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印度故事:舊貌舊顏老孟買

(2014-01-23 09:10:35) 下一個


《印度故事:舊貌舊顏老孟買》

 

大名鼎鼎的孟買,位處印度中部西岸。對外是印度的西大門,對內是南方的門戶。它的都會區人口全印第一,也是世界大都會區排名的第六

 

孟買是古老的。它起初由七個小島組成,稱為孟買七島,石器時代就有人在那一帶居住。孟買又是年輕的。它從一個小島漁村起步,經曆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伊斯蘭的土著蘇丹國,後因懼怕莫臥兒王朝而割讓給葡萄牙,又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再租於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管(年租金10英鎊)。直到19世紀的人工填海,將群島連成一片,並且大規模改造,鋪路築橋,鐵路聯通,海港建成,形成當今孟買的雛形,最終印度獨立,其間也就百來年的曆史。

 

孟買在世界近代史上地位重要。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初衷,就是去東方的印度;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並開辟第一條歐洲到遠東的海上通道,也是為了去印度。而去印度的目的地,就是孟買。名聲顯赫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也在孟買。


 

孟買在政治上也不缺席。它是20世紀初印度獨立運動的主要基地,聖雄甘地1942年發起的“退出印度運動”,就發生在孟買,是當年最突出的事件。


 

孟買現在是印度經濟金融貿易商業娛樂影視中心(寶萊塢就在孟買)。它提供的就業,稅收,關稅,對外貿易,資本交易等等,都占印度百分比的兩位數以上。


 

可以說,孟買就是印度的上海。二者之間在各自國家的重要地位,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僅此命題,就足以寫一“專論”,哈哈。


 

盡管如此,孟買卻幾乎沒有名勝古跡,隻有一個象島石窟。它是世界文化遺產,規模卻很小。難怪有人問:為什麽去孟買?

 

有一百個人,就可以有一百個“去”的理由;也可以有一百個“不去”的理由。本人屬於前者。如此重要的大城市,叫我如何不念不想見到它?根據導遊資料的介紹,我將遊覽的重點放在老孟買,總共逗留了兩天半,依然覺得沒有看夠。

 

我從烏代浦爾坐火車南下,十八個小時後抵達孟買城北的Bandra火車站。

 

 

1孟買的火車和沿線的貧民窟

 

近年來印度在人們腦海中的形象,除了恒河上漂浮著的牛頭和人屍,就是火車門窗及車廂頂上布滿的密密麻麻人頭人群了。其實後者通常不會是長途火車,而多是近郊的短途火車。走近孟買時,我當然希望有機會見證到這種“奇觀”,不過沒有如願。孟買有著亞洲甚至世界最大的貧民窟,我沒有花時間刻意去尋找,卻在近郊鐵路的沿線看到了。

 

後來我又坐了幾次近郊火車,車廂裏都沒有那麽擁擠,更談不上車頂有人。印度之旅結束前,我去印巴邊境大城阿姆利則時,倒真看到了火車頂上坐著二三個人。

 

據了解,車廂裏外及頂上擠滿人,多為特殊情況如宗教活動或重要節日時的極端狀況。印度火車票原本便宜,比如孟買北部進城20-30公裏的坐票,也就10盧比,相當於約16美分,貨車廂的“席地統鋪”就更是“白坐”。沒有人管,秩序也非常好,當局很可能是為了窮人而有意為之。

 

孟買的近郊火車Suburban Rail主要有三條線:西線Western Line,中央線Central Line,海灣線Harbour Line,另外還有兩條正在修建。孟買本身象個南北走向的長條形,火車線路基本上也是以南北為主。加上地鐵Metro Subway幾條線的縱橫交錯,交通十分方便。

 

1-1走近孟買時,在火車上首先看到的是這樣的破房陋屋。都說孟買有著亞洲最大的貧民窟,我沒有花時間去找貧民窟的確切地點。但幾乎可以肯定這是其中的一部分。

 

1-2 鐵道旁閑散的人們。不知是他們的露宿地,還是臨時的什麽作業場所。這樣的情況都不會有人管。

 

1-3 對麵開來的一輛孟買近郊列車,車廂上的WR是西線Western Rail之意,三大近郊鐵路線之一。

 

