拿這詩篇寫作第二交響曲的終樂章。至於第二、三、四等三個樂章,則以間奏曲的感覺創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後兩個樂章上。
首樂章是一闋葬禮進行曲
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葬禮進行曲,約23分鍾)
結構上有如是擴大了的奏鳴曲式,在強奏的弦樂顫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獷有力的片斷動機,不久出現以C小調為中心的第一主題,由雙簧管和英國號主奏,隨後又由另兩三個相異的主題,構成第一主題群,陰暗的音色帶有不祥的氣氛。在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的第二主題中,也相繼出現幾段不同的主題,隨後英國管的新主題,給人印象也很深。
這兩個主題群結構複雜,所以呈示部很龐大。展開部中除用已呈示的主題外,還加入別的新主題,再現部則加以濃縮精簡,兩個主題變得隱晦。
次樂章是往日幸福回憶的間奏曲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連德勒舞曲,約10分鍾)
馬勒將這樂章當做回憶幸福的往日的間奏曲,表現失敗的英雄的愛,是整首交響曲中音樂較為明朗的部份。
弦樂合奏的主題,是樸素的連德勒舞曲(發源於奧地利南部LANDLER的慢圓舞曲,是圓舞曲的前身),寫得極美,較海頓、舒伯特等前輩的連德勒舞曲寫得更為精致美妙。這個主題共反複出現三次,中間安插了兩個沒有顯著的對比性格的中段曲調。
第三樂章是尖酸諷刺的諧謔曲
第三樂章:沉著的,流暢的,C小調,3/8拍子(諧謔曲,約11分鍾)
這樂章可以說是《青年的魔笛》中的歌曲《聖安東尼與魚群》(ST. ANTHONY AND THE FISHES)的管弦樂版本,複雜的織體、尖酸般的幽默、冷嘲般的諷刺,將前樂章渴望、沉思的氣氛一掃而空。
整個樂章以三段體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樂器的四度動機開始,但立即出現第一小提琴流動的明快的主題,中段主題由法國號和小號高奏出來,弦樂器再配以流暢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現後,空洞且了無生氣地靜靜終止。
第四樂章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
第四樂章:非常莊嚴但質樸地,降D大調,4/4拍子(原始之光,約5分鍾)
這是一段管弦樂伴奏的聲樂曲,由女低音唱出《青年的魔笛》中的《原始之光》(URLICHT),歌詞中譯:
啊!紅豔的玫瑰/一無所有/痛苦悲傷/我多希望去天堂
我來到寬廣潔淨的大道/有個天使來到我前進的道路阻擋/噢不!你不能拒絕我/因我是屬神的便應歸回上神的地方/親愛的主賜我亮光引我進福樂的永生。
整個樂章根據歌詞可分為兩段,首段有聖詠般的伴奏,次段則有纖細而流動的感覺,但最後又返回開始時的氣氛,安寧、鎮定而平靜地結束。
終章女聲獨唱與大合唱《複活頌歌》
第五樂章:諧謔曲的速度,降A大調,3/8拍子(複活頌歌,約34分鍾)
緊接著第四樂章不停演奏,整個樂章可分為器樂的前段與聲樂的後段兩部份。以弦樂總奏,有如叫囂呼號,帶有淒愴感和焦慮感的狂野強奏開始,接著幕後四個法國號和四個小號,在多種打擊樂器伴同下,吹奏出一段信號曲,在遠處消失。其後,此一銅管樂加打擊樂的幕後“小樂隊”,還不時出現,營造遙遠(天外之音)的效果。
馬勒在這樂章的最早的總譜上注釋為“沙漠的呼聲”。很快,木管組便奏出聖詠般的新主題,經過寧靜的樂段,便進入馬勒所說的“一切已死之人的進行曲”,從打擊樂開始,樂器逐漸增加,音量亦逐漸增大,最後整個樂隊再次卷入混亂與恐怖的嘶叫聲中,有如死亡的號哭充滿了大地,馬勒對這段音樂有這樣的解說:
“當最後審判來臨,大地震動,最後的號筒響徹雲霄,所有墳墓都裂開了,墓中的死人都複活掙紮起來,呻吟著,戰憟著,加入行進中的行列富有的、貧窮的、農民、君主、主教、教王,都在恐怖中戰栗,高聲呼求,懇求憐憫。”
這段具有強大張力,爆發出有如暴風雨般的強大音響的音樂,不僅預示了該曲麵世後僅十年便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更深刻地描寫了人類在二十世紀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憂傷。
加入聲樂的後段,由女高音獨唱和合唱,徐緩而莊嚴地唱出克羅斯托克帶有神秘感的《複活頌歌》,歌詞中譯:
(女高音及合唱)
複活吧,是的,你將複活/凡聖之身,小憩後將複活/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主將召喚你,賜福予你。
你播的種又盛開/收獲的主前行/他將收獲聚齊/甚至是我們這些亡人!
(女低音)
噢,信主吧,我的心靈,噢信主吧/汝等並無所失/汝等渴求歸汝有/凡汝之所愛/凡汝之所求皆歸汝!
(女高音)
噢,信主吧/汝之降生非徒然!/無徒然的生命/無徒然的痛苦!
(合唱)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將再生!/莫再戰栗莫再戰栗!/裝備自己重生,裝備自己重生!
(女高音、女低音及合唱)
噢痛苦無處不在!/但我把痛苦壓倒!/噢死亡!你征伏一切/如今也被征伏!
展開我為自己贏得的翅膀/心中愛意激蕩/我將翱翔九天/直飛肉眼難及的光明/展開我為自己贏得的翅膀/翱翔九天
(合唱)
我會死去,以求重生!
(齊唱)
複活吧,你將複活/瞬間我的心靈將複蘇!/心靈的期望和搏戰/向上帝,向上帝/將引你前赴上帝聖殿!
當全曲進入結尾的複活動機時,鍾鼓齊鳴,莊嚴的風琴也加入總奏中,人聲大合唱和強大的管弦樂融成一體,形成強大的,充滿歡樂的高潮結束,「複活」的信念為人類帶來了盼望和樂觀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