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烏蘭巴托》
原來我的標題是:世上最單調的城市烏蘭巴托,因為曾有媒體就是這麽稱呼它的。盡管說得誇張,卻也反映出了烏蘭巴托矛盾而神秘的一部分事實。也有作家說過,烏蘭巴托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真正了解的城市。
一方麵,以烏蘭巴托為首都的蒙古,是世界上麵積第十七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它的交通很不發達,一出烏蘭巴托,便幾乎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可用。它又是地球上最寒冷的首都,年平均為零度以下,一月和二月更是低達-15到-30攝氏度。2013年,它還被列為世界上第二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僅次於伊朗的阿瓦士(Ahvaz)。
但是另一方麵,蒙古又是一個美麗和熱情好客的國家,烏蘭巴托也是一座濃鬱草原風貌的現代城市,它的人口中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高達70%,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城市之一。它的現代化進程正在一步步煥發出活力。近年來,來烏蘭巴托的世界各地遊客開始多了起來。
2014年10月,我坐在莫斯科至北京的東方列車上時,就遇到了不少去烏蘭巴托的歐洲遊客,他們計劃逗留三五天,甚至十天半個月。當然,五天以上的,他們通常還會去蒙古的其他地方。為了一探奧秘,我也順道去了烏蘭巴托。
火車到達是清晨5:40AM,街上黑黑靜靜,沒有行人,也沒有車輛,更沒有出租車。好在街道橫平豎直,去旅館不到2公裏,我決定步行去找,結果30多分鍾天微亮時就到了。
沿途我順手拍了幾張街道的夜景,一路上並未覺得任何不安全。快到主街和平大道時,遇到一對青年男女,我用英文問話,他們搖頭,No English的意思。我開始體會到,這裏懂英語的確實不多,包括年輕人。
0 一人夜“闖”烏蘭巴托,空蕩蕩大街上拍下的一棟樓房。原先沒有期待烏蘭巴托有多少大廈,所以咋看到大樓便覺得新鮮,就停下腳步拍了下來。後來發現,其實市裏樓房不少。
我在烏蘭巴托停留了一天一夜。整個城市不大,景點也算集中。我遊覽了四個主要景點:甘丹寺Gandan Temple, 喬金喇嘛寺院Choijin Lama Monastery, 博格汗博物館 Bogd Kahn Museum, 以及蘇赫巴托廣場 Sukhbaatar Square。外加著名的和平大道Peace Avenue。
當天到達旅館並早餐之後,我步行從西向東,由北往南,一天時間便走遍了大半個城市。“走馬觀花”下來,感覺烏蘭巴托比想象中的要熱鬧“繁華”些,值得一看。
曆史上的蒙古,從12世紀開始接觸藏傳佛教,16世紀完全接受成為其主要宗教。藏傳佛教的“哲布尊丹巴”Jebtsundampa,即“活佛”,是“聖賢尊者”的意思 。在20世紀初,當時的哲布尊丹巴一度成為“博格汗”Bogd Khan,即“蒙古皇帝”。和博格汗博物館的一個工作人員聊天時,她告訴我說蒙古人80%信教。
烏蘭巴托最主要的景點是甘丹寺,紀念的就是曾獲博格汗稱號的第八世也是最後一世的哲布尊丹巴。
“甘丹寺”的藏文意思是“完整歡樂之地”。它最早是第五世哲布尊丹巴1809年開建的一座小廟,還建了一個他的私人住宅。現在那個小廟隻剩一個木頭柱子了。
