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作品全集
(2008-04-26 03:39:38)
下一個
【專輯介紹】
1999年是偉大作曲家肖邦逝世150周年。 DG公司出版了9卷共17張肖邦作品全集。這是迄今為止一套真正的全集,雖然以前魯賓斯坦、弗朗索瓦、阿胥肯納齊和奧爾森等都出版過“全集”,但是隻能稱為準全集,因為最多也隻不過包括了肖邦的全部鋼琴作品。而套全集除了全部鋼琴作品,另外一些平時較少見的作品也一並收錄其中。包括肖邦的室內樂及藝術歌曲,而其中藝術歌曲則是專門為了這套專輯而錄製。
這套專輯中的許多錄音DG公司已經發行過,參與大師眾多,但在版本比較方麵則見仁見智。其中Argerich,Pollini,Barenboim,Arrau等肖邦大師的加盟自然是眾望所歸。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爭議頗多的版本,如Jean-Marc Luisada演奏的瑪祖卡。既不同與Rubinstein的波蘭肖邦,也不同於Cortot指尖音色變化多端,如夢似幻的法式肖邦。也許這版演奏缺乏自己的風格,但整體上並沒有折損這套專輯的水準。DG的金字招牌,大全集的曲目收錄,經典的演繹,無疑這套全集值得樂友收藏。
【作曲家介紹】
弗雷德裏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係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
肖邦的創作1810一1849
肖邦的創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係。肖邦的創作生涯延續了三十餘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1)華沙時期(1830年前);(2)巴黎時期(1831—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情緒的基調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曆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作品的基調,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於華麗,甚至纖弱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後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裏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1)以及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這象征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自己去進行創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的特性;既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但又是經過精心加工和藝術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並且也是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這前後的區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式的特點。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生的c小調練習曲、a小調及d小調前奏曲標誌著這一驟變的發生。在巴黎陸續寫成的第一諧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範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係,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階級的評論家隻看到或隻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麵,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隻有一位民族戰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衝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並不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例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1)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複交替出現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容表現所決定的,是有機整體發展,演奏的結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仿佛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誌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說,最後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鬱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範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曆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係,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