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聽】鋼琴: 抒情浪漫小品4首Plus1. 貝多芬《致愛麗絲》Für Elise 2. 芭達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禱》 3. 李斯特《愛之夢》 Liebestraum 4. 德彪西《月光》 5. 肖斯塔科維奇《浪漫曲》Romance選自電影《牛虻》組曲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6894142.m3u 大家都愛聽鋼琴浪漫曲,很多曲子在快遞也是一再被上傳,大家還是愛聽,說明其生命力的強盛。鋼琴小品雖比不上交響曲或其它大作品來得深刻,但它們的優美程度卻一點也不示弱。這些作品往往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心情,因而,滲透著靈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旋律簡單易記,流傳極廣。 我最早接觸到的鋼琴小品,包括《致愛麗絲》和《少女的祈禱 》等。這些作品現在仍然愛聽,不像《天鵝湖》裏的曲子或斯特勞斯的舞曲,已經不大想聽了。 ==《致愛麗絲》Für Elise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為數不多的鋼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發表,樂譜發現於1867年。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名叫苔萊塞·瑪爾法苔伊的十七歲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單純技巧淺顯,顯然是為了適合於初學者的彈奏程度。發表以後,不脛而走,幾乎成為初學者必彈的曲目之一。 樂曲以回旋曲式寫成,環繞基本主題,有兩個對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帶有莫紮特風格的明朗、歡樂情緒的音調,在C大調上呈現;其二則建立在低聲部的6音持續音上,色彩暗淡,節奏強烈,表現了孩子氣的煩惱情緒。但這兩個插段都比較短小,通過一連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開始時那個樸素的旋律,從而構成一個表現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人們都比較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兒。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裏。貝多芬逝世以後,在他的作品目錄裏也沒有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了。 《獻給愛麗絲》基於一個純樸而親切的主題,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裏先後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地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芭達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禱 》
有人曾注意到:在外國著名作曲家裏,女性很少,情況確實是這樣的,而鋼琴小曲《少女的祈禱》的作者是我們所知道為數不多的女作曲家中的一位。 《少女的祈禱》的作者芭達捷芙斯卡是一位波蘭青年作家和鋼琴手。她於1838年生在華沙,1861年就逝世了,才活了23歲。《少女的祈禱》這首鋼琴小曲,是她在18歲時的少作。1856年,二十二歲時在各地出版。 芭達捷芙斯卡並未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她隻是一位業餘的青年作曲家,曾創作過一些鋼琴作品,例如《小茅屋的回憶》、《甜蜜的夢》、《友誼的回憶》等,其中《少女的祈禱》這支曲子使她一舉成名。這支曲子,不僅流傳於波蘭和歐洲各國,在美洲、亞洲、非洲和太平洋各國也廣為人知。 《少女的祈禱》這首鋼琴小曲是基於一個美麗的主題用變奏曲式寫成的。它不僅曲調優美動人,還帶有一種虔誠和質樸的情感。樂曲是A大調,4/4拍,行板。開始,有四小節前奏,它用帶有裝飾音的下行音列模擬宏亮的鍾聲。在一個短小的停頓之後,呈現出這首樂曲的主題。