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由英國戲劇鬼才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導演,資深電影編劇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英譯歌詞的電影版莫紮特歌劇《魔笛》,
《魔笛》究竟有何魅力?此劇是莫紮特最後的歌劇,但它並非以意大利文寫作、給當時上流社會看的“歌劇”,而是以德語演唱並含對話的“歌唱劇”。電影以自由改編後的英語演唱,精神上而言並未離開《魔笛》。由於《魔笛》劇本作者史卡奈德(J. E. Sehikaneder)和莫紮特都是共濟會(Freimaurer)成員,此劇也因而隱含共濟會的宗旨與對當時政治的批評,過多的暗示和理念宣傳雖導致《魔笛》情節發展不合邏輯,卻也利於導演在不悖原作精神下整理改編。布萊納將場景從古埃及拉至一次世界大戰,細心剪裁下盡展老練的戲劇功力,確實提出成功的改編成果。
但《魔笛》的精神是什麽呢?雖然史卡奈德在劇中多所諷喻,但莫紮特的音樂仍然一本初衷。他雖能不留痕跡地融會各種風格,以刻劃入微的心理描寫為劇中人譜下最適合的旋律。然而,無論劇中人是正是邪,是好是壞,莫紮特永遠隻描寫而不“批判”。他不是不能看出劇中角色的問題,也不會傻到不知道劇本的確有“壞人”,但莫紮特總能站得更高一點,看到所有“惡行”背後的無奈與痛苦,知道所有誇張、脫序、殘酷、無情,其實都有深沉的人性因素。他真正憐憫劇中人,博愛地給每一個角色優美的旋律,讓他們真實唱出自己的故事與生命。電影版真正懂得莫紮特的心,除了鞏固愛情主線,在夜後與大祭司薩拉斯托的角色設定上也更為合理,讓《魔笛》除了諧趣更能令人感動。
即使寫作《魔笛》時已貧病交迫,身處絕望之中的作曲家仍然譜出明朗澄澈的樂想,而《魔笛》也終成莫紮特一生寫照,以無與倫比的天才將飄搖的生命化作永恒。而無論世人如何評價這個電影版本,布萊納的導演心得堪稱經典名言—“《魔笛》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中得到愛和幸福。但音樂則非關可不可能,而是人生所必須!”
(新浪網, 聯、焦元溥/文 )
http://cob20.sharebig.com/share.php?id=s10ddrngfeoTCdd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