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鋼琴女傑 - Mitsuko Uchida 內田光子

(2009-12-17 04:09:47) 下一個







日本女鋼琴家內田光子



相對於歐美二流演奏家,東方第一流演奏家被接受的程度實在並不容易加強。這次的「音樂家素描」要介紹的就是一位東方首席女鋼琴家,她是日本人少數能打入國際樂壇的音樂家,更是容易被輕視的女性鋼琴家。她就是大器晚成的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

東方鋼琴家能打入國際樂壇的不多,尤其是容易被輕視的女性,舉目望去,能數出來的沒有幾個,要像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能夠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普遍得到推崇與追捧的,更是寥若晨星。

內田光子身材瘦削,留一頭鬈曲的長發,背影和另一鋼琴女傑阿格裏奇(Martha Argerich)有神似之處,名氣也相當,但她們兩位是一體兩麵,演繹上一位火花四濺,一位深沉內斂。阿格裏奇在炫技曲目上常能迸發出震撼人心的演奏熱力,而內田光子則善於營造深邃細膩的魔力,散發出有如陳年佳釀般的芳醇。

阿格裏奇擅長拉赫曼尼諾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但這些曲目,內田光子碰都不碰。她很早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即著重表達內心而非炫人的技巧。她以詮釋莫紮特聞名,是被公認的“莫紮特專家”。

出身官宦世家

內田光子的父親內田先生是日本外交官,由於父母對她期望很高,因此打從一出生就被量身打造成未來必須有高等成就的女強人。由於家境富裕,所以可以在腳還踩不到踏板就開始學鋼琴,這年頭這類型的小孩多半已經在十五歲之前,即被冠上天才兒童,並且送出國外和大樂團錄協奏曲。但是盡管有個外交官父親,光子卻沒有辦法獲得這種待遇,為什麽呢﹖這與她的家世有關。

她於1948年12月20日出生於熱海,當時為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第三年,國內負債累累,經濟破產,民生凋敝,即使外交官父親有個鐵飯碗,家境也隻不過算是中上。不過父親還是花錢讓光子進入桐朋學園「小朋友音樂教室」,向鬆岡貞子學習鋼琴。1961年,由於日本政府指派內田先生擔任駐西德大使,光子全家也就理所當然的跟著父親一起前往波昂定居,那時她才十三歲。到了西德,內田先生想到女兒的音樂教育不能因此停止,既然已經人在歐洲,而且不知何時才能回國,幹脆讓女兒接受正統的歐式音樂教育。於是內田先生將光子送到維也納讀書,並且找來當地著名的老師為她加強演奏技巧。

1963年,她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場獨奏會,東方人能夠這麽快、這麽年輕就在維也納開音樂會,還真的是不簡單。光子看到許多前輩藉由比賽成名,於是開始進軍各項大賽。1966年首先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第一次參賽就獲得第三名。因為這個成績,光子得以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向豪斯﹙Richard Hause﹚再進修,一直到1968年畢業。在維也納音樂院的就學期間,內田光子曾參加伊莉莎白國際鋼琴大賽,雖然隻有得到第十名,卻已經讓前輩們驚訝不已。1968年11月號的日本某著名音樂雜誌一篇座談會記事中,野村光一先生就說到:「這次的伊麗莎白鋼琴大賽,駐西德大使的女兒獲得第十名。這個女孩子可說是當今日本鋼琴演奏家中素質最高的一位。

輝煌的大賽經曆

1969年在維也納參加貝多芬國際大賽,內田光子獲得了第一名,接著馬上於1970年參加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沒想到在那麽難的比賽中,光子竟然擊敗許多勁敵,獲得第二名。優異的成績引來各方目光,休息兩年後,於1973年再度比賽,這次選擇的是克拉拉˙哈絲姬兒﹙Clara Haskil﹚國際大賽,獲得第二名。1975年李茲國際大賽再獲第二名,1976年最後一次參加國際大賽(雷文垂特鋼琴比賽)獲得第三名。此時內田光子已經芳齡廿有八歲,眼看自已經將許多比賽都比過並且有前三名的好成績,她的心也靜下來,因為她已經成功的將「內田光子」的名字打入國際演奏圈,日本演奏家的路也由她開出了一條光明大道。有些日本樂評甚至認為以內田光子的演奏水準,其實應該是第一名才對!就因為她是日本人,所以總是無法獲得真正的第一名。