為了給人加深印象,這個主題反複了一遍。主題後麵有四個變奏。第一變奏,右手加有許多裝飾音,顯得十分華麗,但伴奏部分則比較規矩;第二變奏主題移動左手,在中音區演奏;第三變奏,主題仍由右手擔任,它和第一變奏有些近似的地方,但某些音型上有變化;第四變奏用八度音來演奏三連音,感情比較激動。 上麵談到的四個變奏,前三個變奏都有反複,第四變奏隻有八小節,沒有反複。它把樂曲推向高潮,最後用一個主和弦的長音結束全曲。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3&postID=30361 趙鑫珊1938年出生於江西南昌,6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曾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哲學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32本,近600萬字。 主要著作:《科學·藝術·哲學斷想》《貝多芬之魂》《莫紮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築是首哲理詩》《人類文明的功過》 趙鑫珊集哲學家、文化學家、文學家於一身,融藝術、自然科學、哲理於一體,以其深厚的底蘊和學養,感悟人生,沉思生活,剖析社會,解讀自然,並嫻熟於東西方文化的比較、透視,給人以深沉之感、振拔之氣,極具感染力。 《少女的祈禱》是一位波蘭女作曲家巴達爾澤夫斯基卡18歲時的作品,樂曲中充滿了宗教情緒,對於一些年輕的女孩來說,對於她-作曲家本人身世的了解和她的當時心情的了解也是聽懂這首曲子的關鍵,當年的趙鑫珊就談到了當年他對這首曲子的感覺。 在趙鑫珊的散文中,作者表達了對這首曲子,給予他心靈所造成的衝擊是何等的強烈,而且對於作者來說幾乎是他三十年來的一種精神支撐,趙鑫珊先生說這首《少女的祈禱》,在他生命的記憶中是清晰的,他說:這是他思想上的心靈上的樂曲,而且經常在生活中出現,並給予他一種心理的慰籍。說它是:秋風郎月、宇宙澄清、上下天光、竹影搖動的情景中才可以有的,因為音樂可以讓龜裂的心田接受這種甘露。而且多次蕩滌了他自己靈魂的塵垢,而且作者甚至承認,在他的“少年維特煩惱”的年代,這首曲子所給予他的情緒所給予他感情的皈依,理想的依托,愛欲的升華。而且作者還不乏具有哲理的作出這樣的定義-“藝術世界最深刻的定義之一正是愛欲受壓抑的升華。” 可是當下有誰會有這樣的情調來對這首由少女來寫少女心情的曲子,充滿了這樣多的情感的積澱,並在了解了巴達爾斯基卡的身世之後,再來傾聽這首曲子呢?當然,能夠走進一位音樂家心靈深處這是了解樂曲最好的方式。 人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情欲的驅使下的感覺。而像現在說處於一種情感情調的感覺,而不是相互要產生誘惑的情感微瀾,或是說它有些曖昧也好,說它是充滿了一種異性感覺的情趣也罷。人們現在是太需要這種心靈相互間的慰籍了,而這些似乎無法與成熟而務實的老婆共享。 少女的感情,最能打動成熟的但是沒有彌滅情欲的男人,隻有成熟的男人和清純的女孩所釀造的刻骨銘心情感,才是可以跨越時空的,而這些也是可以超越情欲的。 當下,趙鑫珊所說的《少女的祈禱》,其實是十八歲的巴達爾澤夫斯基卡的祈禱,比起教堂裏的儀式,他更喜歡這種徹底藝術化的祈禱。因為它比煙火繚繞、燭火和十字架更能在他心中激起一種憧憬,對某種神秘的、飄忽不定的、既崇高又莊嚴的東西的憧憬,使他的心中又光亮又溫柔。 ==李斯特《愛之夢》 Liebestraum
李斯特於1850年將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編成的三首抒情性鋼琴曲,題作《愛之夢》。其中以第3首降A大調最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愛之夢》,指的就是這首樂曲。 原歌詞由德國詩人弗萊裏格拉特(1810-1876)作,名為《盡情地愛》,其歌詞大意是: 愛吧! 能愛多久,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訴的時刻快要來到了。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 隻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隻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得盡你所能, 教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 還願你守口如瓶: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 天啊! 