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英文電影《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2003)- Sofia Coppola

(2009-08-25 04:20:14) 下一個





◆原  名:Lost in Translation
◆譯  名:迷失東京
◆導  演: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演  員:比爾·墨裏Bill Murray
      安娜·法瑞絲 Anna Faris
      斯佳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
      喬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類  型:劇情/喜劇
◆片  長:98 分鍾
◆上  映:2003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


劇情:
東京寂寞的夜空下,兩個失眠的美國人在酒吧裏相遇了。或許是眼底那份不自覺外泄的孤獨令這對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們在絕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來改變一切……

  鮑勃·哈裏斯,逐漸過氣的好萊塢影星,悲哀而無力地看著風華一點點逝去。愛情從婚姻中黯然退場,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盡。生命對他不再有任何意義,仿佛隻剩一具麻木的軀殼在茫然行走。哈裏斯來到東京拍攝一則威士忌廣告,他對這份工作毫無興趣。回到旅館,隻是一人枯坐,他並不是疲倦,而是徹底厭倦——不僅是對現在的生活,而是對生命本身。

  夏洛特,年輕美麗的大學畢業生,正當青春妙齡。她與一位攝影師結婚,陪丈夫來到東京,卻發現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幾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隻好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在城市裏閑逛,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遊蕩。她突然感到自己對這種狀態是多麽煩惱,而對丈夫又是多麽不了解。

  一對同樣落寞而沮喪的男女相伴潛入這座城市中,最終在生活隱藏的無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幕後

  不知是不是科波拉家族的人都有點王者之氣,似乎總要到導演的位置上體驗一把才行。連尼古拉斯·凱奇都去玩了一回。索菲婭·科波拉算是這些小字輩中做導演做得比較像模像樣的一位。

  自小就在父親科波拉的《教父》中當演員,耳濡目染地受到電影教育。她當了一段電影服裝設計師後,就到大學學習藝術。出來後開始自己導演電影,從短片到大獲好評的第一部長片《處女自殺》,至今已被認為是一部很能代表美國新人類的生活觀的影片。

  索菲婭過去的作品總是以年輕女性的視角顯示出自己的獨到之處,而這次她進入了一位中年男性的心理世界。她認為事實上片中男女主人公處於相似的人生困境中,無論是中年危機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樣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置疑,這種困境因處於他鄉而更得以激化。

  影片的靈感來自索菲婭20多歲時在東京的旅行,那段經曆令她產生許多感慨。比如她感到在異國突然遇到同鄉往往產生一種奇妙的親切感乃至激動,同時她發現陌生的環境中,很容易在午夜時分陷入對生活的檢視與思考中。而在東京抬頭就是布拉德·彼特的咖啡廣告更讓她有怪異的錯位感,這促使她直接給影片設定了好萊塢影星來拍廣告的情節。

  比爾·墨裏也是她想拍攝此片的一個重要原因,她非常欣賞墨裏的表演,並希望為他量身定做一個劇本,挖掘出他特別感性的一麵。

  影片全部在日本完成拍攝,隻用了27個工作日。對於這樣一部投資有限的獨立電影來說,簡直是一次冒險。實際上,索菲婭的劇組裏隻有8個美國人,其他都是在當地找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不會說英語。語言障礙以及風俗習慣、社會規範的限製都讓影片拍攝困難重重。索菲婭認為日本文化的核心就是尊敬、禮貌與榮譽,所以她盡力通過表現出對日本文化的尊重來克服阻礙。她希望影片的操作方式更具日本風格,而不是把美國的一套照搬過來強加給日本的同仁。她清楚地記得一次租借一家旅館拍攝,約定是借到下午四點,她們僅超過時間10分鍾就被店主斷了電,負責安排外景的日本工作人員也感到這是對他的嚴重失信和不敬。

  索菲婭特別強調以一種流動的方式表現東京,她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就如同一係列快照。他們很多時候沒法組織大規模外景拍攝,隻能利用輕便攝影機在運動中捕捉城市的斷片,不少鏡頭其實都是在街頭偷拍。但是與當下普遍使用DV的潮流相反的是,索菲婭堅持要用膠片拍攝,因為她覺得隻有膠片方能拍出那種記憶中的浪漫色彩,膠片賦予電影以距離感,而DV突出現場直擊效果。

  索菲婭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表達她對東京的熱愛與懷念,在她看來,人生總會經曆那樣的迷失時分,也會有男女主人公那般美妙的邂逅,都不能永恒,卻會對生命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索菲婭與斯派克·瓊斯的婚姻曾經也是好萊塢名噪一時的才子佳人配,但如今這段關係已告破裂。所以也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她對自己當下心境的書寫,多少帶有自傳色彩。片中那位因丈夫隻顧工作而完全被拋在一邊的年輕女子似乎就是索菲婭本人的寫照,自從她和瓊斯相愛以來,這位大忙人幾乎是馬不停蹄地接下一個又一個的工作。或許就如同夏洛特一樣,她漸漸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隔閡,從而引發了對自己生活的重新認識與定位。

  在她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中,索菲婭·科波拉取得了跳躍式的進步。
  這部情緒化的影片有一股自然的幽默感,來自“美國人在東京”的差異性情境造成的文化衝突。事實上影片還有第三位主人公,那就是東京和它所代表的日本文化,或許更確切地說,是索菲婭·科波拉眼中的日本社會。在這裏,她是用日本,這個陌生的國度強化生存的孤寂感。那種身處異鄉、難以與周圍的環境取得有效溝通的境遇將人的永恒孤獨具像化了,與周遭現實仿佛脫節般的疏遠感突顯出一股不知所措的迷茫。索菲婭是如此精確地抓住了當代人靈魂深處的失落,輕輕觸動每個人心靈中最柔軟脆弱的部分,牽引出所有被隱藏的孤寂與傷感……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06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