1-4 孟買近郊火車及地鐵線路圖。看得出來,孟買其實是個填海連起來的大島,大致是個南北長條形。我從烏代浦爾來的終點Bandra站,在圖中北邊的紅黃線交接點處。下方多條線路的匯集點,就是維多利亞終點站及Fort區,是商業中心。最南端的黃線終點,是印度之門所在的Colaba區,是旅遊中心。

 

1-5 孟買北部的Bandra火車站是我那趟車的終點 ,離南部市中心約20多公裏。這是車站內景。長途跋涉18個小時,火車居然基本準點,意外。

 

1-6 我就近換乘近郊火車海灣線去南部,共十多站,票價10盧比。這是車廂內景,不是上下班高峰,不算擠。

 

1-7 車廂內到處是風扇。這是我見到過的風扇最髒的一次。有意思的是,我在印度拍“陰暗麵”時,當地從未有人站出來阻止,或義憤填膺地譴責過我。隻有一次在金奈Chennai,車廂門口擠滿人,我請他們讓我到門口朝外拍照,他們都禮讓了,隻有一人客氣地問了一聲:What for?我說是為寫文章用。

 

2世界遺產維多利亞火車站和昔日的輝煌

 

我在海灣線的終點站下車,那就是名聲顯赫的維多利亞火車站Victoria Terminus。它是孟買僅有的兩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另一個是象島石窟)。維多利亞火車站所在的Fort區,以及它南麵的Colaba區,是孟買最南部也是最繁華的商業和觀光區。這裏充斥著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歐式老建築,而且大多功能依舊運作良好。我預訂的旅館就在附近。

 

維多利亞終點站也稱為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簡稱CST,上網訂票就是這個名稱。這是個當地英雄的名字。孟買現在的國際機場,以及威爾士王子博物館在“去殖民化”改名時,都是這個稱呼。

 

維多利亞終點站由英國建築家設計,融合了維多利亞,印度,以及伊斯蘭的建築風格。1878年開建,10年後完工。建成後立即成為孟買的象征,是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建築的最高代表。

 

可以說,泰姬陵代表的是伊斯蘭莫臥兒王朝建築的輝煌,維多利亞火車站則代表了大英帝國統治時期建築的巔峰。 它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是2004年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

 

2-1 維多利亞終點站的主要進出口。露天大門上寫的是: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這個大門非常普通甚至簡陋。其實,在主建築的旁側還有幾個進出口,但因為不是露天廣場,所以較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客流量了。

 

2-2 維多利亞終點站的側麵像。它外觀裝飾著無數的精細雕刻,非常華麗,本身就像一座宮殿,佇立在忙碌的孟買街頭。

 

2-3 維多利亞終點站正麵像。

 

2-4 維多利亞終點站內部辦公大樓,一般旅客不讓進。掛牌是中央鐵路Central Railway(總部),遠程與近郊火車多條線都匯合於此火車站。注意大門口的石雕,兩側分別是獅子和老虎,代表著印度和英國的相互尊重。

 

2-5 另一個角度的大門景觀。同樣地,大門口兩側的石雕分別是獅子和老虎,代表著印度和英國的相互尊重。

 

2-6夕陽下的維多利亞終點站西麵像。

 

2-7 維多利亞終點站主建築的院頂,角塔,拱門,還有柱子,圓頂,扶壁,彩繪玻璃窗等,密集繁縟,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相輔相成四處可見。仔細看,還能看到哥德式建築上常出現的獸類,包含孔雀、猴子、獅子、蛇等。

 

2-8 維多利亞終點站側麵街道朝窗內看,裏麵就是火車站台。不知為什麽,我走過時看到這個場景,不由想起蘇州河畔的上海郵電總局,那也是英國古典式的大型建築,隻是融合的是羅馬巨柱式,及意大利巴洛克鍾樓風格



3
孟買的精華在南部卻是舊貌舊顏依舊

 

除了維多利亞火車站,這個區域內還可以看到不少哥特複興式新古典風格和印度 – 撒拉遜風格的建築。區域的規劃比較優美,路麵也寬闊整潔些,與其他地方大不同。所以導遊資料上常說:孟買遊覽的精華在南部。推薦的景點有:印度之門,泰姬瑪哈酒店,孟買大學,高等法院,市政大樓和警察總部,威爾士王子博物館等。

