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 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這通常是指在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曆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
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文藝複興之後近代人類的第二次思想解放。1784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著《什麽是啟蒙》指出,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啟蒙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紀”。當代人即用“啟蒙時代”這個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的曆史時代。
啟蒙時代的學者亦不同於之前的文藝複興時代的學者,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複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係統能獨立於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係的方式。
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並且認為啟蒙運動的目的是引導世界走出充滿著傳統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製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代的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啟蒙先鋒,但他們隻是的鬆散、非正式、完全無組織的聯合。而當時的啟蒙知識的中心是巴黎,法語則是共享語言。
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並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在法語中,“啟蒙”的本意是指“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驅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激勵地批判專製主義和宗教愚昧,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這就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麵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係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複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欲、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裏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製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製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麵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
17~18世紀的歐洲,處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隨著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同腐朽的封建製度的矛盾日益尖銳,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鬥爭此起彼伏。在這種形勢下,一批先進的思想家勇敢地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封建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抨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和愚昧,幻想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同時,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和理論的發展,特別是英國科學家I.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應用到對人類社會的曆史和現狀的研究中來。啟蒙運動涉及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術等各個方麵。啟蒙運動思想家們,最初用自然神論最後用無神論來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在哲學上以機械唯物論批判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經濟上主張以自由放任對抗封建官僚機構的束縛,政治上以社會契約論否定王權神授,用理性的原則、自由平等的原則批駁中世紀的等級特權,用知識、科學啟迪人們的愚昧無知、傳統偏見,打破舊的風俗習慣,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各種障礙,為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製度在思想上、理論上鋪平道路。
啟蒙運動中的矛頭是封建製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對象的,因此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其次,啟蒙思想家宣揚天賦人權,三權分立,體察功能自由、博愛、平等,而且這些思想迅速在歐美傳播,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的作用,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而且對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劑作用
啟蒙運動興起於西歐,很快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並影響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國。
荷蘭 歐洲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思想,因此啟蒙運動思想家們首先把矛頭指向宗教神學,而荷蘭的思想家則為這一運動鋪平了道路。自然法學說的創立者H.格勞秀斯1625年發表巨著《論戰爭與和平法》,否認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確立了國際法的標準。他認為,法的原則不是導源於神,而是導源於人的本性;自然法萬古長存,上帝也無法改變。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B.斯賓諾莎所著《神學政治學論》、《知識改進論》、《倫理學》等,認為自然界不是神創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他和格勞秀斯在政治上都否定王權神授,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由於人民聯合起來締結契約的結果。
英國 英國學者在啟蒙運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唯物主義哲學家 F.培根反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肯定世界是物質的。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性。著作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論》等。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T.霍布斯著有《論人》、《利維坦》等書,反對王權神授論,提出社會契約學說。他反對教皇和天主教,主張把教會置於國家和君主管轄之下,由國教管製人民。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創始人J.洛克對啟蒙運動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他認為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是知識的源泉;反對王權神授,主張立法、行政、外交三權分立,擁護代議製政府,提倡自由和寬容。主要著作有《政府論》等。哲學家、曆史學家E.赫伯特(1582~1648)於1624年發表《論真理》,創立自然神學說,認為《聖經》荒誕無稽,理性是尋求真理最可靠的依據。唯物主義哲學家J.普裏斯特利(1733~1804)於1769年發表的《論政府的首要原則以及政治、民事和宗教自由的性質》一書是18世紀自由思想的代表作,主張人民在政府中應有發言權,人民對自己的行為應有自主權,人民有為捍衛民主自由而進行革命的權利。
法國 18世紀法國還處在封建專製主義的黑暗統治下。法國的思想家們考察了荷蘭和英國的社會和政治製度,同英、荷學者切磋交流,把啟蒙運動推向高峰。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P.培爾(1647~1706)於1697年編纂的《曆史與批判辭典》,以全麵懷疑的態度批判封建宗教,無情地駁斥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到英國考察,十分讚賞英國自由的社會政治製度。他在《哲學書簡》、《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等著作中,介紹牛頓和洛克的哲學,猛烈抨擊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學家的聯盟”,擁護開明專製製度,主張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國,反映了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
法國另一位著名啟蒙思想家C.-L.de孟德斯鳩於1721年發表《波斯人信劄》,猛烈抨擊專製製度,認為專製主義統治下的法國是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社會。他所著《羅馬盛衰原因論》,指出羅馬共和國的盛衰不是神的意誌,而是取決於統治者的賢明或腐朽,矛頭直指路易十五統治下的法國。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法的精神》,被伏爾泰譽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他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學說,認為最理想的政治製度是英國的君主立憲製。經濟學家A.-R.-J.杜爾哥1766年著《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指出人類社會的曆史就是人類理性進步的曆史。啟蒙哲學家M.-J.-A.-N.de孔多塞(1743~1794)著《人類精神進步史梗概》,把曆史看作理性對無知和偏見進行鬥爭的曆史,主張人類要不斷前進,消滅階級間的和民族間的不平等。
法國啟蒙運動最突出的代表是以百科全書派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義思想家。P.-H.-D.霍爾巴赫(1723~1789)為法國《百科全書》撰寫376個條目。他的《自然體係》一書對宗教進行無情的諷刺,《基督教真相》一書則指責基督教違反理性和自然。C.-A.愛爾維修於1758年發表《論精神》,攻擊一切以宗教為基礎的道德。法國《百科全書》主編D.狄德羅終生為自由、真理和社會進步而奮鬥,寫了一係列唯物主義哲學著作。1746年他發表《哲學思想錄》,譴責暴君,對基督教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他們是機械唯物論者,在解釋社會問題時是唯心的。
