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巴赫( J.S.1685 ~ 1750)
聽音樂的人 , 大都始於貝多芬或是莫紮特 , 而止於巴赫。人們的良知裏 , 有一種美的基準是顯而易見的 —— 沒有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能說莫紮特的音樂不美 , 也沒有一個敏感的人可以不為貝多芬所打動。與震撼了一個世代的晚輩們相比 , 巴赫的音樂裏沒有貝多芬險峻的高山 , 也沒有莫紮特的鳥語花香 , 獨有一種生生不息、循環往複 , 乃至於曆久彌新的味道 , 一種神秘的深刻。
沒有貝多芬般的叱吒風雲 , 貌似平淡的巴赫有的是一種深刻的純樸和高貴的寧靜。在這個標新立異、不知所終的世界上 , 巴赫的音樂顯示了一種堅實、恒定的律動 , 一種不斷向前 , 無堅不摧的力量。那種不取悅世俗 , 不事雕琢的審美 , 真像是純釀的老酒 , 越久越淳。那種雋永源於他生命的 “ 普通 ” 。
巴赫是典型的德國佬。一個恩愛大家庭的家長 , 一個吃苦耐勞、不惜鑽研繁雜事情的 “ 小人物 ”, 天生的慈父和熱心的教育工作者 , 既是學者又是勞動人民。唯一的 “ 與眾不同 ” 是生在了一個音樂世家 , 於是就幹了一輩子音樂的活計。他的 “ 個性 ” 是他的宗教情感 , 他的 “ 偉大 ”, 乃是包容。從他創作的大量的世俗康塔塔 , 以及他演繹了幾乎歐洲所有民族的大小舞曲這些現象來看 , 巴赫最初的創作 , 像是在整理其他民族的音樂資料和改編前人作品。沒有日爾曼式的不斷的學習 , 沒有孜孜以求的改進精神 , 絕沒有 “ 天才 ” 的巴赫 , 同樣 , 如果沒有巴赫的研究和整編 , 所創立的十二平均律 , 貝多芬就是無源之水。
演奏管風琴是祖上的遺傳 , 管風琴的演奏激起了巴赫無窮無盡的創作欲望 , 也奠定了他複調、變奏與豐富和聲的思維方式。他自身無窮豐富的想象力和高深的對位技巧難以置信地結合在一起 , 再加上德國人沉穩的性格 , 使上述的複雜因素合理自然地交錯在一起 , 既有聲有色 , 又有條不紊 ; 艱深 , 而不空洞。形成了今天我們聽到的巴赫風格的洋洋大觀。
作為遐邇聞名的管風琴演奏家 , 巴赫的管風琴曲是天下一品。時過境遷 , 也許是鋼琴的發展滿足了後來的音樂家 , 也許是交響音樂淹沒了宗教音樂 , 音樂史上的管風琴一章竟然是巴赫一個人的天下。他的創作包括眾多的前奏曲與賦格、幻想曲、托卡塔和賦格、眾讚曲 , 還有三重奏鳴曲等等 , 數量之大 , 範圍之廣 , 在音樂史上蔚為奇觀。單憑管風琴曲一項 , 巴赫就足以欣慰地站立在世界上。
巴赫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新 曲式 , 即使是在雙目失明以後 , 內心仍然充滿新奇的發想。今天 , 我們全麵地研究巴赫 , 仍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驚人的事實 —— 巴赫的每一部作品 , 都風格鮮明 , 個性強烈 , 從不乏味、雷同。如果說 6 部《勃蘭登堡大協奏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 是後來所有協奏曲的初型 , 《音樂的奉獻》 (The Msical Offering) 和《賦格的藝術》 (The Art of Fugue) 是古典音樂的總結。如果說 , 《平均律鋼琴曲集》 (Well - Tempred Clavier) 是律學的裏程碑 ; 那麽 , 由雙合唱隊、雙樂隊以及兩部管風琴同時演出的宏偉史詩《馬太受難曲》 (St.Mattew Passion) 就達到了通貫古今的天國境界。
孤獨的巴赫已經翻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高山 , 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他的腳步。他的創作像一部詳盡、完美的音樂百科全書 , 為前人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並為後人展望未來。
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曆任多處 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後, 其創作才得到應有的尊重。
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讚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 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 教會音樂的規範,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複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 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並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意大利和法國 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洛克音樂發展的頂峰。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 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巴赫被稱為 “ 西方音樂之父 ” 。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 “ 康塔塔 ” 、若幹部宗教《受難曲》、 《 b 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創意曲集》、《古鋼琴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 《無伴奏奏鳴曲》、《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樂隊組曲》四首和大量管風琴曲及晚年所著 《賦格的藝術》一書。
傳世精品與巴赫家族
