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刻骨銘心阿格拉》
阿格拉是印度“金三角”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小的一個;卻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為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泰姬陵,就在阿格拉。
阿格拉並不僅僅隻是泰姬陵,它還有大名鼎鼎的阿格拉堡。阿格拉堡也稱“紅堡”,與德裏的“紅堡”同名,但比德裏的曆史更久更有看頭。阿格拉曾二度成為是印度史上最出名的莫臥兒帝國的首都,而且它最重要的前六個皇帝中的幾位,都在這裏留下了故事。
第一個皇帝是巴布爾,雄才大略,開國奠基者,把首都從德裏遷到阿格拉;第二個是胡馬雍,優柔寡斷,倒黴蛋一個;他的兒子卻十分了得,在阿格拉風生水起,即大名鼎鼎的阿克巴大帝,他使帝國開始繁榮昌盛;第四個賈漢吉爾,帝國繼續繁榮並達到鼎盛;第五個沙賈漢,就是泰姬陵的建造者和主角,癡心情種,為修泰姬陵耗盡國力,使帝國開始走下坡;他的兒子就是殺兄篡位成了第六個皇帝,卻囚禁生父的奧朗則布 ,他使帝國疆域極大化,卻在其後帝國走向衰亡。
泰姬陵和紅堡均為世界遺產外。此外,阿格拉北邊10公裏處還有一個阿克巴大帝陵墓,但遭外族侵襲破壞,古跡已所剩無幾。阿格拉西南37公裏處還有一個叫法塔赫布爾-西格裏Fatehpu Sikri 的古城遺址,也曾是莫臥兒帝國的首都,但由於水源等問題十來年後就放棄了,它是阿格拉的第三個世界遺產。
我在阿格拉堡火車站旁旅館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沿著亞穆納河Yamuna步行先去泰姬陵,為的是途中可從背麵遠眺泰姬陵。步行距離約1英裏多點。
1-1從亞穆納河畔遠眺晨曦中的泰姬陵背側,莊嚴肅穆。
1-2亞穆納河在此處由北向東,街心的雕像是阿克巴大帝的馬上英姿。不過我沒有上前細看查核。
1-3向東走近泰姬陵南門。路上的駱駝車,嘟嘟車,車車開向泰姬陵。
泰姬陵早晨6點就開門,但“早票”貴很多。據說泰姬陵是唯一時段不同票價也不同的景點。那天正遇上伊朗總統來參觀,人山人海等到11點半才開放。對外賓,售票有專窗不太擠,並免費贈送瓶裝水,不錯吧,代價是門票要貴得多:國人20盧比,老外750。哈哈,老印不傻。進門有多道堅固的高鐵欄維持隊形,我左邊一隊很短,有人在爬“欄”跨“杆”插入該隊,就也爬了過去,那隊果然前行得很快。將到入檢口時,右邊隊裏男人們對我笑,我才注意到本隊都是婦女,站錯隊了。奇怪的是,前後的女人們都沒啃聲。男人們趕忙伸手扶迎我爬越欄杆進到他們的隊中。老印真友善。
1-4 泰姬陵的Darwaza-i rauz大門。明顯的莫臥兒風格:紅砂岩,雙層拱門,對稱牆角亭,經文書法幾何圖形及植物花草裝飾等。
1-5 進入大門的庭堂向前望。氣勢恢弘而又嫻靜肅穆的泰姬陵,就在眼前!
