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麽佛學離大眾越來越遠?

(2007-10-07 11:01:08) 下一個

    曾幾何時,佛、道、儒給中華大眾以教化,給人民以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但是近年來,世風日下,老百姓信仰喪失殆盡,拜金主義成為社會的主要驅動力,人們自私、攀比、嫉妒、淫亂。佛教提出的五戒十善鮮有人遵守。不但如此,社會整體價值觀反而開始崇尚反傳統的現象。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這些問題,不隻是社會學家和政府需要解決的,也是我們佛教信仰者應該密切關注的。

    我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把佛教和迷信聯係了起來。這縱然有曆史的淵源,但不能把佛教衰落的全部責任歸咎於那個年代。我們就這樣消極地接受末法時期佛教的“末”嗎?人們的心靈就是一塊土地,如果不種莊稼,就會被雜草占據,前幾年那麽多人練法輪功就是最好的說明。竊以為,當今社會並不乏有善根者。法輪功練習者是無辜的,他們都是一心向善之士。如果加以正法引導,必定造就不凡成就者。但我們現在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麽法輪功能夠以燎原之勢在國內乃至世界蔓延,而我們的正法佛教確在富麗恢宏的殿堂裏衰微?我想有兩點:首先,我們的宣傳不能貼近大眾。我們的修行太注重高深的經文,而匱乏貼近大眾的簡易讀本(“簡”者,篇幅少也;“易”者,百姓易懂也)。釋佛早就教誨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我們身體力行地落實他老人家的指示的話,還會有法輪功的可乘之機碼?印祖在晚年為什麽提出《了凡四訓》和《太上感應篇》,還不是這兩篇文章貼近大眾,又正對當時社會形態的弊病嗎?現在,我們社會最大的弊病就是多數人不信因果,所以最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宣傳因果報應,宣傳念佛感應。第二,我們沒有走出去。僧人應到民間去宣傳,和人們群眾交朋友,居士應積極投入到經濟建設中,以身作則,給大眾樹立改變命運的榜樣。這樣做的人多了,活生生的典型也就多了,信的人就會多起來。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不能讓大眾覺得佛法是迷信,我們不能讓大眾覺得佛法高不可攀。筆者以前對宗教的東西接觸很少。但1999年筆者去歐洲考察期間,在倫敦街頭遇到有7、8個誌願者(都是隻有十幾歲的男女青年)在散發一個題為“什麽是基督教”的小冊子,小冊子隻有8頁,折起來隻有64開的樣子,有點象街頭的小廣告。拿到它,不經意地揣到衣袋裏。偶然間拿出來,讀起來卻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我們這些信仰佛法的人, 為什麽就不能仿效基督徒的做法走出寺廟、走出網絡,深入淺出為大眾宣傳、講解佛法,哪怕隻是散發一個小冊子或一本經書?我相信有許多有善根的人,他們也許僅僅需要一個佛緣就成就了。想到這兒,我們還能坐等嗎?那樣我們怎能對得起佛恩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oryet 回複 悄悄話 好一個“佛緣”了得!!!
登錄後才可評論.