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思聰香港逃難記

(2007-12-13 17:25:23) 下一個
馬思聰香港逃難記


馬思聰是中外聞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鄉曲》
牽動者無數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卻受到非人的淩辱,在無
處藏身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離開大陸……


目的地:九龍

「002」號被丟棄在九龍油麻地水師塘的岸邊。「狗頭」帶領著九死
一生的「乘客」們,趁著晨光熹微匆匆往岸上走。一上岸,「狗頭」把
「乘客」們藏進一個廟堂裏,吩咐道:「你們在這兒別動,我去打電話!」
「狗頭」在附近一所學校裏,找到電話。「狗頭」給住在九龍旺角道的
家人撥了電話。

當「狗頭」打完電話,回到廟堂,天已大亮,卻不見了馬思聰一家,據
說到對岸的香港去了。

馬思聰一家,到哪兒去了呢?

小心謹慎的馬思聰,上岸之後便與「狗頭」分道揚鑣。他不願讓「狗頭」
知道他去九龍,更不願讓「狗頭」知道他躲在九龍什麽地方。。他生怕
「狗頭」走漏風聲。馬思聰一家,躲進了岸邊一個潮濕而又陰冷的岩洞。
直到「狗頭」帶領「乘客」們上車遠去,馬思聰這才悄然出去打電話。

馬思聰的妻弟王友健在香港,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可是,馬思聰卻選
擇了九龍作為隱匿之處。九龍不像香港那樣惹人注目,何況,那裏有著
馬思聰不為人知的社會關係:他的大姐馬思錦和其丈夫徐騰輝,原本借
住在上海馬思齊家。一九五七年,馬思錦與徐騰輝遷往香港。一九六零
年,他們又遷往加拿大。徐騰輝的侄女徐增純,住在九龍;馬思聰十妹
馬思□的丈夫何維林的父親何焯賢,在九龍也有著寬敞的住房……

撥通了九龍的電話,卻沒有人接。馬思聰隻好回到那長滿青苔的岩洞。
出走時赤手空拳,沒有帶一片餅乾、一塊麵包,身邊又沒有一張港幣。
一夜驚恐交加,一天饑寒交迫,馬思聰一家非常狼狽。實在饑餓難熬,
向當地人賒了一塊麵包,把早飯、中飯、晚飯「三合一」……

總算在傍晚時分,打通了電話。在濃重的夜色之中,汽車來了。馬思聰
一家上車的時候,已經顧不得拍去衣褲上的泥漿了。


身份暴露

就在馬思聰到達九龍的翌日--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七日,香港報紙便刊
登了「002」號小艇的照片,報上披露,這是廣州新洲漁輪修配廠的
電動拖船--因為小艇上釘著「新洲漁輪修配廠」銅質銘牌。所幸,記
者們還不知道偷渡者為何許人,沒有披露姓名,沒有提及中國的大音樂
家……

馬思聰仿佛覺得腳下的大地在震顫。自從躲進九龍以後,他的一家都未
曾出房門一步,就連馬瑞雪好奇地掀開窗廉的一角想看一下窗外的景色,
也被他製止。盡管如此,危機仍在向他逼近。如果香港警察抓住了「狗頭」,
他供出馬思聰的大名,那就會把他避難的美夢擊得粉碎。

而到達九龍的第二天「002」號小艇的照片一出現在香港報紙上,馬
思聰就意識到這裏絕非可以久留之地。


選擇美國

除了香港、九龍,他能到哪裏去呢?

去法國嗎?奧別多菲爾教授和畢能蓬教授已經多年沒有聯係,連是否尚
在人世都不知道。去英國嗎?除了傅聰在倫敦之外,別無熟人。去日本
嗎?舉目無親。

馬思聰選擇了美國。雖說自從九弟馬思宏一九四八年去美國之後,與他
聯係不多,而且兄弟倆對一些問題的見解不盡一致,不過畢竟是骨肉同
胞,何況馬思宏在美國音樂界已站穩腳跟,頗有影響。到了美國,借助
弟弟的介紹,他可以在那裏的音樂界立足,找到工作……

可是,要去美國,談何容易!不用說他的一家沒有一張出國護照,就連
他的中央音樂學院工作證,也在踏上小艇之前銷毀了--他生怕在途中
發生意外,工作證將暴露他的真實身份。

眼下,空空如也的他,惟一的財富、惟一的「證明」,是那把陳舊不堪
的小提琴。這是出自十六世紀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工匠斯特拉地瓦利(一
六四四-一七三七)之手的稀世珍品。斯特拉地瓦利一生,製作了一千
一百把小提琴。他製作的小提琴,雲杉麵板木板如絲,背板的「虎皮紋」
寬而明顯,造型漂亮、美觀。更重要的是,他的提琴的發音格外醇厚、
圓潤、優美、流暢,具有穿透性。幾百年之後斯氏小提琴在世界上所剩
無幾。美國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手中所持是一把斯氏小提琴,據說價值五
萬美金。由於幾十年前一位名叫哈廷伯的七十多歲的俄國小提琴家的轉
讓,馬思聰有幸也得到一把斯氏小提琴。從此,無論馬思聰走到哪裏,
手中總是拿著這把彌足珍貴的名琴。在出走時,他拋棄了一切,卻緊緊
抱著這把幾百年前的小提琴。他想,倘若在香港從親友處借一筆錢,買
四張飛往美國的機票,到了美國,隻要他拿出這把琴演奏,音樂會的收
入將會償還欠款。

抵達九龍的第二天晚上,馬思聰托親友找到了跟馬家有點瓜葛的南希
(Nancy)小姐。

「什麽?馬思聰到了香港?想去美國?」當南希小姐把消息轉告美國駐
香港領事,領事先生也大惑不解。美國領事擔心九龍那個自稱是馬思聰
的先生,會不會是一位「馬騙」先生?消息靈通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他
從未探聽到馬思聰前來香港的半點消息。