一、 巴赫在音樂律製方麵的巨大貢獻 —— 《平均律鋼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創作實踐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它是一部 劃時代的作品,是 “ 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 ” ; “ 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 ”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 “ 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 )。
《平均律鋼琴曲集》 (Well-Tempered Klavier, 共有兩部, BWV846~869 , BWV870~893) 是巴赫為了讓他的孩子們練習鋼琴而寫的。每一部各有 24 首,一首前奏曲 (Prelude) 與 一首賦格 (Fugue) 為一組。其前奏曲基本上是主調音樂,賦格則是複調音樂 . 平均律每一組依次為 C 大調、升 C 大調、升 C 小調 ….. 運用大小全調所創作。巴赫的平均律不僅是最早、也是最好的鋼琴練習曲,成為全世界琴童接受西方音樂的鍵盤學習教材,而且巴赫還賦予了平均律以獨特的藝術品質,至今仍是鋼琴大師們的必彈曲目。這不由使人想起唐詩宋詞,文字簡潔、意境深遠,既是藝術欣賞的經典,也是兒童背誦、練筆、作文的範本。《平均律》二百多年來哺育了一代代鋼琴家和作曲家成 長,它與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集》被稱作鋼琴家的《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貝多芬、李斯特、肖邦、古爾德等頂尖鋼琴家們都是在童年時代就熟諳此曲集,從而熟悉了演奏鋼琴的基本技巧、各種調性的色彩和傳達感情的方式。
平均律的第一首 C 大調前奏曲廣受人們喜愛。 C 大調前奏曲部分是隻有 36 小節長的短小樂曲,卻寫得精美絕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巴赫那種特有的靜穆、崇高的韻味。曲子聽起來似乎很簡單,技巧也不算難,習琴 2 年的孩子也能彈下來,但它卻經得起反複傾聽。音樂是由安詳的和聲開始:平靜的十六分音符,和諧的旋律如一涓細流潺潺流出,仿佛緩緩的在傾訴著什麽,那麽的聖潔、莊重、寧靜、明朗,宛若自心底發出的真摯的誠懇的祈禱,滿懷美好的期盼 …… 在如此這般內蘊豐富音樂的感召下,以致一百多年後的十九世紀,觸發了法國作曲家古諾的靈感,他以此曲作為伴奏,傾情地為它配上了一條同樣動聽的旋律,這就是人們熟悉的《聖母頌》。 ( by 無話不說 飽學秀才)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創作實踐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它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是 “ 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 ” ; “ 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 ”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 “ 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 ” )。
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 “ 中庸律 ” 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隻有降 B , F , C , G , D , A 等大調和 g , d , a 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製;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後,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還要徘徊很長一段時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 1722 年);晚年在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 1744 年)。
這部作品分兩集,每集 24 首樂曲,都以從 C 往上按半音關係到 B 為序。從 C 到 B 是 12 個音,每個音又都有大調與小調(即同主音大小調)兩種、# C 大調、# c 小調、 D 大調、 d 小調 …… 至到 B 大調、 b 小調。每首的曲名都是調名十前奏曲與賦格,如《 C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 …… 。
《前奏曲與賦格》這曲名,已經指明了每首樂曲是由前奏曲和賦格兩部分組成的。
前奏曲,也有稱為序曲的,都是 “ 開頭曲 ” 的意思。最初,前奏曲是 “ 正式曲 ” 之前由演奏者即興演奏的一段音樂,沒有固定的格式,也多半不能成為完整獨立的一曲,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的性質,後來才慢慢地成為獨立的曲式。到了巴赫手裏,前奏曲雖然仍保持一定的自由性質,如寫法上有自由對位的、有自由賦格性的、有主調和弦性的、有托卡塔性的,等等。但同時,巴赫的前奏曲本身也都是完整的藝術品,不再是從屬依附的段落。
賦格,是從外文音譯過來的名詞。原文本意是指 “ 追逐 ” 。用在音樂理論中是指以模仿手法為基礎寫作的複調音樂。模仿的方式有好多種,如嚴格模仿、同向模仿、反向模仿、擴張模仿、縮小模仿等等。複調的聲部可以從兩個、三個到六、七個甚至更多。曲體的規模也有大有小。所以,賦格曲雖然都以模仿為基本方式,應用當中卻是靈活多樣的。
巴赫的賦格曲,達到了巴洛克複調藝術的頂峰。技巧精美、豐富,藝術內容包羅萬象。正如俄羅斯偉大的鋼琴家魯賓斯坦所說: “ 隻要在《平均律鋼琴曲集》中,你就可以找到宗教性的、英雄氣概的、憂鬱的、雄偉的、哀訴的、幽默的、田園風味的、戲劇性的 —— 各種性質的賦格曲 ” 不然。《平均律鋼琴曲集》怎麽會被稱為 “ 舊約全書 ” 呢?
