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電影《Moliere 莫裏哀情史》(2007)

(2007-12-19 08:00:59) 下一個



莫裏哀——法國著名劇作家,以寫喜劇為主,是十七世紀中葉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年輕的莫裏哀與朋友合作,共同經營了一家劇院,開始了自己熱愛的戲劇生涯。1644年,劇院倒閉並且負債累累,年輕的莫裏哀無法償還如此巨大的債務,家裏由於一開始就不喜歡他從事戲劇這樣“下賤”的行業而不支持他。這樣,他進了監獄。一年後,22歲的他從監獄中被釋放了,卻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十三年後,即1968年,35歲的莫裏哀重返巴黎,期間他去了很多的地方演戲,寫了很多劇本,在他熱愛的事業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世人很難想象在這十三年中,這個偉大的法國劇作家的生活是怎樣的。有的史學家卻稱,在這十三個年中,有人曾發現了他的蹤影。

影片的主要的故事集中在莫裏哀在這十三年中與喬丹恩先生的關係。喬丹恩是一個十分富裕的中產階級,他非常喜歡戲劇表演。在他癡迷於莫裏哀的戲劇中的人物表演時,莫裏哀也深深的被喬丹恩先生的妻子——愛米爾所打動……

導  演 
勞倫·泰拉德 Laurent Tirard
主  演 羅曼·達瑞斯 Romain Duris .....Molière
      法布萊斯·魯奇尼 Fabrice Luchini .....M. Jourdain
      勞拉·莫瑞特 Laura Morante .....Elmire
      埃德瓦·貝耶 Edouard Baer .....Dorante
      露德溫·塞尼耶 Ludivine Sagnier .....Célimène

(from verycd.com)     

Molière, engraved on the frontispiece to his Works.
Molière, engraved on the frontispiece to his Works.

莫裏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是一位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他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都比較多樣化。他的喜劇含有鬧劇成分,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他的作品很有影響力,影響了喜劇的發展。在法國,他代表著“法蘭西精神”。其作品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台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莫裏哀的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Jean-Baptiste Poquelin)。莫裏哀是他的藝名。莫裏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莫裏哀的作品有33部劇作和8首

他是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

生平

  • 1622年1月15日年生於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
  • 1643年放棄世襲權利,與貝雅爾兄妹等朋友組成"盛名劇團"在巴黎演出。
  • 1644年起取藝名為莫裏哀。
  • 1673年2月17日死於結核病。

    主要作品
  • 可笑的女才子》,(1659)
  • 偽君子》,(1664)
  • 唐璜》,(1665)
  • 憤世嫉俗》,(1666)
  • 吝嗇鬼》(1668)是深刻的性格喜劇之一。
  • 浦爾叟雅克先生》,(1669)
  • 貴人迷》,(1670)
  • 沒病找病》,(1673)

    (from  wikipia)


    另外一些有關資料

    莫裏哀(Moliere, 1622 - 1673),原名哲安 - 巴普提斯.波克林(Jean-Baptiste Poquelin),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喜劇的天才劇作家。他生於一個巴黎的傢俱商家庭,從小便愛上了戲劇,但是當時社會中,演戲是非常下賤的職業,所以遭到家庭的強列反對。他在21歲時向父親宣布放棄社襲權利,決心加入戲劇界,但初時隻跟同伴在法國的鄉間演出,並在此後的15年在法國各地演出,漸漸建立了他的名聲。1658年,莫裏哀獲法皇路易十四賞識,並準許他在小波旁劇院(The Petit Bourbon)演出。第一部在小波旁劇院演出的是《自負的女人》(The Pretentious Ladies, 1659),獲得空前成功,但他卻惹起了部份貴族不滿,並令他不能再在小波旁劇院公演。幸好莫裏哀仍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讓他轉往皇宮劇院(The Theatre du Palais Royal)繼續演出。

    莫裏哀大部份劇作都是喜劇,其中著名的包括:《丈夫學校》(The School for Husbands, 1661)、《太太學校》(The School for Wives, 1662)、《塔圖弗》(Tartuffe, 1664)、《恨世者》(The Misanthrope, 1666)、《討厭自己的醫生》(The Doctor in Spite of Himself, 1666)、《慳吝人》(The Miser, 1668)、 《冒牌紳士》(The Would-be Gentleman, 1671)及《奇想病人》(The Imaginary Invalid, 1673)。

    1673年,他在《奇想病人》飾演一個無病呻吟的人,他的咳嗽、喘氣,都讓觀眾誤以為是他出色的表演,而給他熱烈的掌聲。在他下台後不到三個小時,就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2歲。但天主教會卻因他的藝人身份,不準為他舉行葬禮,甚至不給他墳地,最後是路易十四出麵,準許他下葬在一個小孩子的墓地。

    莫裏哀的喜劇笑料,並不是表麵的滑稽和可笑的對話和情節,而是對社會陋習和諷刺,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他的喜劇比同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高乃怡(Pierre Corneille)及拉辛(Jean Racine)的悲劇更具永久性和普通性,到現在還經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他同時也是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共寫了10幾部把音樂﹑舞蹈與故事情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喜劇。並開風之先,創設芭蕾舞蹈院,使芭蕾舞在法國流傳開去。
    http://blog.yam.com/mktheatre/article/5851298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