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像往常一樣的藍。 這裏是帳篷學校,是被多少雙充滿愛心的雙手搭建起來的帳篷學校——沒有音樂伴奏,汶川地震受災最重的北川中學509名高三學生,19日在集體高唱的國歌聲中複課了。 孩子們清脆的讀書聲,撫慰著億萬民眾的心,也為滿目瘡痍的災區帶來一份生機與希望。 重新建設一個美麗的新家園,是活著的人對逝去親人最好的慰藉。 盡管到處還是一片廢墟,失去親人的痛苦還沒有完全從臉上消失,但農民們已經開始在田裏勞作…… 盡管餘震尚在持續,災區的人們已開始了重建…… 一個個希望的火種正在點燃。 學生複課——廢墟上托起“明天的太陽” “擦幹眼淚、勇敢選擇堅強;走進課堂、揚起理想風帆”——在災區的受災群眾安置點,一條條紅色標語掛在綠色的帳篷上,讓人振奮和溫暖。臨時教室是廢墟中最早立起來的建築。 連日來,災區的孩子們陸續在臨時搭建的教室裏複課,廢墟中響起一片琅琅讀書聲—— 5月18日,災後第六天,一所由板材臨時搭建而成的小學在綿竹市遵道鎮落成,雖然僅有9間教室,但已足夠幫助鎮中心小學600多名學生全部複課。 20日上午,綿陽城飄灑著涼涼的雨絲,空曠的南河體育館裏,一夜之間被無數雙愛的手支撐起了12個大帳篷,這是12個班級的課堂。愛心帳篷學校成為大災過後孩子們的心靈家園。臨時安置點內的近700名災區學生重返學堂,一些家長不禁失聲痛哭。 “帳篷學校接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北川的,綿陽市所有老師踴躍報名到帳篷學校去教課,有老師們在,孩子們就不會感到無助和孤獨。”二年級的夏芙蓉老師含著眼淚對記者說。 21日,災後第十天。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誠棟抗震希望學校開學,琅琅讀書聲成了這個世界上動聽的聲音…… 23日,溫家寶總理探望在北川中學安置點的同學們,鏗鏘話語仍響在耳畔:“要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 為幫助孩子們應對感情創傷,帳篷學校附近一個個心理谘詢中心建立起來。牌子上寫著有關心理健康的建議:“說出你的需要和感受”“給自己一些時間。” 在用帳篷搭起的“臨時學校”裏,活躍著一群特殊的“老師”。中國紅十字會等組織的特色心理救援隊的成員--奧運冠軍鄧亞萍,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夢想,孩子們不斷鼓掌,發出笑聲和歡呼聲。 “在這麽大一場災難之後,看到這些孩子能夠重拾快樂,重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真的感到很高興很欣慰。”鄧亞萍說。 操場上,四川籍奧運冠軍高敏則用家鄉話鼓勵著災區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超越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孩子們“超越自我”的聲音盤旋在操場的上空。 “我們一定好好學習,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天府之國。” “我一定傳承我父親的血脈,好好生活!” 這是記者采訪幾位經曆劫難的四川學子的話語。他們在災難中生還,在災難中成熟,用自己的行動和誓言,詮釋著堅強不屈的真義。 近日,部分災區群眾陸續離開集中安置點,返回被毀壞的家鄉,準備重建家園。在綿陽南河體育中心,多輛開往北川、安縣等地的汽車停在門口,受災群眾帶著衣服、被褥等行李,有序地排隊等候上車。他們每人都領到了三天量的食品,包括餅幹、牛奶、方便麵等。截至21日,安置在南河體育中心的災區群眾人數已減少至6000人左右。 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重建家園——吹響重生號角 22日,一片被夷為平地的廢墟上,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臨時辦事處在安縣安昌鎮掛牌辦公,當天就接待了200餘名聞訊趕來的群眾,商討的主要是災後生活、生產等問題。 連日來,北川縣桂溪鄉滯留在江油、綿陽城區的4900多名受災群眾返回家鄉,開展生產自救。這是綿陽市首批返鄉的受災群眾。 在綿陽市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南河體育中心門口,一批批來自北川的群眾帶著行李,有序地排隊上車,踏上返鄉路程。村民徐進平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正等著上車,想到重建家園,臉上露出了一些喜色。 “張書記,前幾天的地震把我家的房屋震塌了,我準備重新建兩間,請問這手續怎麽辦?” “老魯,你把這個申請表填好,我們盡快報到國土部門簽批,爭取在3個工作日內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 受汶川大地震影響,四川南部縣西河鄉政府辦公樓成了危房,但鄉上立即在附近的籃球場上搭建了臨時辦公點,為前來辦事的群眾開辟通道。 災區恢複重建是當務之急。四川省建設廳機關黨委書記田利婭告訴記者,目前全省受災群眾安置與恢複重建工作正同步展開,重點加快過渡安置房建設,同時,規劃災區重建特別是永久性住房也正在加緊進行。 21日,國務院決定,中央財政今年先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恢複重建基金,明後年繼續作相應安排。