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音樂宣告信仰 ---彌撒曲中的信經 by 庭榕

(2010-01-04 05:55:11) 下一個
一 . 彌撒曲

彌撒又稱感恩祭獻,是天主教最主要的禮儀行為之一,為紀念和重演耶穌的最後晚餐。彌撒曲是天主教彌撒祭曲活動時演唱的歌曲. 歌詞使用拉丁文.

分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兩大類,用於葬禮、婚禮、就職、登基等不同的儀式。宗教改革之後, 新教作曲家也創作彌撒曲,但是內容和形式與天主教彌撒曲有所不同。

在普通彌撒中演唱的彌撒依次為:1、“慈悲經”(Kyrie);2、“榮耀經”(Gloria);3、“信經”(Credo);4、“聖哉經”(Sanctus);5、“羔羊經”(Agnus dei)。



二 . 尼西亞信經

彌撒曲中的信經指的就是尼西亞信經,.公元381年的第一君士坦丁堡會議對原先的尼西亞信條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此信經產生的背景是為了平息亞利烏的異端學說,從此成為傳統基督教的三大信經之一, 確定了聖父,聖子,聖靈為三位一體的上帝. 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聖公會(英國國教會),以及新教派裏的主要教會。

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如下(附拉丁文):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factorem caeli et terrae, visibilium omnium, et invisibilium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 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著他造的;

Et in unum Dominum Iesum Christum, Filium Dei unigentitum. Et ex Patre natum ante omnia saecula. Deum de Deo, lumen de lumine, Deum verum de Deo vero. Genitum, non factum, consubstantialem Patris: per quem omnia facta sunt.

3. 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貞女瑪麗婭成肉身,而為人;

Qui propter nos homines et propter nostram salutem descendit de caelis. 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5. 照聖經第三天複活;

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em uras.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Et ascendit in caelum, sedet ad dexteram Patris.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Et iterum venturus est cum gloria, iudicare vivos et mortuos, cuius regni non erit finis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他曾借眾先知說話。

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 et vivificantem: qui 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 Qui cum Patre et Filio simul adoratur et conglorificatur: qui locutus est per prophetas. Credo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

9. 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

11. 我望死人複活;

Et exs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

12. 並來世生命。 阿們!

Et vitam venturi saeculi. Amen.



三. 信經中的音樂特點

德國神學家巴特講過上帝的特殊啟示就是基督耶穌,隻有道成肉身的耶穌才能被人認識,否則人是不能理解認識上帝的.

信經中的音樂衝突就集中在聖子耶穌身上,.當唱到 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因著聖靈,並從童貞女瑪麗婭成肉身) 時, 音樂就變得溫柔感動, 沁人心脾. 因為神從天上誕生人間,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和喜訊, 神的愛何等偉大。

但音樂在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突然變化 ,因為耶穌死了, 音樂把人們帶到了絕望的深淵, 一望無際的黑暗,人的希望似乎完全破滅.

峰回路轉在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em uras(照聖經第三天複活). 音樂從絕望中突圍而出,高聲宣告主的複活,得勝的旋律激昂不已.

隨後的音樂與信經的第一,二段前後呼應,喜悅崇高之感貫穿始終.

音樂的高潮在最後一句Et vitam venturi saeculi. Amen.( 並來世生命。 阿們!)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挽回祭, 使我們的罪被他的寶血而遮蓋, 才有了永生的盼望. 整首信經就在永生的高潮中結束.



四. 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

耶穌在世上的使命和經曆,構成了音樂中的戲劇衝突, 猶如光明與黑暗的決鬥.每個作曲家的巨大的熱情化為各自的音符,也使我們有幸感受到不同的音樂感受。

1.巴赫的b小調彌撒,這部在巴赫晚年完成的恢宏作品全長近2個小時,幾乎達到了馬太受難曲的長度,超出教堂做彌撒時間的四倍以上。這部作品既無委托人,也無實用目的。這完全是巴赫個人虔誠信仰的自然流露,是他對自己過去創作的總結,也是給後代留下最佳的聖樂典範。

此曲跨越時間長達14年,最先完成《慈悲經》和《榮耀經》,這是巴赫為爭取獲得宮廷作曲家的頭銜而為德雷斯頓的薩克森選帝候創作的。阿爾貝托·巴索(Alberto Basso)如下評價這部作品:“《B小調彌撒》是畢生的奉獻:出於‘外交’上的原因開始於1733年,完成於巴赫一生最後的歲月——那時他已經失明…它也是天主教的讚頌和路德宗對十字崇拜的最令人驚奇的相遇。”

巴赫把這部作品絕無先例地分為五部分24段。信經分為9段,以第5段“被釘十字架”為中心,前後各四段,因為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就是基督被釘十字架。

