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末代沙皇神秘死亡之地:葉卡捷琳堡

(2015-10-20 05:22:38) 下一個

《末代沙皇神秘死亡之地:葉卡捷琳堡》


葉卡捷琳堡是俄羅斯第四大城,人口一百多萬。它地處俄羅斯中部的烏拉爾山和伊塞特河之側,依山傍水,又正值歐亞大陸的交界點,是橫貫東西和南北的工業、財政、文化、交通中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的名字來自彼得大帝的妻子葉卡捷琳娜(Yekaterina)。當年的葉卡捷琳堡和聖彼得堡兩大城“堡”,一東一西遙相呼應,代表著羅曼諾夫王朝一對夫婦、兩個沙皇的輝煌與榮耀。但葉卡捷琳堡也是王朝的傷心斷魂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在這裏神秘死亡,而且死無葬身之地。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從此煙飛雲散。


末代沙皇的這段曆史傳奇為葉卡捷琳堡平添神奇和魅力。不僅如此,號稱俄羅斯遊“第四大景觀”的莫斯科去西伯利亞的東方快車,在進入西伯利亞之前的最後一大站,就是葉卡捷琳堡。所以去葉卡捷琳堡,也可順道領略東方快車的獨特風情。


末代沙皇死亡之夜:疑團重重


尼古拉二世是個平庸的君主,當時腐朽的沙皇製度也已經風雨飄搖。1917年3月他被迫退位,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軟禁了5個月後,為他的安全計,被臨時政府送往內地托博爾斯克(tobolsk),十月革命後又轉移到葉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至17日淩晨,沙皇全家近十人被布爾什維克槍殺於住處的地下室。


圍繞著末代沙皇的死亡,曆史一直存在著不少疑團:


比如:殺害沙皇是誰下的命令?
一種說法是,地方蘇維埃政府自作主張殺了沙皇全家,蘇維埃全俄中央隻是事後認可。另一種說法是,死刑的執行是奉莫斯科命令行事。最高當局自然一直堅持前一種說法,但是參與行動的前“契卡”人員堅持的是後者。


再如:槍殺的命令隻對沙皇一人還是一家?
處決沙皇的正式消息,是當地的《烏拉爾工人報》於6天後宣布的:“根據烏拉爾州工人、農民、和紅軍士兵蘇維埃的決議,槍決了前沙皇尼古拉·羅曼諾夫。”這裏提到的隻有沙皇一人,但其實有近十人被害。命令本身到底怎麽說的?


又如:沙皇全家同住一處,為何死後的屍體卻不在一起?
蘇聯解體後,1991年在葉卡捷琳堡地區一個廢棄洞穴中發現了9個遺體骸骨。經DNA確認其中5人為沙皇家人。但沙皇小兒子和大女兒的遺體直到2007年,才在烏拉爾山脈的森林中被發現和確認。全家7人的骸骨分在了兩處,為什麽?


為神秘死亡再添濃墨重彩的,是人們一直“有根據”地懷疑小女兒阿娜斯塔西婭大公是否真的死於那場謀殺。1956好萊塢著名電影《真假公主》,以及1997年動畫音樂劇《阿娜斯塔西婭》便是那種懷疑的表現與產物。


尼古拉二世一家5人的骸骨最終於1998年被隆重安葬於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的教堂中,剩餘的2個家庭成員也於2007-2008年有了檢屍結論,死亡之謎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實際上,疑問與爭議並沒有停止。對於俄羅斯-英國-美國的“權威”聯合驗屍報告,有人類學和法學專家提出了多處質疑,有人認為,骸骨的發掘過程、骸骨的交接程序以及最後的DNA序列,都存在著重大疑點。


所有這一切,都給末代沙皇之死蒙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也使得我們對葉卡捷琳堡之行,尤其是沙皇的被害地點喋血大教堂(Church on the Blood),充滿好奇與期待。它正是人們遊覽葉卡捷琳堡的重點。

除此之外,克雷諾夫宮(Kharitonov Palace),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Sevastyanov’s House),以及
市中心的城市池塘(City Pond)一帶,都是有名的景點。