23日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3次會議在列車上舉行,會議指出,要抓緊製定災後恢複重建規劃的總體方案,爭取3個月內完成。 一場圍繞災區恢複重建的行動,正在廢墟上如火如荼地展開: 通信——經過數日全力搶修,日前中國移動全麵恢複理縣、黑水、茂縣、汶川、北川、青川、綿竹、平武8個縣共70個重災鄉鎮的對外通信,為救災工作提供了通信保障。 郵政——截至21日16時,雅安漢源等17個重災縣城全部恢複辦理郵政業務,其中14個局可辦理全部郵政業務和儲蓄業務,德陽、綿竹、茂縣、綿陽、北川可辦理非聯網業務。 商業——截至22日上午,四川和甘肅、重慶等三個省市已經恢複了17757家商業網點,初步計劃在5月底以前,恢複縣級以上所有商業網點,物資供應不斷檔、不脫銷。 銀行——農業銀行對汶川、理縣、茂縣、綿竹、北川、江油、都江堰等16個重災區的“三農”貸款,降低準入門檻,簡化辦貸手續。 災區重建牽動著兄弟省份和全國人民的心。21日,100套價值500萬元鋼結構的抗震節能房,陸續從北京運往四川地震災區,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廣東省現有的12家板房生產企業正全力投入生產板房支援災區;浙江加班加點連夜趕製帳篷數十萬頂,為災區群眾安家解燃眉之急…… 四川省副省長李成雲表示,將用3年時間,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起一批新村、新鎮、新城,讓群眾的家園更美,生活更幸福。 5月22日,工人在中冶成工鋼構廠車間加緊生產。 四川汶川大地震給中冶成工建設有限公司造成了1億多元的經濟損失。該公司幹部職工不僅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先後派出242人、35台大型機械設備援助德陽、彭州、都江堰等災區,而且於5月18日全麵恢複生產,為地震中同樣遭受巨大損失的東方電氣集團等生產大型建築鋼構構件,做到救災、生產兩不誤。 新華社記者 任勇攝 生產自救——升騰明天的希望 10多天來,汶川沒有死去,汶川仍然活著;四川災區沒有絕望,它們在希望中屹立、生生不息。 地震來時,彭州磁豐鎮一帶村民房屋被夷為平地。目前這裏的村民們已經邊清理廢墟、邊恢複生產。一位村幹部說:“生產自救,種下的是生活的希望。” 沿著綿陽方向,路兩邊隨處可見黃燦燦的油菜籽,一些村民在田裏插秧,一派忙碌的景象。如果不是殘垣斷壁的房屋和隨處可見的帳篷躍入眼簾,很難想像這裏剛剛遭遇了8級地震。 22日,地震後第11天,汶川殘存的街道上環衛工人在清掃垃圾,衛生預防人員背著噴霧器在打消毒液,人們不再在街頭大小便,應急廁所的帳篷搭到了每條街上;在阿壩師專,愛美的女生們用自己節省出的水來洗頭。 “政府又搭帳篷,又送吃送喝,我們總不能光向政府提要求、喊窮,等著吃救濟吧。”20日下午,在綿竹市孝德鎮石河村,68歲的劉素珍老人一邊插秧一邊說。 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雙搶”。眼下,正值全省小麥、油菜等小春作物收割及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栽插搶種、搶收的關鍵時期,四川省農業廳要求各地加強領導,努力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企業也迅速恢複了生產。汶川地震給中冶成工建設有限公司造成了1億多元的經濟損失。該公司幹部職工不僅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先後派出242人、35台大型機械設備援助德陽、彭州、都江堰等災區,而且於5月18日全麵恢複生產,為地震中同樣遭受巨大損失的東方電氣集團等生產大型建築鋼構構件,做到救災、生產兩不誤。 在地震中損失巨大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骨幹企業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有1000多名職工在地震中被埋,500餘名職工、家屬遇難。悲痛中的東汽人在廢墟上開始了恢複重建工作。近日,公司與用戶簽訂了12.4億元的生產訂單。20日,災後首批風力發電機組成功發往山西和內蒙古。 在成都高新區,已有26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恢複生產。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敬剛說,作為受震災影響相對較小的區域和企業,我們更要著眼於盡快恢複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幫助受災地區的災後重建,全力組織恢複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持抗震救災。 挺起不屈的脊梁,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一位在德國的中國學者在博客中這樣寫道:“一個能在廢墟的基礎上站起來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經得住考驗的民族;一個能在廢墟的基礎上重建家園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最有希望、堅不可摧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