本來沒有什麽惡意—— 卻有人含淚分離。 李斯特根據這首詩創作的樂曲,並沒有局限於歌詞提供的內容。原詩的情調低沉,表現了生離死別的傷感情緒,而鋼琴曲的形象卻煥發著充沛的熱情。本曲流傳較廣,並被改編為管弦樂曲以及小提琴或長笛的獨奏曲等。 李斯特(Liszt)的《愛之夢》(三首夜曲),作於1847年,鋼琴獨奏曲。正如副題所示的,這三首小曲頗具肖邦的“夜曲”風格。但此三曲並非一開始就為鋼琴而作,而是李斯特為德國浪漫派詩人弗萊裏格拉特的第二部詩集《瞬間》裏的著名抒情詩《愛吧! 你可以愛得這樣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的聲樂曲譜。因此,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點放在旋律上,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原詩的理解。 這三首小曲中的第3首最為有名,直到現在仍然是各種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曲目。這首曲子通常被稱為《愛之夢第3首》(Liebestraum No.3),為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6/4拍。開頭的甜美的旋律貫穿整個樂曲,優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氣氛。 ==德彪西《月光》 這首小曲是德彪西從1890年開始寫作的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一首。 《貝加摩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後曆時十五年,可見這一組曲的寫作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推敲。這一組曲不但旋律優美,而且運用了色彩極其豐富的和聲,顯示出德彪西已逐漸走向他自己所創立的“印象派”。組曲的曲名來源於德彪西留學意大利時,對意大利北部貝加摩地區的深刻印象。 這是德彪西那獨特的個性逐漸進入成熟時期的過渡性作品。 月光是《貝加摩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這是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為大眾化的一首,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複更加深了這一印象。接著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仿佛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 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被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稱為“偉大的夢境畫家”,他的音樂如夢幻一般閃爍光與色彩。當代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德彪西想把我們迷住,而不是讓我們感動。”但我認為他隻說對了一半,因為當德彪西的音樂將我們迷住的同時,我們就已經被感動了。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法國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他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從小喜歡音樂並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他在學習期間,由於對學院教學方式的不滿而常常打破常規,創作出一些新奇的不合乎當時規範的作品,為此他的和聲學課程沒有及格,但他的合唱作品《浪蕩兒》卻獲得羅馬大獎。由於受到象征主義詩歌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即印象派音樂風格。德彪西的作品以詩、畫、自然景物為題材,避免文學性的敘事,借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表現感覺世界中的主觀印象,暗示多於直率的表達。