1972年,內田光子從維也納遷居倫敦,之後就定居在當地。1977年到1981年為止,她擔任NHK交響樂團地方公演的獨奏者,這是她學成歸國的成果展。進入1980年代,光子不斷研究莫紮特的音樂,並且嚐試錄音。1984年,她與泰特帶領的倫敦英國室內管弦樂團合作了一係列莫紮特鋼琴協奏曲的連續演奏會,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間這個組合還參加日本Suntory Hall開幕期間同曲目連演,不過錄音卻拖到91年才結束。而另一項莫紮特作品錄音《鋼琴奏鳴曲全集》於1983年開始錄製,也於1987年完成。與先前的協奏曲錄音一樣,內田光子再度表現出她的演奏魅力。1991年莫紮特逝世200周年時,她於紐約林肯中心以五場演奏會的時間,曾有將鋼琴奏鳴曲全部演奏一次的紀錄。

不斷推出的佳作

讓我們來看看她的錄音。內田光子除了錄完兩大套莫紮特之外,蕭邦、德布西、舒曼、舒伯特的作品是她最常接觸的。尤其是舒伯特,內田已經擁有為數不少的歐洲樂迷在等待她所錄的每一張專輯。去年為舒伯特逝世200周年紀念,她推出了個人第4張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集,在接受前田昭雄編輯的訪問時特別和她聊到舒伯特,內田以她一貫的風格告訴前田先生:「不論其它演奏家彈奏出的舒伯特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正確,我認為我找到舒伯特要說的話。」1998年唱片藝術年度票選中總合Best 30名單中,有三位日本演奏家入榜,分別是指揮小林研一郎、中提琴今井信子、鋼琴則是內田光子,驚人的是內田光子個人居然占了第三、五、七名,曲目則全部都是舒伯特的鋼琴作品。個別器樂部份的投票結果前三名也是清一色由內田光子的舒伯特獲得。而前一年的唱片藝術器樂部門獎,內田光子則以舒伯特的奏鳴曲D.960獲得年度唱片。她在得知獲獎後傳真給雜誌社表示:「D.960的獲獎個人非常高興,尤其是這首與我情有獨鍾的作品,我相信我得的獎絕對不同於其它人。」

年齡相若的兩位女傑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把內田光子和阿格麗希兩位女鋼琴家放在一起討論﹖筆者覺得她們兩位是一體的兩麵:兩位的年齡相近(阿格麗希出生於1941年,比內田光子小一歲);個性上一位外放、另一位內斂;詮釋上一位火花四射、另一位則是深刻寧靜……。有太多的對比發生她們兩人身上。另一個強烈的對比,是因為兩人的個性差異這麽多,造成擅長曲目也完全不相同。阿格麗希在展技曲目上常能迸發出震懾人心的演奏熱力,而內田光子則善於營造高貴典雅的氣氛,散發出有如陳年琥珀般的暈黃光澤。阿格麗希擅長拉赫曼尼諾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而內田光子卻在簡單精練的莫紮特作品上取得舉世稱羨的佳績。近年來,內田光子在舒曼、舒伯特的曲目錄音,也以不同於昔人的觀點讓愛樂者耳目一新,不論在亞洲或歐洲都贏得了樂界的一致好評。迄今為止,阿格麗希有錄的曲目,內田光子是碰也不碰的﹙除了蕭邦的第二、三號鋼琴奏鳴曲﹚。她知道,情感的表麵體現並非她的專長。她寧可獨自沉靜的挖掘出音樂最深沉的內裏,讓愛樂者自己去感受品嚐。截稿前,一年前搶先在日本發行的舒伯特D960,原廠版已經發行,鋼琴不是男人的專利,但是目前中生代女鋼琴家上得了台麵的真是寥寥可數。也因為如此,內田光子的成績,不僅是日本人的驕傲,同時也是全亞洲人的驕傲。