領事的考察

美國領事挑選了一位酷愛音樂的館員,驅車九龍,麵晤那位中國音樂家。

身邊沒有任何證件,短短的平頭,不合身的西裝顯然是剛剛借來的,那
個中國人睿智的目光足以表明他是頗有教養的。他操著純正的法語,也
能用英語對話,更表明他的文化修養是不錯的。

那位館員吐露了對音樂的偏愛。那個中國人打開了琴匣,拿出那把油漆
斑駁的舊琴,輕輕地奏出了舒伯特的《聖母頌》。那琴聲纏綿悱惻,溫
柔動人,一聽便知麵前的演奏者是第一流的提琴手。

動作迅速的美國領事館當天便已從館藏的中國報紙上,查到好幾張馬思
聰照片,毋庸置疑,麵前的中國人眉宇寬廣而眉梢下彎,一雙眼睛顯得
炯炯有神,嘴角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跟照片上的形像一模一樣。趁著
中國人拉琴之際,閃光燈亮了,那位館員拍攝了照片,說是留作紀念,
其實為的是連夜衝洗,讓領事館的特工專家作出最後的判別。

一曲奏畢,這位高鼻梁、藍眼珠的美國人,忽然說起一口流利的漢語,
那股「京腔」十分標準:「馬先生,你知道李永剛嗎?」

「哦,我認識他。」對於這個生僻的名字,馬思聰馬上作出反應,說道,
「他是我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時的同事,現在他在香港?」

「不,不。他在台北任教。」那位館員又問道,「請問,馬先生知道紐
頓這個人?」

「知道,當年美國駐廣州的新聞處處長。」

雖然沒有規定什麽「接頭暗語」,也沒有什麽「土匪黑話」,憑著剛才
的兩句問話,那位館員對於馬思聰的真實身份,已經確信無疑了。

夜深時,他改口用粵語向馬思聰道別,馬思聰也操著流利的粵語祝他晚
安。


幕後談判

就在馬思聰進入夢鄉之際,美國駐香港領事館已向華盛頓發去密電,報
告中國音樂家馬思聰要求前往美國……

翌日--也就是馬思聰抵達九龍的第三天,他的一家依然閉戶幽居。馬
思聰一點也不知道,一場關於他的談判,正在幕後激烈地進行著……

香港屬英國政府管轄。手中沒有任何護照的馬思聰一家,要想從香港前
往美國,必須徵得英國當局的許可。

美國領事向香港政府提出了引渡馬思聰一家的要求。香港有關方麵從美
國領事那裏獲知馬思聰在九龍,立即責怪香港警察局的無能,居然對這
樣重要的情報毫無所知。

香港有關當局建議美國領事,雙方為引渡馬思聰一家進行具體談判。香
港有關當局認為,在引渡之前,必須由港方對馬思聰一家進行必要的審
查、盤問,而且還要全麵檢查身體,以便判定他們從中國大陸出走時是
否帶有傳染病菌……隻有履行了這些查驗手續之後,港英當局才能給馬
思聰一家發放證件。然後,再與美國領事具體磋商引渡的條件、途徑。

按照有關方麵的安排,光是各種審查與體格的檢查,起碼要花費一段時
間。

美國領事擔心夜長夢多,希望盡早從香港政府手中得到馬思聰一家。可
是,香港畢竟由英國人所管治,大權在香港英國當局手中,美國領事不
得不聽命於它。


結局出人意料

不知道是英美磋商走漏了消息,也不知道是美國故意把消息捅給新聞界,
還是某方麵耍了什麽花樣,總之,在馬思聰到達九龍的第三天晚上,香
港新聞界獲知了這一爆炸性新聞。

於是乎,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九日,香港幾十家中英文報紙,都在頭版頭
條位置,以粗黑的鉛字刊登醒目標題《中國著名音樂家馬思聰逃抵香港!》。
幾乎每一家報紙,都開列了馬思聰的頭銜:「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
樂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不少報紙重新
刊登了「002」號小艇照片,說馬思聰於四天前與妻子、女兒、兒子
一起乘這艘小艇潛往香港……

事情急轉直下。正當馬思聰一家閱報後呆著木雞時,門口響起了汽車的
喇叭聲。

兩部漂亮的轎車停在門口。進門的是南希小姐和兩位已經來過的美國領
事館館員。馬思聰一家鑽進了轎車。轎車直奔溫莎大廈。

一位坐在沙發上的美國官員一見到馬思聰一家,立即站了起來,伸出了
長著棕色汗毛的粗壯的手,用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說道:「歡迎,馬
先生!」他自我介紹說是美國駐香港領事。

領事先生滿麵春風,向馬思聰宣布:「馬先生,馬太太,略備一桌薄酒,
為你們洗塵、壓驚。午宴之後,我們就一起上飛機場。」

「上飛機場?飛到哪裏?」馬思聰連忙問道。

美國領事放慢了講話的節奏,把每一個字都清楚地送進馬思聰的耳朵裏:
「飛往華盛頓!」

馬思聰一下子愣住了!

在午宴上,美國領事一邊熟練地用象牙筷為馬思聰添菜,一邊談笑風生。
三杯下肚,他說出了「幕後新聞」:自從今天上午香港各報一片嘩然之
後,他給香港政府方麵掛了電話,詢問總督先生是否已經看過今天的報
紙?他說,這下子,談判該結束了吧?如果讓馬思聰繼續留在九龍,已
經無法保證馬思聰的安全,必須立即離港赴美。至於各種審查、體格檢
查,可以在美國補辦……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