德彪西一直努力把詩歌的意境美和繪畫的色彩美融進他的音響中,致力於用最簡潔的樂思來清楚地表達他的思想。他在創作技巧上大膽創新,如使用不加解決的不協和音、平行運動的和弦、全音音階、中古調式、不尋常且易碎的樂句、極端的半音階等,正是這些獨特的創作技法和作曲家大膽創新的思想以及獨到的審美能力和聽覺能力,開創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音樂風格——印象主義音樂風格。 德彪西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間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這位作曲家驚人的獨創性與深厚的藝術涵養。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的代表作品《月光》是作曲家德彪西於1890年創作的《貝加莫組曲》(包括《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葉》)其中的第三曲,根據法國詩人魏倫的詩而寫成。《月光》以輕柔的筆觸、恬淡的色調以及詩意的柔情,繪聲繪色地勾劃出一幅夜色茫茫、詩人望月詠懷的絕妙圖畫。以“月光”為主題的作品屢見不鮮,但德彪西那細膩精致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和聲描繪以及變幻無常的節奏音型處理卻是別具一格。 在《月光》中,德彪西的創作手法打破了許多常規,如各種音程的平行進行、不協和音的大膽自由的運用等,他用飄逸的音響進行了新的和聲化合,使一切都融化在光與色的印象中。《月光》整首樂曲從頭到尾都極富有表情,非常空靈精致。在演奏技巧方麵,要突出清秀明朗的高音(但不能太高昂),捉住幻化細微的中聲部及和弦、雙音,還要保持住溫和持久而不沉重的低聲部,同時要求演奏者具有豐富的感情、想象力以及控製自如和恰到好處的激情。 第一樂段(1~26小節):《月光》的調性是降D大調(中間作了一次短暫的變調),為9/8拍子。該曲由弱拍開始,低、高音區先後出現兩組同樣的三度音程旋律,低音區背景保持,第2小節兩個聲部都有小小的變化,剛好形成一個減減七和弦。第1小節的雙音重複為旋律的發展鋪造了一個幽靜、淡雅的環境,而接下來出現的減減七和弦使音響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仿佛月亮才剛剛升起,靜靜地若隱若現。到第9小節又與開頭一樣,這時高音區由三度雙音擴開為八度音程,中音區也漸漸展開,不太協和音程使音響更加豐滿,更具表情,在演奏時力度要強一點。到第15小節,旋律起了戲劇性的轉折,由明淨的高音區直接跳到低音區,以重複八度為背景,中音區和高音區以對位和弦進行。 德彪西在旋律中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音程平行進行,各種性質的和弦輪流交替進行,音響色彩奇異動人,仿佛一陣夜風吹過,空中霽雲飄舒,星光浮動,天地靜寂,唯一皓月悠悠上升,好一幅美麗的夜景圖畫!德彪西是最早把畫變成音樂的作曲家,他具像描繪很巧妙,發揮了音樂的一種描繪功能,同時他又是直接地拿音樂當畫筆畫顏色、畫光線、畫感受的傑出的音樂畫家。 第二樂段(27~36小節):開始用三度、六度上行琶音交替模進,意思是稍微活躍點,恰到好處的三、六度琶音增添了綿綿不斷華麗流動的氣氛,偶爾的臨時變音更增添了奇異不凡的神秘色彩。主旋律稍稍隱沉些,顯得悠長飄渺。 第三樂段(37~42小節):此樂段調性起了變化,並展開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奇妙畫麵。德彪西在《月光》中對光色的描繪是很特殊的,他不是在描寫光線和色彩的本身,而是一瞬間所感受到的光線和色彩給人的瞬間反映,所以它的顏色不是一種凝固的顏色,像中國國畫裏的不斷變幻的黑,我們欣賞它時不要隻看到黑白兩種顏色,它的墨色其實一直在變,正如德彪西的光線和色彩一樣不是凝固不變的。在這個瞬間你能感受到的光和色,馬上能變化成為別一種感受,類似於透過雲彩的月光,有時月光被雲遮住了,你看見的是折射過的月光;有時看到的是沒被遮住的完整月亮;有時看到的是透過不規整的淡雲露出的一點殘缺的月光,這樣的光不是直截了當的凝固的光,而是一種閃爍不定、搖晃變幻、忽明忽暗、忽隱忽現的光,這是光感。 ==肖斯塔科維奇《浪漫曲》Romance選自電影《牛虻》組曲 電影《牛虻》組曲,作品97號 Suite from the music to the film “The Gadfly” Op.97
