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由巴赫想到的……(zt)

(2009-09-07 04:11:27) 下一個






巴赫一生勤於創作,留下傑作無數。其間類型紛繁,風格各異,體現出他多方麵的才華和不懈的音樂探索。在我聽過的一小部分裏,這部作品遠遠超出了無伴奏器樂曲本身的意義。在舒緩的旋律中,是溫和又嚴肅的個性,還有一絲不欲掩飾的憂鬱和沉思;在中速的行進裏,有著細膩內斂的情感和寬廣博愛的胸懷;而當活潑輕快的樂章響起時,那種樂觀的表達與堂堂正正、自信堅定的步伐又讓人忍不住合著它的節拍手舞足蹈起來。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創作出如此內涵豐富、深刻雋永的作品來呢? 事實上,光有天賦、技巧和閱曆還是遠遠不夠的。隻有當他同時有著虔誠的信仰、勤奮的工作、不屈不撓的生活意誌和對社會、家庭的強烈的責任感時,才使得這樣的音樂有了誕生的可能。巴赫,正是由於他的心胸使得他能夠每每用一串簡單的音符呼喚出一個完整的世界。

淚如泉湧,不一定是傷;汗如雨下,不一定是苦;笑逐顏開,不一定是甜。但是在音樂裏,內心是真正敞開了的。心情可以單純、可以複雜;或許獨立,或許依賴;也常常是各種微妙情緒的混合。 …… 好的音樂,賦予我們的生命以不同於任何生物形式的意義。它超越了生存、求偶和簡單審美追求的樂趣,可以說是集聲響的自然特性和人類的想象力情感於一身,表達上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

自由速度是相對於不變節拍而言的,所以這裏很有必要先看看節拍、可變節拍和不變節拍這三者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區分的。

精確而富有生氣的節拍,一直是各種音樂的演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宮崎峻執導的卡通片的配樂裏有,拉丁音樂熱烈的脈搏裏有,中世紀遊吟詩人的歌調裏有,牧歌、禱歌、兒歌、軍樂,不僅音樂學院和風月場所裏教授的各式古典曲目裏絕少不了它,連手機鈴聲和草裙舞表演的齊唱也不例外。 “ 打好拍子 ” 的確就是帶著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心走進任何一種曲目的首要一步。

為什麽拍子的作用如此突出呢? 因為節拍的循環特征,它本身可以被用來固定曲子的速度;而節拍的樣式又可以規範和豐富地表現音樂的風格和色彩(比如大家一聽到快三拍就會聯想到維也納華爾茲舞曲)。如此一來,速度和樣式都在記錄、整理和演奏上變得容易了,作品曲譜的可交流性也隨之增強。
極端細膩而又個性標彰的人類情感,使同一個人永遠不會在同一本曲譜上分兩次演奏出完全相同的旋律來,機械呆板的演奏隻會遭到人們的疏離和冷淡,否則大家都去聽 MIDI 音樂好了,誰的節奏感還能比電子合成器更精確?人類既具備感知自然界的和生靈律動的能力,又有著富於微妙變化的情感,這和節拍的起始作用相矛盾嗎?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音樂家們在音樂排練和大師課獨立輔導時常常提及 “ 音樂的呼吸 ” 這個概念,普通愛樂者往往忽視了欣賞時需要留心的這個細節(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是確定無疑的以直覺去把握音樂呼吸的)。簡單的說,是樂手如同演唱的歌手一樣,使演奏中情感與段落的起伏都聯係著自己的自然呼吸,這樣節拍也更自然,作品的紋理也顯得清晰疏朗,技巧控製也受益而更加準確自如。

進一個層次來講,樂手、歌者們如果硬性展示長段旋律中節拍的整齊劃一,那勢必破壞了聽者的自然呼吸。很難想象越是引人入勝的音樂,越是打亂了欣賞者自然調節的生理循環運動,事實上,它理應與我們的呼吸、心跳等生命韻律揉合得更完美才對。曾在柏林愛樂樂團擔任長笛演奏員的著名音樂家詹姆斯 - 蓋爾威就說過,赫柏特 - 馮 - 卡拉揚在所有這個時代的指揮家中最不平凡的地方就是 —— 別人都隻是從拍子入手,甚至隻重視拍子,而他能直接就去指導音樂的呼吸。當我們把這句話再同卡拉揚本人過去所講的 “ 不要沉迷於樂譜,那僅僅隻是一塊敲門磚 ” 聯係在一起,就能對音樂表達的控製和無限的追求具備更好的理解基礎。

我們已經過目了節拍的基本功能和實際出現,探討了 “ 純粹不變節拍 ” 的不可行之處,也初步勾畫了 “ 可變節拍 ” 在音樂家們再現完美音樂作品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到這兒,是不是開始說說 “ 自由速度 ” 了?