真正的甘丹寺建於1838年,就在那私人住宅旁邊。十三世達賴喇嘛於1904年來訪時,曾下榻於此私宅。1925年,還修建了保存有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遺體的最後一座寺廟,現在它是個修道院圖書館。
在20世紀30年代,蒙古的喬巴山共產黨政府在斯大林的影響下,摧毀了蒙古幾乎所有的寺廟,殺害了超過15,000名喇嘛。但甘丹寺躲過了這場浩劫,不過寺內最主要的巨大佛雕像還是被毀掉了,直到90年代才恢複重建。
那座巨大的佛雕像名叫Migjid Janraisig,也稱千手觀音。它原建於1913年,為銅鑄,高26米多。1996年剛剛重建,由2千多塊珍貴的石頭以及鍍金金箔建成,資金來自民間,現在是信徒主要的祈禱之地。
甘丹寺挺大,我的旅館就在甘丹寺附近兩三分鍾就走到,所以我那天去了兩次。上午去門口有人售票,下午晚飯前我又去溜達,沒人守門了,我便一直往裏走。一個“街道委員會”那類的老大媽攔住我,指給我看售票處寫的門票價錢,意思是我應該買票。我說:好啊,售票人呢?老大媽圍著小門房轉了一圈,門鎖了。她怏怏地走了。
1。甘丹寺正門。汽車都可以進出。
2。甘丹寺主寺廟。很典型的藏傳佛教的建築風格。26米多高的巨大佛雕像就在裏麵。
3。甘丹寺主寺廟前的佛塔。
4。甘丹寺主寺廟裏的佛雕像。
第二個景點喬金喇嘛寺院在烏蘭巴托市中心附近。始建於1904,完成於1908年。最初由蒙古末代大汗,即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的兄弟占用,1938年共產黨政府將之改為博物館。現在它是一個綜合蒙古佛教曆史及藝術的博物館,收藏的都是上世紀的文化瑰寶。
該寺院有4個廟宇。主寺廟裏有一個佛祖釋迦牟尼的18世紀鍍金雕像。它的右邊是當年那個喬金喇嘛大汗的雕像,左邊是其老師的防腐處理過的屍體。
第二個是本尊寺,原是大汗祈告的地方,所以不對外開放。據說裏麵有一個著名的印度84瑜伽師之一的鍍金青銅雕塑,還有描繪幾個密宗神及其象征性權力和力量的圖像。
第三個寺稱為“和平的殿堂”,奉的是蒙古第一個投胎轉世的活佛。
最後一個寺裏,有很多宗教樂器,唐卡thangka繪畫,以及博格汗從西藏帶來的上百卷甘珠爾Kangyur及丹珠爾Tengyur副本,還有宗教舞蹈麵具等。
唐卡是一種畫在棉或絲貼花的繪畫,通常描繪佛教的神明,場景等。甘珠爾和丹珠爾則是藏傳佛教各類各派的經文清單。
在寺廟周圍,還有一些當年使用的蒙古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烏蘭巴托尚存的草原風貌。旁邊是一個當年喬金喇嘛舉行儀式的中心廣場。由於不再是宗教活動的祈禱場所,現在這裏已經是人去草生,衰敗之象畢露了。
5。喬金喇嘛寺正門入口處。
6。喬金喇嘛寺大門正對麵的浮雕龍壁。與其身後的現代化樓房形成對照。
7。喬金喇嘛寺主寺廟。
第三個景點博格汗博物館Bogd Kahn Museum在烏蘭巴托南麵,離市中心約2公裏。它由蒙古自己的建築師建於1893至1903年間,供奉的是蒙古王博格汗,又稱冬宮。最後一個博格汗死後,改為蒙古的第一個全國曆史博物館。
18世紀後期,烏蘭巴托一帶被設置為永久首都後,相當一些宮殿和貴族住宅便開始修建起來,最出名的包括夏宮,冬宮,潘德楞宮Pandelin Palace等四個。現在唯一剩下的,隻有冬宮了。
館內收藏廣含17世紀至20世紀初蒙古的政治,宗教和藝術曆史。有著名藝術家和工匠創作的青銅鑄件,絲綢畫,礦物原料繪畫等,還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和末代活佛擁有和使用過的物品,以及國內外賓客所贈的禮品等。
8。博格汗博物館外景。雄偉的蒙漢式牌樓。
9。博格汗博物館主寺廟。