ⅠOverture序曲Ⅱ Contradance對舞 Ⅲ Folk feast民間節日 Ⅳ Interlude幕間插曲 Ⅴ Waltz“Barrel-Organ” 手搖風琴華爾茲 Ⅵ Galop 加洛普 Ⅶ Introduction前奏曲 Ⅷ Romance浪漫曲 小提琴獨奏:潘寅林 Violin: Pan Yinlin Ⅸ Intermezzo間奏曲 Ⅹ Nocturne夜曲 Ⅺ Scene場景音樂 Ⅻ Finale終曲 蘇聯電影《牛虻》是根據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牛虻這個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忠貞不渝的人物,已經永遠活在了革命時代的蘇聯與中國青年心中。與此同時影片的配樂更是為深化作品的主題作出了無法替代的貢獻,它不僅很好地配合了影片的時代背景,更以極具戲劇特征的表現力賦予影片一種俄羅斯式的深沉氣質,劇烈的反叛性、溫暖的人文關懷交織出具有崇高精神的悲劇氛圍。配樂共分十二段,一:序曲 大提琴的齊奏象征著革命的主題,情緒濃烈熾熱,隨著旋律線的不斷上揚,最後在歡歌中達到高潮。二:對舞 這首精致的宮廷舞曲背後卻流露出一股空洞惆悵的茫然,配合著一些所謂 “革命家”們於舞廳歡場中高歌自由、救國的“歌曲”的畫麵,肖斯塔科維奇用辛辣諷刺的手筆揭開假革命家的麵紗。三:民間節日 活力四射的旋律中奔馳著熱那亞民歌的元素,配器色彩豐富。四:幕間插曲牛虻被捕,音樂在這裏詮釋出撩人心魄的不安,陰森的監獄中回蕩的和弦仿佛是深深的嘲弄和憤怒。五:手搖風琴華爾茲 短小、結構完整勻稱,恰似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光,最後被陰霾遮沒,宛若從沒有出現過一般。六:加洛普 輕快、活潑的德國舞曲,明麗的旋律像是在互相嬉戲,沙龍氣息濃鬱撲鼻。七:前奏曲 旋律線氣息悠長,仿佛對美好平和生活的渴望。八:浪漫曲 小提琴滿懷憧憬和溫情的獨奏雖然始終是緩慢的,卻仿佛具備吞噬一切的力量。九:間奏曲 宏大的管風琴教堂彌撒曲被肢解成了針腳細密的管弦樂,蒼涼肅穆的音樂似乎為黑漆漆的教堂照入一層薄薄的聖光。十:夜曲 在極富歌唱性的旋律中,你似乎能聽到嚶嚶而泣的哭聲,看到那始終純白、深藍的形象。十一:場景音樂:配合著“牛虻”遒勁有力口號聲,定音鼓和大提琴用強烈的快板奏出氣勢雄渾的音響,誇張的音樂線條彰顯出無窮的感染力。十二:終曲:暴躁的音調描繪出奧地利侵略者的形象,革命主題開始錚錚作響果斷且堅定,音樂刻畫出人們從恐懼到堅毅的心理變化過程,最後將序曲中革命與抗爭的主題升華。 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在有聲電影一問世便積極投入到電影音樂的創作中,並終身不渝。其中,1955年為電影《牛虻》(The Gadfly)配寫的電影音樂,是最著名的。1955年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牛虻》,雖然它被當作培養革命英雄主義的好教材,印數累計達百萬,但據說作者伏尼契晚年在美國窮愁潦倒,多虧中文版的近萬美元版稅才維持了生活。不過這部電影的導演範齊美爾、主演斯特裏仁諾夫都是當時蘇聯電影界的大腕,但是現在這部影片幾乎也像伏尼契一樣被很多年輕人遺忘了,但剩下的肖斯塔科維奇的配樂卻經久不衰。就連官方版本的蘇聯科學院《電影史綱》也這樣說:影片《牛虻》是不均衡的肖斯塔科維奇譜寫的充滿緊張激情的,很有氣魄的音樂是影片最優秀的亮點。 在這部《牛氓》的電影配樂中,有一段《浪漫曲》(The Romance)美得出奇,它出現在影片一開始:那就是,牛虻和蒙台利尼主教談論熱那亞的青年意大利黨人的時候。隨後,在父子獄中相會的一段戲中,這段旋律再次出現。這首《浪漫曲》竟然在西方風行了好一陣子,成為音樂會上熱門的安可曲和小品唱片上必備的招牌曲,後來還被冠以俄羅斯冥想曲的雅號。的確,小提琴獨奏和樂隊的形式,和馬斯奈的歌劇《泰伊絲》中的《冥想曲》十分相似,旋律非常的優美。這首曲子是如此的出色,以至於70年代被英國人引用到BBC一部描寫東西方冷戰時期間碟案的電視劇中,作為蘇聯主題出現,進而成了在西方流行的名曲。
|
• | 【不能不聽】交響曲極品: 柴可夫斯基“悲愴” |
• | 柴科夫斯基 |
• | 【不能不聽】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
• | 【不能不聽】交響曲: 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合唱(2) |
• | 【不能不聽】管弦:巴赫-*綿羊吃草*G弦詠歎*等7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