泰姬陵是沙賈漢為紀念其愛妻而建。它顛覆了以往莫臥兒建築紅砂岩的傳統,力推白色大理石,並且在內外裝飾上,采用大量的寶石,水晶,玉,瑪瑙,珊瑚等作鑲嵌。而大理石和寶石這兩項,正是沙賈漢的最愛。
整個泰姬陵園的設計借鑒了胡馬雍陵,卻全麵超越之。它布局單純,陵墓是唯一的中心。胡瑪雍陵居於方形院落中心點,而泰姬陵卻位於中軸線最末端,所以一進大門,就有足夠的觀賞距離和寬闊的視野,使景觀極其震撼。
泰姬陵的洋蔥頭大穹頂淩空於上,極為醒目,是該建築最壯觀的特點。四周的尖塔,其高度被設計成真正可以實用的清真寺宣禮塔(40米)。它似墓似寺,加強了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心情。
大門設計得莊嚴雄偉,象征著天堂的入口。大門頂部有22個小圓頂上,刻有“古蘭經”的詩句,象征著泰姬陵建造化時22年。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麵鑲嵌著幾百個銀釘。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
泰姬陵的精工細作,也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除了本國的資源外,它的工匠來自波斯、土耳其、巴格達。珠寶來自中國,巴格達,也門,斯裏蘭卡和阿拉伯。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
1-6 走出大門,眼前一亮,泰姬陵轟然聳立在眼前。曾經多麽敬仰和向往過的地方,就在眼前!迫不及待地先來一張泰姬陵“標準像”,屬於自己親身親曆親手拍下的泰姬陵。
1-7 泰姬陵的洋蔥頭大穹頂淩空於上,極為醒目,是該建築最壯觀的特點。大穹頂上下部都有蓮花狀裝飾的環繞,是為突出其大穹頂的高度,同時也融合了印度教的元素。四個角上有四個小亭(圖中隻能見其二),進一步重複洋蔥形,強調並突出襯托了大穹頂。小亭子的柱形底部和下方的陵墓頂部是打通的,為陵墓內部提供了光線。
1-8 從後方側麵看主建築和拱頂及尖塔。大穹頂和小亭都有鍍金的尖頂,那是波斯和印度斯坦裝飾風格的結合。大穹頂上麵的尖頂最早是黃金的,後被青銅複製品替代。頂尖上方是一個月亮,其角點朝天,典型的伊斯蘭圖騰。主塔尖,月亮和頂尖三者的尖角結合,形成三叉戟狀,呼應了傳統的印度教濕婆的象征。環繞陵墓的四個宣禮塔形尖塔,均有環繞塔身的陽台分為三層。頂部有小亭,與主體陵墓頂部亭子相呼應。這些小亭也有蓮花裝飾,尖頂鍍金。
1-9 泰姬陵主建築四麵都有的拱形大門結構:通常由凹三麵組成:兩麵為壁,正麵為入口。兩麵的“壁”稱為pishtaqs,裝飾著書法紋帶,釉麵仿古瓷磚,還有幾何圖案,但伊斯蘭裝飾不會有人物或擬人化圖案。
1-10 拉近細看,門框上三麵裝飾的古蘭經文。這是泰姬陵整個裝飾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11 泰姬陵外牆細部。大理石表麵上花草植物和幾何圖形融合的裝飾。
1-12 泰姬陵後麵景觀,麵對亞穆納河。阿格拉堡在圖外左前方。
1-13 泰姬陵主建築兩旁陪伴著的泰姬陵清真寺。左右兩側各一。
1-14 從清真寺門洞看泰姬陵主建築。清真寺大門頂部的裝飾花紋,也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
泰姬陵地下室那天沒有對外開放,那裏才是安放陵棺的地方。隻讓進殿後在一層大廳裏轉一圈就完事了,也沒法拍照。走出南門時我非常不滿,心想我遊記就起名“名不副實阿格拉”,後來客氣點改為“盛名之下阿格拉”。但最後動筆時,回想起那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看不看棺材好像就不那麽重要了。
參觀完泰姬陵,就去阿格拉堡,相距1英裏左右。該堡曆史上曾是個磚塊砌成的城堡。莫臥兒前的德裏蘇丹國王曾從德裏遷至阿格拉“辦公”,並住在阿格拉堡。阿格拉當時相當於第二個首都。
阿格拉堡也是胡馬雍的加冕地,並在後來成為胡馬雍為複辟王位而拉鋸戰的重要據點。他的兒子阿克巴大帝認識到其重要性,幹脆定都阿格拉。並將快成廢墟的磚式阿格拉堡用紅砂岩重建,改成內磚外岩,城牆高20米,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動用了4000人和8年時間。不過阿格拉堡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是在大帝的孫子,也就是那個情種賈汗爾手中定型的。他拆了堡內一些建築,加建了一些自己喜歡的建築,都是為了建泰姬陵。
順便提一句,阿格拉也是1857年結束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以宗主權)統治的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激戰地,從那以後英國正式直接統治印度。
阿格拉堡有四個大門,朝西的德裏門最宏偉,是大帝時代的建築傑作,為國王專用。現因堡內靠近該門的區域有軍方征用,所以不對外開放。參觀者隻能從南麵的阿馬爾-辛格門Amar Singh Gate進出。
2-1 紅堡外景。圖中正門是第一道門。
2-2 紅堡進門後立即右拐,是第二道門,還不是正門。
2-3 再左拐,這是第三大門,阿馬爾-辛格門。這才是真正的南大門。