其實 “ 自由速度 ” 這個概念,長期以來僅在與極少數的演奏家、指揮家有關的評價和記述中得以出現。而能夠無懈可擊的把握它的人,無疑是難以爭議的這一領域的音樂代言人。在剛過去不久的 20 世紀的錄音時代裏,指揮家中僅有德國籍大師福爾特萬格勒,弦樂演奏家中僅有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小提琴家海菲茨、克萊斯勒,以及鋼琴家柯爾托、李帕第、裏赫特和霍洛維茨等,達到了這一水準並得到舉世公認。盡管大多音質古舊,今天他們錄製的有限的唱片仍然行銷不衰,遍及世界各地的唱片店和D版商行。

真正的自由速度,決不排斥基本節拍和段落節拍變化;但是 “ 自由 ” 的可能出現,卻從一個拍型之內、到小節之間、段落之間,聲部對位與銜接等等,完全不受限製,程度可以細微可以霹靂,或優柔纏綿,令萬馬齊喑,或剛毅雄健,使人熱血沸騰。自由速度適恰地融入了一些有限的自由音量的手段,可謂真正使我們的音樂思維得以解放,而心緒則完全跟隨樂韻的起伏展翅飛翔 …… 就如同每個人都對自己心中的信仰懺悔,而曆史上隻有聖奧古斯丁神父和盧梭兩個人的《懺悔錄》廣為人知一樣,隻有如此細致、真實和開放的自我審視,才能頂天立地昭示人生、人倫與人性的深邃和偉大。

朋友們,請用心聽一聽、想一想,那李帕第唱片 50 年代早期陳舊的就像瓦斯燈泡一樣的背景噪音,是不是完全遮擋不住他的樂思在鍵盤之上自由的歌唱

《走入〈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世界》

很少有一部鍵盤音樂作品能夠像《平均律》這樣擁有幾乎從不間斷地來自鍵盤音樂學習者、演奏家和聽眾欣賞的青睞。它不僅具有教學和表演兩方麵的長處,而且在音樂表達本身顯得更為豐富美妙,甚至任何一個願意潛心深入它的人還可以在當中找尋到很多籍著音樂的流動而帶來的藝術本身之外的體會和理解。在音樂進入唱片時代之後,僅有一些專門、或最為擅長演奏巴赫鍵盤音樂的鋼琴家、古鋼琴家完整地錄製過這部作品。更多的鋼琴家不僅沒有公開發行過自己的《平均律》錄音的任何一個片斷,甚至在已經功成名就的時候明確的表示不會去錄製它,因為難於確信其中詮釋的尺度並把握好細節處理。
《平均律》有 I 、 II 兩卷,每一卷有 24 對前奏曲與賦格曲。前奏曲好比一種主調風格占中心地位的主題宣示和鋪陳,也有人認為它是為演奏者彈奏後麵緊隨的賦格曲而做的 “ 舒展開手指所需的準備活動 ” 。賦格曲以前奏曲提供的主題旋律為發揮,利用賦格曲的曲式和多聲部並行的特性製造出奇幻而富有神韻的變化之美。通常在賦格曲中,變化的豐富容易使人感覺已經獨立成段,忽略了它和配對的前奏曲之間的關係。

第一卷的風格顯得比較古樸傳統,不僅主題莊重寧靜、極具一種思索的優雅和回旋的生氣,而且具體地體現在旋律發展變化的創作風格上擁有與《安娜 · 瑪格琳娜 · 巴赫的筆記本》、《創意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六首古組曲》(德國組曲)等廣為人知的巴赫鍵盤作品一脈相承的特征和美感。完成第二卷寫作時,巴赫已入不惑之年,這時他的音樂並未顯得老於世故,而是不斷地尋求著對複調鍵盤音樂進一步發展的探索和總結。第二卷作為銜接前期作品和《哥德堡變奏曲》、《音樂的奉獻》乃至《賦格的藝術》這些複調鍵盤王冠級作品的橋梁,引入了更多當時已經逐漸興起的主調音樂的元素和手法,既生動流暢,又新穎活潑,明顯使較為嚴謹的賦格曲很好的打開了情感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的曲目比第一卷增加了不少。

由於《平均律鋼琴曲集》這種持續不斷的巨大影響力,它與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集》被稱作鋼琴家的《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有趣的是,貝多芬的老師從他小時候開始就以《平均律》為主要的教學資料,而貝多芬也在青少年時代完全掌握了它,並且能夠公開演奏。之後,貝多芬教會了車爾尼,車爾尼又教會了李斯特,李斯特教會了克勞賽,克勞賽的弟子埃德溫 · 菲舍爾就是這種最為正統的巴赫《平均律》演奏風格在 20 世紀錄音時代到來後的直係傳人

http://www.zfwmw.com/article.asp?id=189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