下麵,對其中的兩首做點提示,都是第一集的:
《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前奏曲的速度一開始就很快,而且雙手都是十六分音符。這樣馬不停蹄地奔馳了很長一段後,速度又變得更快,雙手互相模仿,使原已滾滾不斷的律動在雙手的追逐當中,更增加了緊迫感。又過了一段,才在一個 F 音上有所停歇,透一口氣。不過,一個不長的華彩性樂句很快又引回到開始的快速,喚起對開頭的回憶,最後經漸慢,牢牢站穩在 C 大三和弦上。
賦格是三聲部的,開頭主題從開始到第三小節頭一個音 E 是主題。主題剛剛陳述完,另一聲部立刻模仿,稱為答題,就是高音聲部,這裏隻引了開頭的五個音,你看,這五個音和主題開頭的五個音的節奏型、曲調音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這個答題要把整個主題模仿一遍,之後,再在第三個聲部模仿主題。在主題被模仿(即答題)的同時,原來陳述主題的聲部仍在進行,這仍然在進行的曲調稱為副題,在上個譜例中第三小節低聲部下行音階就是副題的開始部分,後麵省略了。主題、答題、副題的結合,構成了賦格曲的基礎。我們可以聽到,主題精巧而又親切,副題靈活而又詼諧,它們都與前奏曲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 D 大調前奏與賦格》。前奏曲也是快速的,右手也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不同的是左手並不與之並行競爭,隻是在每拍的拍點上點上一個音,這好象對右手的衝力起著一種克製作用,使之快速流動又不至偏離軌道。整曲聽起來樂思敏捷,迂回曲折,恰如娓娓而談,後來有些激動,在肯定的語氣中結束。
賦格是四聲部的。主題,速度穩重,從容不迫,它將先後在四個聲部上出現。這首賦格在後麵的展開當中具有主調的因素。當四個聲部匯聚成和弦式進行時,在有力的符點節奏中,產生出威嚴、堂皇、莊嚴的氣氛。
複調的欣賞,要注意不同旋律線的縱向結合。而賦格的欣賞,還要特別追逐各個聲部間的模仿關係。複調音樂的各種趣味,都是在這對比與模仿當中產生出來的。
關於前奏曲與賦格
“ 前奏曲與賦格 ”, 有時也稱為 ” 幻想曲與賦格 ”, 並非是古老的曲種 , 也非巴赫首創 , 菲舍爾的曲集 ”Ariadne musica” 可能是這種體裁的開山之作 . 此種體裁的起源 , 可能是自由的即興部分與賦格部分所交替的多段體 ” 炫技曲 ” 炫技曲的前驅是梅路羅 (Claudio Merulo, 1533-1604 年 ), 梅路羅的樂器體裁是把對位部分置於樂曲中間的三段體 . 後來 , 弗洛貝格 (Johann Jokob Froberger, 1616-1667 年 ) 等人把即興的第三部分極端的縮小 , 又把賦格的第二部擴大了 . 最後第三部被刪略 , 第一 , 二部分獨立分開而產生了 ” 前奏曲與賦格 ”.
前奏曲 : 如前所述 , 前奏曲原來是樂曲的即興部分 , 並無確定的形式 . 因此在巴赫的 << 平均律鋼琴曲 >> 中各個前奏曲個異其形 , 大概可分為三類 . 1 音型裝飾型 ( 例如 C 大調 ). 2 旋律型 (Kantilene), 在和弦伴奏之上 , 流動著美妙如歌的旋律 ( 例如 c 小調 ). 3 創意曲型 . 因為樂曲主題以對位方式運作 , 類似創意曲 ( 例如升 f 小調 ). 此種分類法隻是為了方便理解而已 , 有些前奏曲是難於歸類的 .
賦格 : 如前奏曲一般 , 其形態是變化多端的 , 不能一概而論 , 以下的分類也隻是方便理解 . 依照柯勒 (Hermann Keller) 的意見 , 全部二十四賦格可分為兩類 . 1 濃縮型 , 有較多次的主題間插 , 較多次地使用了主題的倒影 , 逆行密接合應等對位技法 ( 例如升 c 小調 ). 2 弛緩型 . 與濃縮型相反 , 除呈示部 , 全部聲部的發展是絕無僅有的 ( 例如 c 小調 ). 如前麵例舉的類例 : 升 c 小調和 c 小調的主題 . 升 c 小調的主題動態是極單純的 , 其上下行的音程距離僅有四度 ; 而 c 小調的主題 , 其節奏與音程則富於變化 , 旋律動態也較廣 ( 從高八度下行至主音 ).
對於賦格曲的分析理解 , 可從主題形態 , 聲部數目 , 發展方式等三個方麵比較對照而獲得 . 以下對各作品的解說雖未能詳盡 , 但基於上述觀點指出了聽者應注意的三個方麵 . 分析賦格的形式構造相對來說既複雜又枯燥的 , 而且由於分析者立場與角度不同 , 分析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 . 分析賦格曲的結構多半是專業音樂工作者的事情 , 這裏不再贅述
.
( 文摘是為了方便自己學習閱讀的)
( http://www.classical.com.cn/html/83/t-6683.html)
http://ask.koubei.com/question/1307092804089.html
http://www.catv.net/NR/exeres/0003cc88ydcrylobbqqyzusr/SpeInfo.asp?NRMODE=Published&NRORIGINALURL=%2fClassicMusic%2fCATV%2fClassicMusic%2fBaroque%2fMusicMan1%2fspecial48%2fSpeInfo%2ehtm&NRNODEGUID=%7b71E2E936-95E0-4E4F-8433-70168CE5831A%7d&NRQUERYTERMINATOR=1&cookie%5Fte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