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克木笑

(2020-11-22 14:31:05) 下一個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金克木


金克木先生
強智叟看看。。。

臨終遺言:“我是哭著來,笑著走”

。。。1974年,有中國當代"李清照"之稱的著名女詞人沈祖棻先生,在她的《涉江詩》中,曾如此生動地描寫和高度評價了當年在武漢大學任教的金克木先生:"月黑挑燈偏說鬼,酒闌揮塵更談玄。斯人一去風流歇,寂寞空山廿五年。"。。。

。。。“說金先生的學問是絕學,不是說他所研究過的學問和領域別人再也學不會,或不會有人再去研究。而是說像他那樣能將古今中外各個學科、各種文化融會貫通的,近代以來也就他一人,今後也很難有人能做到了。金先生為學追求一個融通的境界,視野開闊,氣魄宏大。”——張汝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22]。。。

。。。世人皆知金克木是人文學者,然自然科學的素養亦不低。他對天文學有特別的興趣,不僅翻譯過天文學的著作,還發表過天文學的專業文章。30年代,戴望舒非常欣賞金克木的作品,硬是將當時癡迷天文學的先生從天文學拉回文學。對此,金克木還頗有遺憾,曾在一篇隨筆中,悵然道:“離地下越來越近,離天上越來越遠。”數學也一直為他所好,他曾很有興趣地鑽研過費爾馬大定理,臨終前寫的一篇文章中還涉及高等數學的問題。先生早年即同數學大家華羅庚很談得來,華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還曾和著名數學家江澤涵教授在未名湖畔邊散步,邊討論拓撲學的問題。。。

曾幫金先生在科學院借書
所識長輩我多不敢天網瞄
金能笑著走我瞄不出慘痛。。。


劉蘇裏:三百年後看懂金克木——讀金克木先生《書讀完了》

。。。  陳平原告訴本刊,金克木去世的第二天,他拿出一大摞金先生的書翻閱。“讀他的書就像觀賞體操運動員之上下翻騰,表演眾多高難動作,給人的感覺是既緊張,又愜意。可一旦落筆為文,卻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不是因為書多,而是文體、學問、思想之‘博’與‘雜’,讓你一時無從把握。”三聯書店學術分社編輯馮金紅也有類似的困惑,此時,繼《錢鍾書集》、《陳寅恪集》之後,著作豐厚又與三聯素有淵源的金克木很自然地成為下一個全集編撰對象。在此之前,僅三聯出版的金氏著作就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藝術科學叢談》、《文化的解說》、《文化獵疑》、《書城獨白》、《無文探隱》、《舊學新知集》、《風燭灰》,再加上其他出版社的自編、他編文集,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如何歸類成為難題。最後索性依照金克木的“四重身份”——詩人、隨筆雜感大家、印度學專家、翻譯家,把他一生著作約400餘萬字分成8卷。

  對應其文的“博”與“雜”,金克木晚年公開拒絕“專家”稱號:“我不是專家,也許可稱雜家,是擺地攤的,零賣一點雜貨。我什麽都想學,什麽也沒學好,談不上專。學者是指學成功了一門學問的人,我也不是。”。。。

。。。精靈這樣的詞語,用在一位文化老人身上,似乎總有些不諧。就像與金克木並列“燕園四老”的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人們讚譽這些文化老人絕對不會用上這樣的輕盈字眼。但金克木不然,沈昌文、陳平原、吳彬,無數人回憶起金克木,總要說到懊悔,懊悔當年沒有抓住金克木談話時偶然流出的那麽多奇思妙想,乃至於如今隻留下驚豔的記憶,思想本身卻已無蹤;然後便是回味了,回味金克木滔滔不絕的談興,回味老人給每位讀者複信的熱情,回味每次告別之後還要在門口接著聊上半個小時的悠長餘韻——多少思想閃光是在這一次次半個小時的門口閑談裏流出來的呀。。。