法國啟蒙運動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J.-J.盧梭。他在《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製。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私有製,隻想建立一個沒有貧富之分的社會。他的名著《民約論》的基本思想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認為人民有起義反抗壓迫者的權利。在政治上他擁護共和國,其政治思想對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有重大影響。社會主義的最初代表摩萊裏和G.B.de馬布裏也屬於啟蒙者之列。摩萊裏在《自然法典》一書中指出私有製是一切不平等和暴君的根源,幻想建立一個沒有私有製、人人都有勞動權的理想社會。馬布裏的代表作是《論法製和法的原理》,反對私有製下的貧富分化,認為隻有恢複公有製才能消滅一切不良現象。
啟蒙運動波及德國和俄國。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C.沃爾弗(1679~1754),他把英法啟蒙哲學同德國G.W.萊布尼茲的哲學結合起來,形成沃爾弗哲學。其他比較激進的代表人物有G.E.萊辛、J.赫爾德(1744~1803)、F.席勒和J.W.von歌德等。俄國的啟蒙思想家有A.I.波列諾夫(1738~1816)、H.I.諾維科夫(1744~1818)、A.N.拉吉舍夫等。拉吉舍夫在他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中,把俄國農奴製度和沙皇專製製度揭露得淋漓盡致。他號召俄國人民為自由、為建立美國式的共和國而鬥爭。啟蒙運動越過大西洋,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T.傑斐遜和著名思想家、科學家B.富蘭克林,《常識》的作者T.潘恩都屬於啟蒙學者之列。
啟蒙運動擴展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為時較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批啟蒙學者,他們翻譯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他們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嚴複把T.H.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今譯《法的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H.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以及 J.S.米爾(舊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等7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勇於為真理和正義而鬥爭。他們甘冒身陷囹圄、逃亡異國的危險,不惜遭受種種苦難,給“天國”的神靈和世上的王權以沉重打擊。他們的著述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啟發並培養了一代革命者。啟蒙運動為摧毀腐朽的封建製度、確立資本主義製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啟蒙思想家所宣傳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製的思想,對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及19世紀歐洲爆發的一係列資產階級革命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啟蒙運動,既是文藝複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準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複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
首先,從反封建方麵說,文藝複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製政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製度。文藝複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範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製度和政權性質方麵。
其次,從反教會方麵說,文藝複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汙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繁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麵就比文藝複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複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欲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麵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麵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德意誌的康德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征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百科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鬥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論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17~19世紀初在歐洲各地先後興起的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思潮。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認為,社會之所以不進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於宗教勢力對人民精神的統治與束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樹立理性和科學的權威。他們認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他們主張傳播科學知識以啟迪人們的頭腦,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強人類的福利。他們反對封建專製製度,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們看來,封建專製製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因此,他們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啟蒙運動,特別是18世紀啟蒙運動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對北美的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1、反抗權威(法國哲學家受牛頓的宇宙物理學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啟發。受笛卡爾的啟發,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口號一部分針對當時的教師、國王、貴族。)
2、理性主義(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新興自然科學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和蘇格拉底及斯多格學派這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堅決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被稱為“理性時代”。哲學家們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倫理奠定基礎。)
3、啟蒙運動(“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人民之所以過著貧窮、備受壓迫的生活是因為物質、迷信。學校製度開始於中世紀,而教育學則開始於啟蒙時代。)
4、文化上的樂觀態度(非理性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所有的發展並非都是好的。啟蒙時期哲學家認為人一旦理性發達、知識普及後,人性就會有很大進步。)
5、回歸自然(有人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盡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裏。)
6、自然宗教(人們認為宗教必須自然化,宗教也必須與“自然”的理性和諧共存。當時有許多人為建立所謂的“自然宗教”而奮鬥。當時有很多唯物論者不相信上帝,自稱為無神論者,但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否認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為這個世界太有條理了,因此不可能沒有上帝的存在,牛頓就持這樣看法。同樣,這些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也認為相信靈魂不朽是合理的。他們和笛卡爾一樣,認為人是否有一個不朽的靈魂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理性的問題。)
7、人權(一七八九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了“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的原則。一七八七午時,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龔多塞(Condorcet)就發表了一篇有關女權的論文。他主張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有‘自然權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婦女們非常積極地反抗舊日的封建政權。舉例來說,當時領導示威遊行,迫使國王離開凡爾賽宮的就是一些女人。後來婦女團體陸續在巴黎成立。她們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樣的參政權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但她們卻沒有得到這些權利。)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準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誌士為改造舊社會而鬥爭
http://www.hudong.com/wiki/%E5%90%AF%E8%92%99%E8%BF%90%E5%8A%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