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同鴨講”,有時事實並非如此。“雞”可以跟“鴨”做很好的交流,在美國這樣的情況我見多了。
中文學校下課時分,一個家長拿一袋吃食,問女兒:“你要吃點東西嗎?”
"What is that?”
“昨天做的sandwish。”
“Let me take a look.”女兒瞅了一眼,“Nai!”(意思是“No”), 轉身離開。
這是孩子們和家長的標準對話。土生土長的中國父母在家大都講中文,孩子的回答一律是英文。有時,我急了,命令晶晶:“在家必須講中文!”她爽快地回答:“OK!”
不過也有例外,當外婆外公來訪時,她跟外婆外公講話用的就是中文。我故意問她為什麽?她講:“If I speak English, they won't be able to understand.”顯然是欺負我。
雞媽媽孵出了兩隻小雞,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慢慢的,小黃雞長著長著變成了鴨子的模樣,雞媽媽就有點鬱悶起來了。盡管,雞媽媽雞爸爸聯合起來,逼著還是半雞半鴨的寶寶上小雞學校,試圖扭轉將變成全鴨的乾坤,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
像我這種在矛盾中鬥爭的父母可不算少數。一方麵,害怕孩子的英文不如同學,拚命想增加他們的英文閱讀量;另一方麵,又害怕孩子們學了英文,忘了中文。於是,周末樂此不疲地當陪讀。孩子們也是,在學了日常的功課,上了額外的鋼琴,小提琴,繪畫班之外,還肩負著學習民族文化的重任。晶晶為此問過我無數的“Why?”
“你是中國人,你必須學中文。”
這是我的回答。
還有更好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