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660

生活,工作與朋友圈
個人資料
辛夷660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柬埔寨之行(2012.10.21--25)----(3)

(2012-12-23 05:26:30) 下一個
本遊記配有大量的景點照片與文字說明,隻因文學城的照片太難貼上去,因此想看照片者,請看以下網站:http://hwq2008727.blog.163.com/

--------------------------------------------------------------------------------

                                    吳哥古跡的明珠----女王宮

10月24日上午,我們來到了女王宮遊覽。

女王宮 ( Banteay Srei ),是一座坐西向東,供奉濕婆神的小型印度教寺廟,建於公元967年闍耶跋摩五世時期。由於在神廟的中央刻有許多“阿帕莎拉”女神像,因而當地人就習慣地稱這兒為“女王宮”。女王宮係采用略帶桃色的石塊建造而成,寺內有世界上最好的石雕作品,以豔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而名揚天下。建築風格則采用方形或長方形的層層城廓式規劃,由三層紅砂岩圍牆圍護,圍牆外還有一條壕溝。第一道圍牆長110米、寬95米,通過第三道牆正東麵的三個拱門,便可看見裏麵神塔梵宮。門體突於牆外,門上的浮雕十分精美。雖然規模很小,卻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致的建築群之一。由於那裏的石雕極其精致細膩,似乎不太像是男人的風格,因此有人猜測它很可能是由一個女人負責修建的。

女王宮是吳哥古跡中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它的建築以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聞名於世,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

女王宮采用高棉特有的紅土建造,色彩極為豔麗。含有大量水分的紅土既便於運輸、建築,也利於雕刻複雜細膩的圖案。而建築建成後,經過風幹,就變得異常堅硬,千年不壞。

女王宮以印度教教義為主軸,從而衍伸出它特有的雕刻技巧與建築風貌,在眾多的吳哥奇跡中,以精致聞名、獨樹一格。一幕幕的雕塑,彰顯了國師雅那發哈拉和他弟弟建造女王宮時所最注重的意義,其目的即為了弘揚印度教教義,而並非如一般的神廟,僅是為國王歌功頌德而已。

牆上麵露微笑的美女,也是讓人鎖定目光的對象。這可能是人稱東方蒙娜莉莎的緹娃妲女神。

女王宮的牆壁、立柱、門楣等建築表麵幾乎完全被浮雕覆蓋,沒有一點空隙。女王宮浮雕刀工流暢細膩,造型繁複圓潤,線條纖巧柔美,色彩鮮豔嫵媚,在所有吳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鑽”。

“諸神之王”-因陀羅騎著三頭大象,降下甘霖、解除民間幹旱的情形

由於地方不大,我們在很從容地遊玩之後,照例與23日一樣,午休至3:30才出發向羅洛士駛去。

羅洛士曾是一個村莊的名字,此地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易守難攻。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創立吳哥王朝後在此定都,並改名為訶裏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使這裏成為古代高棉文明的中心。

羅洛士群位於暹粒市東南約15公裏處,由現存的巴孔寺(Temple of Bakong)、神牛寺(Temple of Preah Ko)、羅萊寺(Temple of Lolei)組成。三個寺廟都建於9世紀末,是約持續600年吳哥時代最早的建築,被人們稱之為高棉藝術古典時期的開端(Beginning of Classic Period of Khmer Art)。它們均采用相同的建築結構、雕刻材料以及構造方法。

巴孔寺是羅洛士群裏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廟,也是當時訶裏訶羅洛耶的中央寺廟,為indra varmanⅰ所建,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其建築圍欄結構是繼矩形係統後首次嚐試圓形的圍欄方式。它曾經是市中心的大型廟宇。遠遠一看,隻見一尖頂方型的高塔,立於較寬闊的塔基之上。5階式的高塔象征著印度教裏的神山「須彌山」(Mount Meru),神殿裏供奉的是濕婆神(siva)。

神牛寺整體由建在同個梯台上的六座塔組成,分為兩排,前排三座塔用於紀念父輩祖先,而後排三座則紀念母親輩祖先。

如同梅奔寺(Mebon)一樣,羅萊寺建造在一個人工池中央的一個小島上,據寺廟上的碑文,人工池池水曾用於灌溉訶裏訶羅洛耶附近農田。

唯一見到的一座精美絕倫的新廟

新廟中的和尚

新舊相雜,頗有意趣



所有的導遊項目至此都結束了,明天還有一天時間的自費項目。導遊告訴我們,關於自費項目,去"崩密列"需要加付35美元(含5元午餐),去"洞裏薩湖"需要加付20美元(含5元晚餐),全體人員一致決定參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