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基本資料 原名稱: 曾侯乙編鍾 年代: 戰國 材料: 木 青銅 規格: 架長748厘米,寬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詳細介紹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鍾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製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鎛鍾等不同稱呼。頻率不同的鍾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鍾。鍾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鍾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鍾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鍾出自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曾侯乙編鍾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隻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鍾體遍飾浮雕式蟠虺 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鍾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麵的。(在鼓中部和左麵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麵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卷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鍾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隻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鍾的每件種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幹擾。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梁木質,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鍾座,使編鍾更顯華貴。 這套編鍾深埋地下二千四百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是我們研究先秦音樂的重要資料。春秋戰國編鍾氣勢恢宏,後世多有仿製。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當時出土的六件春秋時期宋成鍾鑄造了一組編鍾,稱“大晟”編鍾。鍾為橢圓形,扁體雙夔鈕,飾多層蟠虺紋,其形製呆板,紋飾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銅器。後因戰事,這套鍾散落民間,至今可知有十餘件流傳於國內外,故宮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曾從廢銅中挑選出一件宋代小鍾,鍾鈕明顯是後續的,乃“大晟”編鍾之鈕,此鍾則可能是製假之人拚湊而成的一件偽器。 (baidu) |
鍾在中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隻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鍾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鍾,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鍾共65枚,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鍾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鍾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鍾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鍾中是罕見的。鍾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鍾的銘文較少,隻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鍾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鍾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鍾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隻少一個八度。鍾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歎。曾侯乙編鍾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鍾製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曾侯乙編鍾有銘文,其中鍾銘2800餘字,磬銘殘存600餘字,加上鍾架筍梁、編磬配件上的文字,共計4000餘字。從樂學的角度看,鍾磬銘文好比是隨國宮廷中的樂工們為演奏各諸侯國之樂而準備的有關樂理知識的一份“備忘錄”,它所涉及的音階、調式、律名、階名、變化音名、旋宮法、固定名標音體係、音域術語等內容,反映了先秦樂學的高度發展水平。尤其是鍾銘上出現的十二律,表明中國傳統的十二律是經曆了長期的發展而形成統一的律名的。那種關於中國音樂史上由三分損益法所產生的十二律,是在戰國末年由希臘傳來而稍稍漢化了的樂理的看法,不攻自破了。曾侯乙編鍾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略次於現代的鋼琴。中聲部約占三個八度,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鍾,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鍾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鍾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曾侯乙墓編鍾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鍾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編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中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中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鍾十九件,角鍾四十五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鍾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鍾架通長十一點八三米;高達二點七三米。氣魄宏大,場麵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幹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鍾體大小,鍾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製係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鍾形與複雜的鍾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鍾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鍾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說法。
曾侯乙編鍾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鍾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製精美,花紋細致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鍾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中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 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隻要準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鍾進行複製。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鍾進行了鑒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鍾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 《胡笳十八拍》 、 《梅花三弄》 、 《瀏陽河》 、 《聖誕夜》 等中爍曲。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http://www.hudong.com/wiki/%E6%9B%BE%E4%BE%AF%E4%B9%99%E7%BC%96%E9%92%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