2-4 進入阿馬爾-辛格門後不遠,走完一段小小的坡路後,紅堡內最主要的賈漢吉宮便出現在視線之內。賈漢吉宮是阿克巴為其兒子賈漢吉爾所建並命名。仔細看,門口有個圍起來的大石缸,用於沐浴而非滅火。為何不放在宮內?有一說是當年英軍企圖偷偷搬走,移到宮外便放棄了,太重。
2-5 賈漢吉宮有四方院落環繞,這是後側拐角建築。
2-6 賈漢吉宮內測圖。
2-7 走過賈漢吉宮再朝裏西北走,就是“一般謁見大廳” Diwan-i-Am。那時的宮殿城堡,通常都有一般謁見大廳。是國王接見來自民間的學者名士等的地方。
2-8 一般謁見大廳庭廊景象。左麵有小門是參觀內部的出口。入口在前方。出入口都很小,不醒目,容易錯過。
2-9 私人議事休閑廳Diwan-e-Khas or Private Hall。商議國事私事的地方。對應於一般謁見大廳,非公開儀式或作秀的地方。“陰謀詭計”策劃地,也是主人喜歡自己呆的地方。
2-10 私人議事休閑廳又一圖。再次呈現出莫臥兒裝飾特色:大量的抽象幾何圖形及植物花草,而無人物或擬人化圖案。
2-11 哈斯宮Khas Mahal及旁邊的莫蒂清真寺Moti Masjid。這裏過去曾經是葡萄園。 基調為紅褐色的“紅”堡內,竟然出現了醒目的白色,這是因為幾代皇帝都曾住過,喜好便會不同。最初是在紅色砂漿岩外塗上白色,最後過渡為純白色大理石。
2-12 後院內層保護工事。以前為了雙重的安全保證,護城河的內部還有一道防護,類似於壕溝一樣的城防,可以內養獅子和鱷魚,關鍵時刻可用上。
2-13 換個角度看後院城牆和護城河。以前也曾有木製吊橋橫跨之上,城內層還曾有一“大象門”,即實物大小的石象及騎士。吊橋輕微上升,防的是圍城戰中攻擊者用大象來衝擊粉碎堡壘大門。由於無法直線衝刺獲取加速度,大象破門戰術就難有成效。圖左是就要介紹的大名鼎鼎的八角石塔樓。
2-15 紅堡內的莫蒂清真寺,又稱珍珠寺。
阿格拉堡中最重要最有故事最有看頭的,就數穆薩滿塔 Musamman Burj了。它也叫“八角石塔樓”,因為宮殿頂上有個地標一般的八角樓亭,故也簡稱“八角亭”。它就是當年囚禁老國王沙賈汗的地方。它麵朝後院,與泰姬陵遙相呼應。
據說在修完了泰姬陵之後,老國王每次看到泰姬陵都觸景生情,極度傷悲,因而遷都德裏。在那裏又大興土木,修建德裏紅堡,為此耗盡國家財力,民怨衝天。三兒子奧朗則布趁機發動政變,殺兩兄,囚老父。可歎沙賈汗癡情夢想一生,不得不在這間小樓裏終其一生。他在這裏一共被囚禁八年,每天隻能隔著窗戶,看著亞穆河對麵的泰姬陵,想念早亡的妻子。
2-16 被囚禁老國王常呆的地方穆薩滿塔外景,也叫八角石塔樓,簡稱八角亭。
2-17 八角亭遙對泰姬陵。
2-18八角亭下的後院 。
2-19 八角亭下方有庭殿和外廊,這是其景觀。
2-20 八角亭及後院全景。老國王晚年生活的環境。
2-21 八角亭(樓下殿堂)內灰暗的一角。從窗戶的小孔,可以看到泰姬陵。
2-22 八角亭(樓下殿堂)內的小孔窗戶,稍微大點了,可以遙望泰姬陵。
2-23 八角亭(樓下殿堂)內的窗戶。想象當年被囚國王在此孤苦呆坐,遙望泰姬陵。
2-24八角亭上,老國王默默端坐的小亭樓。無限思念,孤寂哀傷。
阿格拉堡的故事和泰姬陵緊緊相連,感人的故事代代相傳。阿姬曼·芭奴來自波斯,入宮19年,用生命陪同見證了沙賈汗的榮辱征戰。沙賈汗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三千寵愛在一身。可惜紅顏命薄,她生下第14個孩子時香消玉殞。死訊傳來,沙賈汗一夜頭白。
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恒麵頰上的一滴眼淚”。淒美的比喻,連著美麗淒涼而又哀怨纏綿的故事。馬克·吐溫也說,愛情的力量在這裏震撼了所有的人。
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恍若仙境。它不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他給人類留下的一份厚禮。整整8年的時間,囚禁中的沙賈汗每天隻能透過小窗,淒然遙望遠處河中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凝視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鬱而死。所幸的是,沙賈汗死後得以被合葬在泰姬陵內他的愛妃身旁。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泰姬陵也因愛情的光彩而生生不息。有人說,沙賈汗是好大喜功的暴君,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背後,堆砌著無數鮮血和生命。但是,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戀,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有刻骨銘心的忠貞。泰姬陵超越著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隻為世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2006年,一位攝影愛好者在泰姬陵拍攝過程中竟然發現了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現了泰姬的少女形象。這個驚世的發現,似乎在傾訴和回應著人們的期盼和祝願:世上的美好不死,人間的衷情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