圖1 葉卡捷琳堡火車站。


圖2 火車站從這條大街通往末代沙皇被害之地:大街街景。


沙皇被害之地:喋血大教堂


沙皇的被害地點,現在建起了喋血大教堂。它在葉卡捷琳堡火車站南約2公裏,靠近迪納摩地鐵站。


圖3 建造在沙皇的被害地點的喋血大教堂。


過去這裏是礦業工程師兼商人伊帕季耶夫(Ipatiev )的寓所,當年當局給他兩天時間騰出地方,1918年5月底沙皇全家搬入。1918年7月16~17日接近午夜時分,來了烏拉爾委員會的特派員。他們叫醒皇室全家人並帶到地下室,在宣讀烏拉爾委員會的決議後,迅速地開槍射殺了所有人,並清理打掃了現場[附]。


1977年,當時的州委書記葉利欽(Boris Yeltsin)下令拆除此舊宅,並用水泥將宅第夷平並澆注水泥,試圖永遠抹去秘密槍殺沙皇的事件真相,並防止它成為皇家支持者們的聚集地。


也正是這個葉利欽,在1998年作為俄羅斯聯邦的首任總統,“代表人民”主持了末代沙皇的隆重葬禮。


其後,俄羅斯東正教正式“冊封”尼古拉二世為“激情火炬手”。葉卡捷琳堡政府當局向教會提出並遞交了修建紀念教堂的設想與設計。施工始於2000年,完成於2003年7月16日,那正是沙皇被害的85年紀念日。這個紀念性的建築,就是現在的“喋血大教堂”。它的地基,就是末代沙皇的遇害處。


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最高法院正式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是蘇聯鎮壓下的受害者。


喋血大教堂實際包括兩座教堂,一個鍾樓,以及一個附加建築。我到達教堂現場時,正是當地的陰雨天,天空與四周一切顯得格外壓抑凝重。


主體教堂設計建造得高大莊嚴。門前入口處的大十字架下,雕塑著圍繞一圈的皇室全家。沙皇懷抱最小的14歲兒子,直立昂首。皇後和女兒們虔誠肅穆,站立身旁。雕像的對麵,有著沙皇的全家福照片。


圖4 喋血大教堂門前的沙皇全家雕像。


圖5 喋血大教堂大門對麵的沙皇全家福照片。


圖6 喋血大教堂內部景觀。


另一個稍小的教堂又稱“文獻庫”(literary quarter),主要收藏紀念性的珍貴曆史資料和文物。當地的青年學生有組織地來參觀的不少。


圖7 喋血大教堂主體旁邊的小教堂,又稱紀念館式的“文獻庫”。


在兩個教堂之間,有一間並不顯眼的小木屋,其實是個小小的教堂(Chapel),它的全稱為“烈士大公夫人費奧多羅夫娜教堂”(Chapel of the ReveredMartyr Grand Dutchess Yelizaveta Fyodorovna)。費奧多羅夫娜是皇室的親戚,忠實的朋友,也是個虔誠的修女。她的命運更悲慘: 在沙皇全家被害後,她也被毒死,並扔入礦井中。


圖8 紀念修女費奧多羅夫娜的“小教堂”,其實是個小木屋。


圖9 喋血大教堂旁邊的教堂鍾樓。


惡名昭著的宮殿:克雷諾夫宮


在喋血大教堂對麵,隔著大街有一個大建築群,那就是克雷諾夫宮。它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被稱為俄羅斯中部烏拉爾地區最富麗堂皇的宮殿。1794年由大商人兼大地主列夫-蘭道格也夫(Lev Rastorguyev )所建,其女婿克雷諾夫1824年繼承之後進行了改建和連接,並以自己的姓氏重新命名。


圖10 克雷諾夫宮。就在喋血大教堂街對麵。


蘭道格也夫是東正教分裂出的一個教派的教徒,同時是個臭名昭著的惡地主。 他對農奴極其苛刻,並在地下通道私設酷刑公堂,該建築也由此背上惡名。2000年,當時有總統特使來烏拉爾地區曾打算下榻於該宮,最終因為大眾的抗議而告吹。


美麗的市中心:城市池塘


離開喋血大教堂和克雷諾夫宮,向南不到1公裏就是市中心。那一帶的城市池塘由伊塞特(Iset)河延伸而來,風景是葉卡捷琳堡最美的。


圖11 去市中心途中的街景:有軌電車仍在運行。


圖12 去市中心途中一個購物中心的內景。


圖13 去市中心途中的街景:路邊一個“迷你”教堂。


池塘邊的橋頭旁,聳立著1723年的兩位建城之父瓦西裏·塔季謝夫(VasilyTatishchev)和格奧爾格·威廉·德-詹寧(Georg Wilhelm de Gennin)的雕像。雕像的馬路對麵,是著名的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 。