。。。  她說:“金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後兩三年中所寫的這些近20篇文章,依然保持了他一貫的博聞強記、思想犀利的鮮明特點。尤為突出的是,他更加超越於一般專業研究之上,意欲打通各種文化,跨越古今中外,去追索人類社會‘是什麽’、‘為什麽’……讀他的這些文字,分明可以感覺到,寫作時充盈在他腦際中的真正的‘發現的快樂’。”或許因為這種快樂,他的遺言才那麽輕盈而豁達:“我是哭著來,笑著走。”

  若論學曆,金克木充其量隻能算小學文憑,驅動他不斷去求學的正是無休止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既然處處有謎,就可以處處去試破”。金克木的女兒金木嬰告訴本刊:“他確實沒有參加過什麽正規考試,沒有大學學曆,連中學文憑也沒有,倒不是考不上,而是沒錢考。但他從不承認是自學成材,總是強調他是有老師的,而且老師都是最好的。當然,有明師,能夠學‘通’知識,少不了勤學好問的精神與濃厚的興趣。其實,自己學習專門知識需要有人指點,無師隻怕很難自通,受正規教育又何嚐不同樣需要自學,需要興趣?”。。。

  金克木的女兒金木嬰告訴本刊,父親那一代辛亥革命前後出生的學人,幼時有許多是既受過舊式私塾教育,又受過早期西式啟蒙學堂教育的。對他們來說,古文經典脫口而出、文言寫作隨心所欲是很自然的事。那一代學者,還有不少人用毛筆寫文言比用鋼筆寫白話更順手,舊學根底是幼時基礎,中西貫通是後來成果。文史類學人自不必說,自然科學家往往也是如此。“我曾聽到過化學家黃子卿教授隨口背誦《左傳》、《史記》;見到過物理學家王竹溪教授親手所記電路圖一般工整精確的圍棋古譜;至於數學家華羅庚、水利學家黃萬裏的舊體詩文功力,就更是眾所周知了。華羅庚去世後,我父親曾歎息有些問題再不能和他探討了,否則一定會有共同興趣的。”。。。

。。。記得2006年3月,金木嬰把電話打到我的辦公室,我們在電話中談了很久。我的感覺是,她有和父親一樣好的記憶力和博覽的習慣,而且還有母親相當多的遺傳基因在她身上顯現。金老生前身後她不僅是盡了孝道,還是盡職貼心的助手。她對父親的認識理解不遜於學生弟子,隻是沒有承繼父業。很感歎有多少名人之後默默無聞在理解回味感念著自己的親人,卻沒有訴諸文字。而我們這樣的“局外人”卻在寫著我們的理解和認識,這其中的差別不僅是仁者、智者之所見的不同吧。

   金先生去世後的兩三年,我曾寫過一篇《花雨塵埃舊巢痕》,發表在《文匯讀書周報》上。金木嬰說:“媽媽看了很喜歡,但很希望能補充上:媽媽上世紀60年代也翻譯過《摩柯婆羅多的故事》,根據拉賈戈帕拉查理改寫英譯,金先生校並序。80年代中青社重印四萬冊都賣光了。媽媽希望能重印。媽媽是2004年11月去世的,享年84歲,死前沒有什麽痛苦。媽媽兄妹五人,除在新加坡的二舅外,都是84歲去世。”

   她還提到:金先生不止一次評價過幾對比較年輕的學者作家夫婦,如陳平原夏曉紅、葛兆光戴燕夫婦等,他的評價是女的聰明,男的用功。比如作家型和學者型。這話金先生也對我講過,話語間很能看出先生對他們的關注和喜愛。
   金木嬰還談到當時正有韓素音翻譯獎在評選中,其中一項是將金克木先生的短文《老來樂》翻成英文。我們都認為:要將金先生老來看似隨性俏皮的文章翻好,很難!。。。

初識木嬰因同為物理課代表
她和姐姐同村插隊寒窯八載。。。

最後去頤和園和她泛舟湖上
她似錄音機放我離經叛道言。。。

她不能出國離家失最好導師
有人說她才大誌疏嗚呼哀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不好意思,借這貼提醒林兄,請看下悄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