 

其中印度之門Gateway of India是慶祝1911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莉皇後到訪印度的紀念碑 ,孟買最著名的地標。它在最南端的Colaba地區。在英國殖民政府統治印度期間,印度之門是來孟買的海上旅客首先看到的建築物,也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軍隊撤離印度的地方,頗為諷刺。

 

3-1 印度之門。大型的玄武岩凱旋門。蘇格蘭建築師設計,兩旁建有大型接待廳、拱門和拜禮樓。裝飾靈感來自16世紀的伊斯蘭建築。從維多利亞終點站走走有幾公裏,公交車我反而不熟了,孟買是沒有嘟嘟車的。

 

3-2 在夜晚時刻茫茫大海的背景襯托下,打上燈的印度之門會更顯雄偉。

 

3-3 印度之門背後的(小)遊艇碼頭,前方就是浩瀚的阿拉伯海。

 

3-4 泰姬瑪哈大酒店Taj Mahal Hotel。前幾年恐怕攻擊的發生地。它就在印度之門對麵,麵朝阿拉伯海。恐怕事件之前,它就是很有名氣的地標性建築了。

 

3-5 印度之門廣場上的Swami Vivekananda紀念雕像。這是一位150多年前的印度教disciple “首席弟子”的意思他是將“韋丹塔和瑜伽” Vedanta and Yoga介紹給西方的第一人。

 

3-6 類似的英國古典混合印度和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現為政府機構,據說是市政大樓和警察總部。

 

3-7 又一個英國殖民時期的混合式建築,現在是圖書館。

 

3-8 高等法院的英式建築。不讓進入。(不知“冤民”何處是入口)

 

3-9 孟買大學。麵積不大,建築卻很有看頭,乍看之下,就好像法國15世紀的哥德式傑作,“淹沒”在椰林叢中,感覺有點怪。 但隻能從外麵瞄一眼,不讓進。

 

3-10 孟買大學建築另一景。孟買老城區的很多殖民時代留下的好建築,多被重要機構所占用。自己新近的建設建築並不多,給人以“吃老本”的印象。

 

3-11 街心公園之一。主要用於人們的晨練 。白天沒多少人,晚上較亂。 類似的小公園在市中心一帶有好幾個(五個)。

 

3-12 威爾士王子博物館Prince of Wales Museum。孟買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為慶祝韋爾斯王子1905年首度訪印度而建。一次大戰期間改成軍醫院,直到1923年才作為博物館開幕,那時王子已變成了國王。

 

3-13 -湯瑪斯教堂St. Thomas Church。不大,卻有名。

 

3-14 -湯瑪斯教堂內部。

 

3-15 印度中央儲備銀行。不讓拍照,隻好偷偷匆匆地幹。

 

3-16 著名的克勞福特集市Crawford Market。維多利亞火車站朝北走約1英裏可到。

有人誇張地說:僅僅是街頭市場,孟買就值得一遊。說這話的,多半是女士,哈哈。但這裏的東西確實便宜多樣。與我同旅館的一對歐洲老夫婦,在孟買四天,最後一整天專門用來“掃街”采購。

 

4在孟買老城區掃街感受現代人的生活

 

除了主要景點,在老城區溜達掃街也是了解和觀賞孟買的重要一環,我對此的興致不亞於看名勝古跡,足足花了大半天。

 

通常老孟買指的是整個連結起來的七島,但是細究起來,真正的“老城區”之“老”,是Fort區維多利亞終點站那一帶,原先就有英國人在那裏建起過喬治城堡,才有了Fort 的名字,它是老孟買的“發跡地”。

 

4-1 英式雙層公交車。

 

4-2 公共汽車站。在印度,中小城市裏是很難看到汽車站牌的,更不要說候車設施了,所以孟買有點“得天獨厚”的味道。

 

4-3 路邊小商販。塑料口袋裏那些圓圓的油炸過的,很像上海的“油麵筋”,哈哈。不過我沒嚐。

 

4-4 市中心一帶街上的紀念碑。旁邊還有軍人/警察坐著值班似地守著。

 