圖14 葉卡捷琳堡市中心,伊塞特河畔的“城市池塘”,市裏風景最美麗的地方。


圖15 市中心美麗一景:伊塞特河畔的小亭。


圖16 兩位建城之父的雕像,在市中心的“城市池塘”旁邊。


圖17 市中心街景:街頭雕塑。


驚豔建築: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


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是哥特式複興風格的曆史建築,絕對是該城最美麗的建築。房子的主人是成功的大商人謝瓦斯季亞諾夫。18世紀至19世紀的烏拉爾和西伯利亞曾有過一淘金熱,它甚至早於舉世聞名的美國加利福尼亞著名大金礦的發現。謝氏當時就是在這裏收獲了他事業的第一桶金。


圖18 葉卡捷琳堡的最美麗建築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


和其他的當地富豪一樣,謝氏雖然富得流油,卻一直耿耿於懷於自己的知名度及社會地位遠不如中央地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一帶的富翁同行對手們(邊遠地區的“土豪”也)。然而這裏居民的血液裏,世代流淌著進取與不服輸的精神,所以謝瓦斯季亞諾夫注定要不甘寂寞,驚世駭俗。


他驕傲地宣稱:葉卡捷琳堡絕非邊遠的荒蠻之地,而是全俄的“第三”大城,超越喀山(Kazan)的第三。他向沙皇提出請求:允許他的房子用黃金覆蓋屋頂。這個要求算是很過分的,因為在俄羅斯隻有教堂的圓頂才配得上用黃金,以便引起上帝的注意。結果作為懲戒,他被(強製)要求每天腳穿鑄鐵(!)長靴去教堂。幸運的是,那個教堂就在他那美屋的對麵,哈哈。


有意思的是,他本人從未入住過自己的那個最美麗屋子,而是出租給來葉卡捷琳堡的富貴訪客們,其中就包括俄羅斯的總統。而且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10年之前一直以之為居所。後來新的總統住宅蓋起來了,但總統圈子裏的人說:他們還是更喜歡謝瓦斯季亞諾夫之屋。


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要求:曆史真相大白天下


葉卡捷琳堡是個有故事、有懸念、有曆史、有傳奇的魅力城市。去葉卡捷琳堡之前我曾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個平庸的君主,他自認皇命天授,對臣民冷漠寡情。他鎮壓過莫斯科武裝起義,發動過對外擴張戰爭。對這樣一位逆潮流而動、曆史評價甚低的人物,為何世人會幾十年不懈對他的神秘死亡刨根問底、不依不饒,並為其“鳴冤叫屈”?


離開喋血大教堂和葉卡捷琳堡時,我意識到:人們要解開沙皇死亡之謎的努力,並不是對沙皇本人、為沙皇本人而已,盡管他也確實罪不至死。人們的追尋,是對事實的尊重,是對曆史的負責,是對真相的虔誠。我們不能允許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有無端的迫害和殺戮,無論它們是明是暗,無論它們如何遮掩;無論它們是以“革命的名義”,還是以“真主的名義”。這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要求:曆史真相必須大白天下!


圖19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遺骸的最後安葬之地:聖彼得堡彼得保羅要塞中的彼得保羅大教堂。那是曆代沙皇的安葬之地。


(行萬裏路-寫萬言文-好天下事)


[附]


1918年7月16~17日,羅曼諾夫全家在22點30分就寢。1小時後來了烏拉爾委員會的特派員,要求警衛隊指揮立刻執行執委會的決議。皇室全家人被叫醒並被告知說,住宅可能會遭到白軍入侵的射擊,必須搬到地下室避難。當全部人走進地下室並關上門後,警衛隊指揮將囚犯排成兩排,第一排沙皇全家,第二排仆人。皇後和皇太子坐在椅子上,右邊站著沙皇。與沙皇麵對麵站著警衛隊指揮,他右手放在褲袋裏,左手拿著一張小紙條。


警衛隊指揮向前走上幾步,拿起紙條說:“注意!在此宣讀烏拉爾委員會的決議……。”最後一句話沒來得及讀完,沙皇大聲反複地問:“什麽,我不明白?”警衛隊指揮重複讀了一次,在讀到最後一個字的瞬間,從褲袋裏拿出左輪手槍,向沙皇開槍射擊,沙皇臉朝天倒下。與此同時,其他人也槍彈齊發,皇家其餘人均應聲倒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