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法國喜劇作家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及其三部曲

(2010-01-28 03:09:14) 下一個

File:Beaumarchais.jpg

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年1月24日1799年5月18日),出生於巴黎鍾表匠家庭。13歲時就輟學在家,但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終於成為知識淵博,才氣橫溢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博馬舍是法國莫裏哀之後又一傑出的喜劇作家,他的優秀劇作起著從古典主義向近代戲劇過渡的橋梁作用。

費加羅三部曲》:

1772年完成了以費加羅為主人公的第一部戲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又名《防不勝防》);

1778年
完成了《費加羅的婚禮》(又名《狂歡的一日》),於1784年法蘭西劇院首次公演,取得驚人成功。
1792年完成《費加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有罪的母親》,思想性藝術性都不如前兩部,反映了劇作家革命精神的衰退。



法國
劇作家。 1732年1月24日生於巴黎鍾表匠的兒子。1753年完善了鍾表的構造,獲得國王鍾表師的頭銜。1756年與一寡婦結婚,以妻子領地“博馬舍”作為自己的姓氏。他改善了豎琴,還曾結識了金融家巴利士-杜威奈,經營致富。1761年買下國王書記官一職,成為貴族。
  1767年上演了處女作《歐也妮》。1768年第二次結婚。1770年《兩個朋友》問世,同年,博馬舍被人指控篡改遺囑,敗訴後憤然寫出《回憶錄》(1773~1774),以犀利的筆觸披露了法庭營私舞弊的黑幕。隨後,博馬舍到英國和德國等地執行剛登基的路易十六委托給他的秘密使命。在此期間,他寫出了《塞維勒的理發師》(又名《防不勝防》),於1775年演出。1777年他創建劇作家協會,該會一直存在至今。
  約在1778年,開始構思《費加羅的婚姻》,1781年寫成,卻被路易十六斥為“可憎可惡,不準上演”。經過近4年的鬥爭,劇本才於1784年4月27日上演,轟動了整個巴黎。1787年上演了他寫作多年的歌劇《達拉爾》,主人公是絕對君權的擁護者,1790年的修改稿改為君主立憲的擁護者,1795年則改成共和派。歌劇缺乏強烈的揭露意義。大革命前夕,1792年上演博馬舍的最後一部劇本《有罪的母親》。
  博馬舍1792年被誣控為革命的敵人匿藏槍支。他在國外知悉財產被查封,隻得蟄居漢堡,直至1796年才回到巴黎。1799年5月18日因中風去世。
  《歐也妮》是一出“流淚喜劇”,立意平庸,唯序言《論嚴肅戲劇》頗有價值,是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戲劇文論。它提出創作“正劇”,主張表現普通人,內容取材於日常生活,用日常語言去描寫社會現實。是對狄德羅提倡市民戲劇的理論的進一步闡發。
  《塞維勒的理發師》初為 5幕劇,觀眾反應冷淡,博馬舍將喜劇壓縮為4幕,終於獲得成功。此劇描寫阿勒瑪維瓦伯爵和羅希娜相愛而衝破女方監護人巴多洛的防範,獲得愛情結合的故事。劇中仆人費加羅的形象尤為生動,這是司卡潘等仆人形象的發展。他敢於指責貴族階級同平民的不平等關係,富有頑強抗爭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麵又沾染了營私逐利的思想。
  《費加羅的婚姻》是反對封建既存秩序的一篇檄文。博馬舍通過費加羅,要求思想言論自由,反對社會不平等和封建特權等等,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阿勒瑪維瓦伯爵在劇中成了封建勢力的代表。聰明機智的費加羅與之論爭,並發動群眾起來鬥爭,終於擊敗了色厲內荏的伯爵,實現了自己的婚姻願望。但作為第三等級代表的費加羅具有相當濃厚的資產階級意識,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費加羅的婚姻》標誌著博馬舍的戲劇創作達到了頂峰。他的喜劇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鮮明地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群眾的革命情緒。同時,博馬舍善於組織較為複雜的情節,逐層展開,導向高潮,脈絡清楚,氣勢磅礴而又色彩斑斕。

  《有罪的母親》是一出正劇,屬於費加羅三部曲的第三部。博馬舍把阿勒瑪維瓦伯爵寫成開明貴族,原諒了自己不貞的妻子。而費加羅也成為伯爵忠心耿耿的仆人。這部劇本失去了對封建貴族的批判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