作為路德宗神秘主義的信徒,巴赫在信經中Et incarnatus道成肉身這一段,以慢速,使人屏氣的賦格曲調,產生出道成肉身的神秘時刻。

並在受難一段從e 小調轉到結尾處的g 大調,暗示了在埋葬中透露的亮光,預示了下一段複活的喜訊。

在信經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裏,都采用了古老的格裏高利的曲調,意在表明基督徒從古而遵循的信仰教義,現在仍舊繼續被奉行。

讓我們聽聽巴赫在其它作品中的禱告:“我行至你的王座前,噢,上帝,我恭順的祈求,從我這個赤貧的罪人身上轉開。賜我一個極樂的歸宿吧,我主啊!請在末日那天喚醒我吧---我主啊!請在末日那天喚醒我吧----阿門,阿門,請傾聽我的禱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AdWnfyvv0&feature=PlayList&p=2EAA17C313D37031&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10

2. 舒伯特的e 小調彌撒, 舒伯特一共完成六部彌撒曲,這首作品是他去世那年的大量作品之一,仿佛就是他給自己譜寫的安魂曲。由於舊疾的惡化,使舒伯特預感不久人世,因此在其生命最後一年拚命作曲。

“這部音樂就是基督的化身,而整個合唱團仿佛被釘上了十字架。”

“戰勝死亡是舒伯特配樂的主旋律。”“舒伯特和這種現象的鬥爭顯然是信心的個人體驗。”

這部作品中信經開始的音樂處理是極其出人意外的,因為他采用了輕鬆優美的旋律,完全不同於宗教音樂特有的莊嚴,但就是這單純樸質的風格反映了其信仰的純潔。

在結尾處:“並來世生命。 阿們!”是這部作品的點睛之處,作者的雙賦格的處理手法,展現出其雖飽經人世的不幸,卻還能以一顆童真的心,滿懷信心地走向世界的彼岸,伸手迎接上帝的應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83cSfn5g&feature=related

3 .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在將近十年沒有新作品的情況下,貝多芬先完成了此部作品,再完成了第九交響樂,最後的鋼琴奏鳴曲和四重奏,完成了他在音樂創作上的飛躍。

“出自心靈,但願它能到達心靈。”貝多芬在這部手稿上的題辭。

貝多芬自己承認這不是首宗教作品,純粹是用彌撒曲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話,也就是同上帝的對話,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戰,在苦難和理性的懷疑中對上帝的尋求和肯定。

“這位大師正唱著《信經》的賦格曲部分,唱著、吼著、跺著腳……接著門被踢開了,眼前的貝多芬臉部扭曲彷佛正在打一場與對位法——他永遠的死對頭——的殊死之戰……可以說從來沒有任何一部像《莊嚴彌撒曲》這麽偉大的作品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被創作出來的”。— 辛德勒1819年8月拜訪貝多芬時所聞

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大量運用仿古手法,延續古老教會的風格,尤為引人注目。

在信經的Et incarnatus道成肉身這段中,貝多芬用長笛象征聖靈如鴿子的降臨,伴以聖詠的歌唱,喚起不可言說的神秘現象。

用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唱出“照聖經第三天複活”,采用中世紀的調式,先由男高音開始,再加人四聲部,氣勢高昂地宣告了主耶穌的複活。

在“並來世生命。 阿們!”的最後結束處,有個難度極高的稍快的快板,演唱者在唱完這個賦格後,都會如釋重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D3T_r2OB3Y&feature=related

4 .布魯克納的f小調彌撒曲,十九世紀末在歐洲已是激進否定宗教的時代,但作為虔誠的天主教教徒的布魯克納卻寫出了最誠摯的宗教熱忱,被譽為“上帝的音樂家”。

“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尋到他幻想中的領域。他對上帝引導的天國是絕對忠貞信服。在這個領域裏,他追尋到安寧、解除煩憂,當他對著上帝虔誠祈禱時,一切理念變 得單一純淨,使他完全沈浸在上帝的領域中。隻可惜這位上帝之子卻生長在一個幾乎忘卻上帝的時代,所以他將自己的希望、樂觀寄托於音樂。”

在f小調彌撒曲的信經開始,以激昂英雄般的旋律帶出信仰的告白,層層堆砌,導向神聖的天父。

當進入道成肉身這段,以小提琴伴奏和緩地營造出神秘之感。

一陣驚天動地的小號和擊鼓聲,耶穌複活!當音樂進行到“審判活人死人”時,透出末日審判的可怕顫栗景象。

最後再次以激昂的英雄旋律結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Tga7DfCDrQ&feature=PlayList&p=8B6366C5745F99C9&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1


---“我望死人複活,並來世生命。 阿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