內田光子-演奏風格   

跟許多演奏大師一樣,內田光子對莫紮特作品懷著熱愛與敬畏之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她便潛心鑽研莫紮特的作品,不讓自己的演奏飄遊在一種單純的美之上,而是努力去挖掘其中樸實而深邃的內涵。

內田光子演奏風格強烈,但卻沒有忽略莫紮特音樂裏的浪漫精神。德國《法蘭克福公共報》曾評介,內田光子詮釋的莫紮特,最寶貴的一點就是能“在技巧與主觀、活潑與感性這矛盾的兩者間取得最有利的平衡”。

194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內田光子的父親是名外交官,12歲那年,她隨父母移居維也納,開始在音樂之都接受地道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教育。1966年,內田光子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得第三名,得以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直到1968年畢業。

畢業後,內田光子開始輝煌的大賽經曆。1969年得貝多芬國際大賽第一名,1970年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休息兩年後,73年得克拉拉哈絲姬爾國際大賽第二名,75年得李茲國際大賽第二名。

如果用國際大賽的成績來衡量,內田光子算不上超一流,因為她不是奪冠王,但也有人認為,以內田光子的演奏水平,理應得第一,但因為她是東方人,又是日本人,所以永遠隻能屈居第二。

盡管如此,內田光子已證明她有深厚的功力和獨到的詮釋力,在22歲的時候,已經表現出濃烈的個人風格及不流於俗的藝術家風範。她揚棄過分雕琢的演出方式,轉而把焦點放在音樂本身,要在樂譜中找出合於邏輯的詮釋方式,並以純粹的聲音表現出來。她說:“我必須彈出自己確信能表現出樂曲本質的樂音,並揭示作品內在的意義。”

http://www.hudong.com/wiki/%E5%86%85%E7%94%B0%E5%85%89%E5%AD%90

Dame Mitsuko Uchida, DBE (內田光子?) (born 20 December 1948) is a Japanese-born British[citation needed] classical pianist.

Born in Atami, a seaside town close to Tokyo, Japan, Uchida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with her diplomat parents when she was twelve years old, after her father was named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to Austria. She enrolled at the Vienna Academy of Music to study with Richard Hauser, and later Wilhelm Kempff and Stefan Askenase[1], and remained in Vienna to study after her father was transferred back to Japan after five years. She gave her first Viennese recital at the age of 14 at the Vienna Musikverein. She also studied with Maria Curcio, the last and favourite pupil of Artur Schnabel.[2][3]

In 1969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Beethoven Competition in Vienna and in 1970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International Frederic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Then, in 1975, she won second prize in the Leeds Piano Competition.[1] From 2002 to 2007 she served as artist-in-residence for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where she led performances of all of Mozart's solo piano concertos.

She is an acclaimed interpreter of the works of Mozart, Beethoven, Schubert, Chopin, Debussy and Schoenberg. She has recorded all of Mozart's piano sonatas (a project that won the Gramophone Award), and concerti, the latter with the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conducted by Jeffrey Tate. She is further noted for her recordings of Beethoven's complete piano concerti with Kurt Sanderling conducting, Beethoven's late piano sonatas, and a Schubert piano cycle. Her recording of the Debussy Études won another Gramophone Award, and so did her recording of the Schoenberg Piano Concerto. In April 2008, BBC Music Magazine presented her its Instrumentalist of the Year and Disc of the Year award. (She is distinguished as an interpreter of the works of the Second Viennese School)

She is an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Marlboro Music School and Festival, along with fellow pianist Richard Goode. She is also a trustee of the Borletti-Buitoni Trust, a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to help young artists develop and sustain international careers. Uchida is a recipient of the 1986 Suntory Music Award.

Uchida currently resides in London. Her long-standing partner, Robert Cooper, currently work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 Brussels

Honours

Mitsuko Uchida was appointed Honorary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 in the 2001 New Year Honours. The award was honorary because she was not a British citizen.

She was promoted 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DBE) in the 2009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On this occasion, the award was substantive, as she is now a British citizen.

In June 2009 s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 of Music (DMus) degree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during Encaenia 2009.

 

(wik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