烏蘭巴托最吸引我的,是蘇赫巴托廣場Sukhbaatar Square,和那裏的成吉思汗雕像。
這一片廣場,原先是蘇赫巴托爾墓地,埋葬著蒙古曆史上的兩位領導人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2005年被拆遷,趕在成吉思汗加冕800周年的2006年之前完成改建。
蘇赫巴托是1921年蒙古革命建立君主立憲製政府的英雄,被稱為“蒙古革命之父”。“蘇赫巴托”在蒙古語中有“斧的英雄” Axe hero 之意。
當年新政府成立之初,由於政權不穩固而出現過反共陰謀的傳聞,也有多名喇嘛被指控勾結國內外敵人而被處決。1923年初,政府懷疑有政變陰謀在進行,在警戒狀態中變得過於疲憊的蘇赫巴托終於在2月14日病倒,20日去世。
在共產黨喬巴山的年代,曾有蘇赫巴托是中毒而亡的陰謀論出現,但官方一直沒有明確說明過死因。“陰謀論”在蒙古仍很有市場。
蘇赫巴托廣場是城市的中心,廣場上有蘇赫巴托的騎馬雕像。雕像的位置選在那裏,是因為1921年7月8日紅軍聚會期間,蘇赫巴托的馬剛好在此撒了泡尿,這被蒙古人認為是一種吉兆。
廣場北端是議會大廈,大廈廳前是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的坐像,兩邊是其“開國四傑”中的大將軍博爾術和木華黎的騎馬雕像。成吉思汗元年,他倆被分別命為左右萬戶侯。這兩個雕像精致細膩,又氣勢宏大。
10。位於市中心的蘇赫巴托廣場,是烏蘭巴托以致於整個蒙古的心髒。
11。蘇赫巴托廣場南邊“蒙古革命之父”蘇赫巴托的騎馬雕像。所選的這個位置是有講究的。
12。議會大廈前門的成吉思汗端坐雕像。
13。議會大廈前的大將軍木華黎騎馬雕像。成吉思汗“開國四傑”之一。奴隸出身,蒙古國磊將。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追隨大汗三十年,無役不從。
14。議會大廈前的大將軍博爾術騎馬雕像。成吉思汗“開國四傑”之首。曾相助少年成吉思汗奪回被盜的愛馬,後成為其屬下。最早加入蒙古軍,參加統一蒙古諸部戰爭,善戰知兵,多立戰功。
15。議會大廈前門中央的成吉思汗坐像。一代天驕的端莊大氣。
蘇赫巴托廣場是城市的中心,也是一個非常溫馨和諧的休閑好去處,很多當地平民在這裏小坐,閑逛,或租車玩耍。天空很藍,沒有期待中的大氣汙染的感覺。
16。一大批軍人在廣場集結,不知有何活動。
17。蒙古女兵。
18。蘇赫巴托廣場上的溫馨一幕:青少年三人同騎,戲耍玩樂。車輛在廣場有出租。
19。兒童小車在廣場也有出租,供家庭同樂。
20。廣場上的成人車輛出租處。
看過蘇赫巴托廣場之後,我遊逛了烏蘭巴托最主要的和平大道。它東西橫穿中心廣場,現代化建設正在進行之中。
有趣的是,大街上的商家標牌中通常有三種不同的文字,顯得有點“混亂”。印象中那種“蜈蚣站立”式草書體,屬於傳統的蒙古文,公共場合並不多見。英文用得很多,但會講英文的行人卻基本沒有碰到。大量采用的是“西裏爾”Cyrillic字母拚寫的蒙文,它又稱“斯拉夫”字母,與俄文字母同宗。
其實也有羅馬字母拚寫的蒙文,比如習慣上常用的“Ulan Bator”代表“烏蘭巴托”,就是羅馬字母拚寫的。但它不如35個字母的西裏爾字母更接近蒙文的發音,所以新近改成了“Ulaanbaatar”,倒反而不習慣了。這裏的重複字母aa,通常表示要發“長音”。蒙文中發音的長短很重要,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羅馬字母拚音就無法表達得那麽“貼切”了。
21。廣場邊的賣書小攤。好像多是西裏爾文的。
22。大街上賣水果的小攤。價格比俄羅斯的要貴一點。
23。神秘的國度正在開放大門,走向世界。蒙古年輕人也開始公開表達浪漫:大街上的同心結。鎖還不多,表示還隻是“初級階段”,哈哈。