4-5 市中心一帶前總理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裏的雕像。上麵的“Jai Jawan Jai Kisan” 是一句(當年)非常流行的口號,意思是“歡呼士兵,歡呼農民”。那是1965年,尼赫魯剛去世夏斯特裏接手總理不久,印度便遭到巴基斯坦攻擊,同時糧食緊缺。他提出此口號,來激勵戰士保衛印度,激勵農民多產糧食。

 

4-7 鬧市區街心的歐式雕塑。

 

4-8 鬧市區人行道上的小娃。不像在乞討,更像是臨時住宿或休閑。

 

4-9 竟然看見一個中餐館。沒進去。

 

4-10 街頭藝術品。

 

4-11 街頭藝術品。

 

4-12 街頭看手相的“術士”。很想和他“交流”“切磋”一下,但人家要謀生糊口,哪有閑情逸致陪我說話。況且沒請他看“手相”,我先看他“麵相”,我不要自找沒趣也罷。

 

4-13 本邦中央圖書館。離維多利亞火車站不遠,走走就到。

 

5孟買北部的遊覽重點是甘地故居

 

孟買北部,也有幾個景點。連接老孟買南北的,是西海岸邊的一條彎月形6車道水泥高速公路,長約3公裏。它叫海洋大道Marine Drive。大道身後的新舊樓宇大廈在入夜後,華燈耀彩,萬點金光,故又稱“女王項鏈” Queen's Necklace。在孟買的最後一天,我沿著大道,從印度之門去孟買膜拜甘地故居。

 

5-1 海洋大道一個方向的3車道路麵。對麵還有3車道。不難看出大道向前左方傾去的彎月形,有點“項鏈”的意思。

 

5-2 從海洋大道遠眺前麵北方孟買北部城區的天際線,那裏的新樓高樓建築比南部“純”老區要多不少。

 

5-3 海洋大道的北部終點是焦伯蒂海灘Chowpatty Beach。不大,卻是難得的沙灘地。

 

5-4 從海灘回望孟買老城南的天際線。

 

北孟買的幾個景點都離海灘不甚遠。不過這一帶多了上坡下坡的山路彎彎,需要一番尋址問路的功夫,除非叫出租。

 

5-5 “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其實就是個山坡上的公園。遠處可以看到孟買南區的天際線。

 

5-6 尼赫魯Kamla Nehru公園中著名的“鞋形結構”建築,曾在多部寶萊塢電影中顯身。該公園就在空中花園對麵。

 

5-7 甘地故居外景。找到這裏稍稍費了點周折。開始我直接問Gandhi‘ House?幾乎沒人知道。後來改問:Mani Bhavan,中譯是“摩尼總統府”,馬上就明白了。我現在也沒明白為什麽是這樣。


 

5-8 甘地與桌別林合影。故居裏的照片很多,都極有觀賞價值。

 

5-9 甘地與尼赫魯合影。這裏的很多展示,多是我們相對比較熟悉的,就容易感受到平易近人,產生興趣與共鳴。

 

5-10 甘地外表形象的演變過程。頭上越來越光,衣服越穿越少。

 

5-11 甘地臥室。有台“延安窯洞”式的手搖“紡線線”設備,哈哈。老甘是否有受當年陝北紅軍老毛老周的影響?好奇。。。還有,很多老印睡覺好像用鋪不用床,烏代浦爾皇宮裏的臥室,也是有鋪沒有床的。

 

5-12 甘地故居所在的街道,沿街都是高檔別墅,清潔嫻靜。當年“搞革命”的居住條件好像還不錯。。。

 

6去看印度寺廟的精彩卻是在途中

 

我在孟買北區的最後一個景點,是馬哈拉克斯米寺廟Mahalaxmi Temple。孟買是個“移民城市”,包容性強。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廟宇,清真寺和教堂到處都有,馬哈拉克斯米寺廟是突出的一個,據說是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供的是財富之神Lakshmi。我決定去看看。

 

寺廟在焦伯蒂海灘北麵,我問了幾次路,人都說不遠,方向也對,卻總也到不了。最後問到一個交通警察,他拿過紙條看了看,讓我等著,就不再說話。

 

