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哈恰圖良的芭蕾雙人舞<斯巴達克斯>(柔板)簡介 by 南極人

(2008-07-24 14:37:01) 下一個
該視頻為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The Bolshoi Ballet)1993年的演出版本,片長:
100分鍾。由當年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尤裏·格裏戈洛維奇(Yuri Grigorovich)根據原舞編導
伊凡諾夫的演出版本重新編排


哈恰圖良的4幕芭蕾舞劇《斯巴達克斯》由沃爾科夫撰腳本,雅克布森編舞,作於1953年,
1956年首演於列寧格勒。在創作舞劇之前,哈恰圖良於1943年就作過3套組曲,哈恰圖良自己1962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版。
《斯巴達克斯》介紹:
蘇聯時代的芭蕾雖然以《灰姑娘》和《羅密歐與茱麗葉》最為著名,但是真正引起
西方世界震動的卻是《斯巴達克斯》(Spartacus)。
對曆史稍為涉獵的人都知道斯巴達克斯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奴隸,他於公元前73至71年
領導奴隸起義,但最後被羅馬將軍克拉塞斯(Crassus)所鎮壓。他的故事曾於1960
拍成電影,由柯克?道格拉斯主演,演員甚至還包括勞倫斯?奧利佛和查理斯?勞頓等,
當年轟動一時。但在此之前,列寧格勒的基洛夫芭蕾團已經把這段曆史題材以芭蕾
的形式搬上了戲劇舞台,由哈恰圖良(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作曲,雅各
布森(Leonid Yacobson)編舞。1958年莫斯科大劇院(Boldhoi Theater)以同樣的音
樂重新編排,並且到西方巡回演出,蘇聯男性舞蹈員在哈恰圖良亞美尼亞豪邁風格
的樂章下展現出的精湛功力令整個西方世界歎為觀止。
哈恰圖良的第三部舞劇《斯巴達克斯》創作於1950-1954年間, 自誕生就被譽為新
古典主義的傳世之作。舞劇講述的是:古羅馬角鬥士斯巴達克率領奴隸起義,推翻
了殘酷統治,最終遇到奴隸主血腥鎮壓的壯烈史詩性故事。為了寫好這部舞劇的音樂,
哈恰圖良曾多次前往意大利羅馬去體驗與感悟古代角鬥士在競技場中人獸大戰的遺
風,這使得他很快便從中找到了創作舞劇音樂的靈感、基調與適合的節奏及旋律。
舞劇《斯巴達克斯》於1956 年12月7日在基洛夫歌劇院首演大獲成功,此後哈恰圖
良則又因它的聞名而兩次獲得前蘇聯政府所頒發的最高獎賞"列寧獎金"。時至今日,
作曲家哈恰圖良雖然已經故去多年,但這部舞劇卻仍然以它旺盛的生命力而遍演於
世界舞台。


(附芭蕾欣賞逸文)

芭蕾(Ballet)一詞,源自意大利文Ballare,意思就是跳舞,專指
“足尖舞”,是歐洲古典舞蹈的一種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因常以這種舞蹈來敘
述表演故事,而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演出形式。1772年,查理·狄德羅(C
harles Didelot)在法國大百科全書中說_“芭蕾係用跳舞解釋行動
……特別要求劇場性的賞心悅目……”
芭蕾藝術孕育在意大利,誕生在17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18世紀在法
國日臻完美,到19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芭蕾在近400年的
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_流傳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都努力
發展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出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
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
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期,
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
895)這“三大舞劇”為首的一大批經典劇目,從而促使人們形成了“舞劇是舞
蹈的最高形式”的觀念。
欣賞芭蕾有學問
傳統的欣賞思路,要求觀眾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劇場,以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和煩惱統統留在劇場的大門外,然後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劇場這樣一個非常特
殊的審美場。現代欣賞思路認為,劇情到底是怎麽“寫”的無足輕重,芭蕾舞劇說
到底,還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否則,怎麽解釋芭蕾舞劇中的主演們在跳完雙
人舞後,甚至在跳完其中的變奏後,便向觀眾頻頻施禮的現象?
在欣賞芭蕾的過程中,“第六感覺”──動覺應該是觀眾最重要的工具。假如你真
的不懂如何去欣賞芭蕾的話,那就什麽也別想,隻管走進劇場,從“感覺”芭蕾開
始做起好了。因此芭蕾觀眾最好輕裝上陣,兩手空空,以便能夠隨時對芭蕾舞者的
動作做出自己的、自由的、鬆弛的和即刻的動覺反應和理解。
名人與芭蕾
法國文學家巴爾紮克認為:“芭蕾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他的話可謂言簡意賅,主
要是從芭蕾舞者的苦樂生涯出發,並借助於文學家的語言,一語道破了許多獻身於
這門藝術的芭蕾舞者的生活真諦。
19世紀最著名的芭蕾女明星──法國人瑪麗·塔麗奧妮據說每天堅持刻苦練功不
輟,總要累得動彈不得,被傭人抬回家去才算完。20世紀最著名的芭蕾女明星─
─俄國人安娜·巴甫洛娃臨終前隻留下了一句催人淚下的遺言:“把我的天鵝裙準
備好!”
芭蕾,對於視其如命者來說,離開了芭蕾,她(他)們的存在便失去了意義,她們
的個體形象便會立即失去奪目的光彩。
英國詩人、批評家、戲劇家,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T·艾略特認為:
“芭蕾是一種具有廣泛適應性的禮拜儀式。芭蕾是有價值的,因為它不知不覺地卷
入了一種永恒不變的形式之中;它又是沒出息的,因為它隻關心那種曇花一現的內
容。”
蕭伯納“半夜學舞”
作家蕭伯納的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半夜學舞”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蕭伯納
在倫敦愛爾漢布拉劇院觀看著名演員文森蒂的芭蕾舞演出之後,曾有過如此奇妙的
經曆:
在盡興歡樂之後,走到家門口時,發覺費茲羅依廣場空無一人,於是禁不住想學著
文森蒂的樣子,單腿旋轉一大圈……體會到非常難跳。當我第14次跌倒時,被一
個在廣場上巡邏的警察扶了起來,他問:“你在這裏幹什麽?我已經注意你好幾分
鍾了。”我熱情地、滔滔不絕地對他解釋了一番。警察遲疑片刻說:“你幫我拿一
下帽盔,我來試試這有什麽難。”不一會他在碎石上跌了個狗吃屎,褲子撕破,鮮
血直流,但仍不甘心。他說:“我不會敗陣,剛才是衣服把我給絆倒了。”於是他
把上衣搭在欄杆上又開始跳起來……直到清晨四點鍾的樣子,這位警察才學會連轉
兩個圈而不會摔跤。後來巡官來了,他厲聲斥問這位警察:“難道這是忠於職守的
表現?”剛學會跳舞的警察壯了壯膽說:“我承認不是,不過你肯定不會跳舞。我
敢拿金幣和你們打賭。”巡官禁不住誘惑,竟也跳起舞來。我這時正以剛學會的舞
姿在他麵前旋轉。約半小時後,他們才稍有長進。這時一個送牛奶的男孩子和早班
的郵差經過這裏,也和我們跳起來。那送牛奶的孩子不幸摔斷了腿,我們三人隻好
把他送進醫院……回到家裏,我已精疲力竭,幾乎爬不上床去。這一切或許是愚蠢
可笑的,但凡親眼看過文森蒂表演的人,決不會為此感到吃驚。
有人說蕭翁的這段鮮為人知的經曆,正好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俏皮的自嘲,超
常的幽默感。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