24。中國聯想Lenovo也來蒙古淘金。店麵不大。
25。韓國的韓亞龍 H Mart更不甘寂寞。規模比在北美的要小很多。
26。烏蘭巴托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廈Mall。用的是英文商標。
27。大街上與俄語同宗的西裏爾字母標牌。遠多於“蜈蚣站立”式的傳統蒙文。
28。百貨大樓,好像也是最大的。用的是“蜈蚣站立”式的傳統蒙文商標。
29。和平大道上的使館區。(不讓拍照)這個好像是土耳其的大使館。
30。街頭雕塑,後麵是一個兒童遊樂設施。
31。烏蘭巴托的現代化建築正在不斷出現,外國資本開始進入傳統草原風貌的老都市。
來回博格汗博物館途中,曾遇到一群瘋狂的哈雷車彪客,後來在中心廣場果然見到他們轟轟烈烈呼嘯而過,給這個“單調”城市帶來了點激情與瘋狂(見視頻)。在他們出發前的集會現場,我還遇到了一位自稱紐約來的報社記者,“老鄉”天涯偶遇,別有一番滋味。
32。哈雷彪車一族在聚會。
33。哈雷彪車族聚會現場偶遇的紐約記者。
34。與那位記者小聊之後的對拍。
事實上,烏蘭巴托並不像媒體說的有那麽嚴重的汙染,至少我那天沒有遇到。據說即使有也多在市內,一到郊外,空氣是“極好”的。
我的烏蘭巴托之旅,盡管停留短暫,盡管語言不同,卻依然能感受到這裏人們的熱情與好客。我所在的家庭旅館主人一家,不但為我介紹市內整體情況,講解景點各自特色,還為我烹飪蒙古風的早晚兩餐,滿足我的好奇,帶給我以方便。那一天一夜的經曆,我好像不是在孤跡天涯,而是在朋友家作客。
有一位作家說過,如果不努力去熟悉了解烏蘭巴托,它確實不是那些隨意而來,漫不經心的那種遊客所能輕易知曉和了解的。
烏蘭巴托留給我的是溫馨和美好。
35。熱情好客的烏蘭巴托家庭旅店主人在為我準備早餐。他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在美國商學院讀書,兩口子幾周後將赴美探親。屆時小兒子將替他們照看旅館業務。
36。男主人為我做的蒙古風味早餐。與中國的差別不大。蔥炸羊肉條,加幹炸土豆絲等。旁邊是一小碗(珍珠)奶茶。左邊碗裏是幹奶絡和黑麵包。
37。我的旅館臥室。我外出對“住”的要求很簡單明確:一定要單獨臥室,一定要單獨衛生間,一定要24小時暖水加暖氣或空調。其他如電視,上網,沙發,空間等等都不重要。
38。臥室裏的衛生間。能湊合了。
39。女主人為我做的晚餐之一:蒙古菜(羊)肉包子。好像是死麵的,我喜歡,有嚼頭。
40。女主人為我做的晚餐之二:菜肉稀飯。有胡蘿卜,白米,羊肉,還有一點小米(?)
41。臥室牆上的懸掛畫。注意下方的電線,它其實是個懸牆式加熱小掛毯。
42。同一旅館的單車遊世界澳大利亞牛人山姆Sam,年僅30。已在中國大連工作教英文2年半。他說不少中國女孩要嫁他,但他不願結婚。已辭職開始出遊一年,將騎自行車經蒙古走中亞去歐洲。有自己的網站,我查看了,確實有不少動人的故事。
43。告別烏蘭巴托,黑暗中的烏蘭巴托火車站。我來去是同一班車,5:40AM到達,第二天7:15AM離開。和俄羅斯類似,蒙古火車停站的時間也比較長。
44。再見,萍水相逢的荷蘭驢友。
我家“娘子”是北方人(北京的),我就“順”著那樣叫習慣了。“燙麵”可能是南方的叫法,因為我就是南方人(上海)。隻要我們這些“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還在,大概這些話就不會消失,哈哈。
看到“死麵”餃子,笑了。懂的這個說法的局限在某地區吧。也有叫“燙麵”的。還想到“死期存款”,估計不久的將來這些話會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