他人高馬大,19的樣子,在路邊和路中間來回走動,眼盯著龐大的機動車流。過了好幾分鍾,他既不還我紙條,也不說明方向。我納悶,說:Maybe I should go......and ….. find it myself。他看著車流,隻說了一句:This is my duty for my country,就不再說話。

 

這話很“高大”,但我不明白他要幹什麽。又過了十來分鍾,他忽然朝車群招手,一輛輕騎摩托飄逸而來。上麵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們說了幾句,警察轉頭對我說:那個廟走過去太遠,他帶你去。還加了一句:free。我大感意外,原來他一直在等合適的幫忙人選。我真想“跳”起來去親他一口,因為他太“高大”了。一聲謝過,我上了車的後座,一溜煙走了。

 

左擺右拐,過了幾個交通燈。一英裏多的地方,車停下了。騎手告訴我,左手那條街,向前右手第一條巷子裏麵,就是寺廟。我謝著下車,沒來得及轉身,隻聽一聲車響,他飄然地走了,正如他飄然地來。

 

6-1 馬哈拉克斯米寺廟所在的小巷。遠處的尖頂處就是寺廟。

 

6-2 走近寺廟,人山人海,寺廟也拍不到了。裏麵不讓照相,所以這是僅有的兩張。進廟需脫鞋,襪子可脫也可不脫。圖中的黃色交通“拒馬”下麵,就是(自由)存鞋處,沒人管。前方台階上方,就是入口。


 

廟裏人很擠。我隨著人流進入院子後,前麵中心區出現多通道的金屬欄杆,顯然是讓排隊前行。我稀裏糊塗進了“men”那一隊,心想不會錯了。可不久發現前後人群都是手中持盤有物,忽然明白那是信徒們的隊伍,我什麽也沒有什麽也不懂,就趕緊設法退出了行列。周圍人平靜依舊,少了我點窘迫。

 

參觀完寺廟,我的孟買之旅基本結束了。我最終放棄了大象島石窟和寶萊塢,前者去程較費周章,規模也小。後者原本就是“備胎”,時間不多, 我寧肯留給了“掃街”。

 

晚上在維多利亞站等火車離去。這裏的候車廳以及火車時刻及站台表,像極了上海改革開放前的老北站。平板凳椅,油漆大豎牌,擁擠的過道,廠房式的棚頂。。一切依然老舊,想象中又回到了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老時光。我不明白,為何不能借鑒世界上古跡擴建新舊兼容的經驗,比如盧浮宮,來使維多利亞火車站“與時俱進”,更加方便大眾。

 

7-1維多利亞站火車站候車大廳。設施簡陋,很像上海改革開放前的老北站。隻是多了電子顯示牌。

 

7-2維多利亞站火車站的站台。似乎幾十年不變, 與國際大都市的身份很不相稱吧。

 

7-3維多利亞站火車站,查詢列車出發及進站時刻以及站台號的(唯一)告示牌。非常原始。


 

其實印度獨立早已過去半個世紀以上,孟買老城區卻風貌依舊,基本格局停格在那裏。舊貌舊顏,改變甚微。難怪有人評論說,這裏的人們在獨立以後,好像更熱衷於“去英化”“去殖民化”的“破舊”,Bombay改名Mumbai之爭是為一例,而不是改善民生相關的基本建設和便民的“立新”,維多利亞火車站的服務設施又為一例。不過,重要的是:我來了,我看了,我感受到了。。。

 

為你祝福,老孟買。願您早日舊貌換新顏!


(行萬裏路-寫萬言文-好天下事)

本篇景點及本人評分(1-5星):

1 維多利亞火車總站Victoria Terminus 5

2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 5

3泰姬大酒店Taj Hotel(恐怕攻擊地)5

4-托馬斯教堂St Thomas Church 3

5孟買大學University of Mumbai 4

6高等法院 High Court 4

7克勞福特集市 Crawford Market 3

8女王的項鏈Queen's Necklace 3

9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 3

10甘地故居(瑪尼總統府)Gandhi House (Mani Bhavan) 5

11馬哈克斯米寺廟Mahalaxmi Temple 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行寫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iurishanren' 的評論 : 謝謝鼓勵支持!
jiurishanren 回複 悄悄話 看了兩小時你的印度之行, 好極了,多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